
投資偏差分析及糾偏的審計是工程項目審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審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投資偏差分析及糾偏審計的結論,為強化項目管理工作、控制工程造價、降低工程成本以及提高投資效益提供了科學和合理的依據。
投資偏差是指施工過程中因各種風險因素造成實際投資與計劃投資的差異。前者大于后者時,表示投資超支:反之表示投資節約。對投資偏差的計算和分析,提供糾偏的方法和措施,即施工企業投資偏差審計,是施工企業內部審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當前,經濟環境致物價上漲、人工費用增加、施工管理費用加大等,對工程造價產生較大的影響。施工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直至工程結算階段加強投資偏差的內部審計,應對建設成本的增加,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進行糾偏,對施工企業來說,這一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一、施工投資偏差審計的主要依據
1.工程承包合同及相應的工程合同價和施工預算:
2.以施工預算為依據編制的項目資金使用計劃:
3.施工地區建設主管部門公布的人工、材料和設備費市場價格信息:
4.施工企業項目財務報表;
5.工程竣工結算等。
工程投標報價是在施工企業編制的施工預算的基礎上確定的,投標報價金額與施工預算總金額不一定相同。為了增大中標幾率,往往會有意降低某些費用,使投標報價低于預算總金額;在個別情況下也存在提高報價金額的情況。而中標后的合同價才是實行工程支付的依據。工程中標以后,應該對施工預算進行調整,使施工預算總金額與合同價相等或按照工程計價的相關規定調整施工預算,約定施工合同價。調整后的施工預算才是進行投資偏差審計的依據。
施工階段資金使用計劃主要依據調整后的施工預算編制,項目的劃分按預算總投資的多少以及施工期的長短來確定。例如:道路工程投資500萬元以下,工期在半年以內,可以按單位工程編制;規模大、工期長的工程項目,則應按分部分項工程編制實施項目的資金使用計劃。劃分的粗細程度同時也要視企業的具體情況確定。
人工、材料和設備費用是工程造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期間單價的變化是發生投資偏差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對對這一方面的審計工作更應重視。
財務報表項目的劃分應該與相應的資金使用計劃一致,這才會有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
工程竣工結算是指施工企業按照合同規定的內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經驗收后向業主提供的工程款結算申請,其中包括在超投資計劃時,落實投資偏差審計提供的糾偏方法和措施所增加的金額。經監理復核業主核準后作為工程支付和編制工程竣工決算的依據。
��二、投資偏差的計算與分析
發生投資偏差的主要原因有:
1.設計標準、工程數量的變化;
2.施工期內政策法規的變化:
3.非施工原因發生的工期的變化;
4.工程事故等。
設計標準的變化最終將反映到工程量―項目名稱和數量―的變化上。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這一變化將由設計方提出經業主同意、監理方監督實施并簽認。工程變更設計工程量應該包括因施工變化而發生的廢棄的工程量。
人工、材料和設備費用的單價一般由當地建設主管部門公布的信息價(或市場信息價、綜合價格、廠商價格)作為工程造價的編制依據。建設主管部門通常按季度公布信息供編制工程概、預算以及支付參考。
工程費用組成中的措施項目費、其他項目費和規費往往與相關的政策法規有關。涉及這類費用的列項和費率標準。施工期內政策法規發生改變,應對相關費用進行修改。
工期變化是產生投資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投資偏差審計時,一般可以劃分為業主原因引起的工期變化;施工原因引起的工期變化;其他原因引起的工期變化。
對于施工企業來說,因施工原因引起的工期變化帶來的投資降低或增加應由企業本身承擔;而因業主或部分其他原因引起的工期變化造成投資增加,通過投資偏差的審計謀求有效的糾偏方法是施工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
因工期變化使投資增加的業主方面的原因通常有:
1.因工程前期工作延誤,如征地補償等,在合同規定的時間無法開工;
2.工程銜接不好,中標的后續工程不能如期開工;
3.工程發生重大的設計變更,使工期延誤;
4.施工條件如場地工程地質、水文等與設計有很大的不一致,發生停工而延誤工期;
5.因資金支付延誤而影響工期;
6.政府工程建設管理部門因工程建設違規下令停工而影響工期。
工期的拖延造成建設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工費用的增加,同時也要考慮因時間的推移,發生人工、材料和設備費用單價變化產生的影響。
��三、投資偏差審計的糾偏方法和措施
施工企業內部審計的主要任務之一,即通過各個施工階段投資偏差的計算,分析投資發生超支或者節約的原因,并提出糾偏的方法和措施。
投資偏差的計算是指將項目財務報表和項目資金使用計劃相應子項差的計算。也就是已完工程部分的實際投資和計劃投資差的計算。作為審計單位的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完工后項目財務報表和項目資金使用計劃相應子項差的和,即表示為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的投資偏差。
項目實施過程中,投資偏差的存在是正常的,我們不可指望實際投資和計劃投資相等的理想狀況。關鍵是要將投資偏差控制一定的范圍內。通過糾偏措施的落實以及企業財務報表的調整,如盈利或虧損的調整,最終達到二者的一致。
糾偏的方法和措施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對企業內部審計中處理投資超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進行討論:
1.工程數量的增加
工程數量的增加應按照施工合同的規定、工程設計和監理單位簽認的文件作為審計的依據。增加的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數量,在中間計量時計入相應項。竣工后,新增加的工程量已包含在竣工數量中。新增加量的單價一般情況下按施工合同確定的工程量清單所列單價計。
為了減少過多工程數量的變化的計量工作,有些施工合同中規定,工程量增加或減少小于5%時,仍按原數量計價;只有當增加或減少量大于5%時才對工程數量進行修改。新增加的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在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單中沒有的項目,應另作單價分析。個別實行總價包干的工程項目,一般是比較小的或者簡單的工程項目,工程數量變化不影響合同價的增減。
2.人工、材料和設備單價變化
在編制投標預算時,人工、材料和設備、包括施工機械使用費單價,通常采用當地建設主管部門按季度發布的工料機信息價。中標以后,為了使合同價與施工預算一致,可能對部分單價進行修改。修訂后的施工預算才是工程款支付的依據。工程承包合同一般情況下規定,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上述單價變化時,工程結算不做修改。但在工期長或物價變化較大的時期,施工合同中也可能增加因物價上漲而調整工程款的條款。
在經濟形勢變化較快的某些時期,政府也可能發出工程款支付應考慮物價上漲的文件。
工料機單價上漲通常是產生投資偏差的主要原因,內部審計中對超支的原因分析也十分明確。在糾偏過程中,應認真研究相關合同條款和政策規定。依據規定期的價格信息和相應的合同施工預算價格計算價差,匯總工程支付款。
3.施工期內政策法規的變化
政策法規變化主要影響計價程序表中的措施項目費、其他措施項目費、規費和稅金等項目。施工期間應按政策適用期修改計價。
4.發包人方面造成的工期延誤
工期延誤造成施工企業經濟損失,如主要原因是業主方面造成的話,可以通過索賠來彌補損失。應先做好損失金額和責任的分析,再依據施工承包合同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建設工程計價原則的相關條款進行索賠。工期延誤期較長的情況下,還應注意工程實際進度日期與原合同工程基準日期,工料機單價變化的情況。由于業主原因導致工程延誤的,則后續工程的價格或單價,采用原合同工程基準日期與實際進度日期兩者中的較高者。
5.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是指非正常情況下,可能造成承包人投資超支大幅增加。如工程事故,施工條件變化,政策性停工等。這類投資偏差糾偏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在于責任的認定,原因復雜,涉及面廣。承包方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投資偏差的計算和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