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掌握這門技能會受益終身。為此,許多高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都開設了基礎會計課程,其教學目的是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的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然而,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方式和教授會計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都與純會計專業大為不同。如何根據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教學的特點,找到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這是本文探討的關鍵問題。
1 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10年來,筆者主要從事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的教學工作,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重理論,輕實踐”、“重傳授,輕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問題。
1.1 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大而全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生學習后能做到什么的明確、具體的描述,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目前,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很不明確,與純會計專業教學目標差別在哪兒,不同經管類專業教學目標都一致還是體現出專業差異性,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局限于大而全的會計基礎知識的講授,從會計基本理論著手,逐步介紹其中會計核算七大專門方法及應用,通過滔滔不絕的講解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而未真正理解,忽略了所學專業的特點和就業方向的差異,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初學者來說,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核算都是非常抽象的,如果通過記憶而非理解學會會計業務的處理,當碰到新問題時,學生編制會計分錄便會無從下手。因此,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缺失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會計工作和會計循環過程。
1.2 教材針對性不強,缺少實踐環節
大部分經管類學生在大一階段開始學習基礎會計,初入校門的他們沒有社會生活和工作經驗,如不親自實踐難以理解真正的會計賬務處理流程,所以選擇好的教材至關重要。當前以基礎會計命名的教材數量很多,內容主要在闡釋基本理論后按照復式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的順序排列,極少涉及會計實踐或者模擬操作環節。實際上,針對性強的可供經管類學生使用的應用型基礎會計教材非常有限,很多以此命名的教材都有“掛著羊頭賣狗肉”之嫌,都是會計專業教材改個名字而已。或者有的教材上的實踐內容集中在編制會計分錄、填制記賬憑證、編制報表上,學生學習時忙于計算數據,并沒有真正從事會計工作的感覺,也無法了解會計人員到底是干什么的。總之,現有的大部分教材側重會計理論和方法的介紹,不適合普通經管類學生學習,教材編寫上缺少“理論 + 實際案例 + 軟件 + 實務操作”的應有特色。
1.3 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教學重點不突出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最為緊密的學科,理論介紹無論多么詳細和通俗易懂,都無法保證學生理解和學會會計的基本技能。而我國很多基礎會計教師從來沒有社會實踐的經歷,自身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有限。這就導致教學過程偏重于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放松甚至忽視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很多教師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大綱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比如金融專業和行政管理專業差別很大,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顯然不利于因人施教。同時,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應該以會計報表為導向,而實際教學中前面章節常常緩慢而細致,后面章節包括會計報表和分析因時間緊張大多一帶而過,出現“虎頭蛇尾”現象。這種教學過程無法體現會計報表的重要作用,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1.4 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學效果一般
目前,主流的經管類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仍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階段。雖然大部分高校已采用多媒體教學,但只是簡單地將教材和板書內容搬到PPT上,課件內容過多、重點不突出,講授過程中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交流較少。比如,在講授會計憑證和賬簿時,很多教師通過PPT來播放圖片形式的賬頁和憑證,或者手拿一本賬本給學生演示,這種教學方式看似已經非常生動具體,但對學生來說只是冰冷的畫面和紙張。學生不經過自身的操作和實踐,是難以領會會計人員工作流程和會計實務操作過程的。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充實了大量案例,這是值得贊揚的。但在具體講課過程中卻只像講笑話一樣給學生敘述一下,沒有真正讓學生思考、體會案例的精髓。這種講授式為主的教學過程是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效果平平。
2 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
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的經管復合人才,基礎會計教學需要在以下方面調整和改革。
2.1 合理編寫和選用教材,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將來直接從事會計工作的少之又少,所以他們學習基礎會計的目的是能夠了解會計流程、理解會計等式和讀懂會計報表。為使教材更適合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須在以下方面進行變革:① 突出會計報表的重要性,著重介紹如何閱讀會計報表和利用會計報表獲取有用信息。作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經管類學生必須能夠真正理解和分析會計報表。② 強化會計實踐環節。經管類學生一般沒有專門的會計實驗課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會計實務操作就不重要。可在教材的最后一章通過一個大的案例給學生介紹會計循環過程,學校和教師根據條件選擇實驗室、沙盤或者課堂模擬授課。將制造業企業經濟業務劃分為資金籌集、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財務成果形成和利潤分配過程,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對會計業務處理有個直觀的認識。③ 重視會計信息加工處理需要估計、判斷的理念。有些學生認為會計報表的信息是唯一確定、完全可信的,實際上估計和判斷是會計所固有的。比如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中,資產凈殘值率和使用年限必須要估計,不同的會計從業人員估計的結果不完全一致,這就會導致期末形成不同的會計報表。通過基礎會計的學習,經管類學生應學會客觀看待會計信息,既不盲目迷信也不輕易懷疑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