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中國開放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積極順應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施出口拉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積極促進雙向投資,開放型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中國正在成長為規模空前、增長迅速的第二大經濟體。
一是貨物貿易實現高速增長。2001年~2010年,中國出口規模增長4.9倍,進口增長4.7倍,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20%。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提高到約10%,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10年來機電產品出口增長了近8倍,包括電子產品、紡織服裝等在內的數百種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汽車、船舶、鐵路機車、飛機、衛星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成為新的增長主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取得明顯成效,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主業突出的產業帶。
二是服務貿易競爭力逐步提高。2001年~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加了4倍多,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3%提高到4.6%,成為世界第三大服務進口國和第四大服務出口國。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出口增速加快,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服務進出口迅速發展。
三是吸收外資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01年~2010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468億美元增加到1057億美元,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投資戰略的重要區域,來華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超過480家。截至2010年底,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累計超過1400家,比2001年底增加近一倍。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市場,外資在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
四是對外投資實現迅猛發展。2001年~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590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10年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3 000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并購、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水平不斷提升。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益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2010年,中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達到922億美元,有54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在世界工程建設領域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五是多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十年來,中國不斷拓展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系,經貿合作日益成為雙邊關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目前,中國已成為日本、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先后與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新加坡、秘魯、哥斯達黎加等國家或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與香港、澳門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了區域經濟融合和經貿合作深入發展。中國高度重視南南合作,向發展中成員提供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積極參與世貿組織多邊機制建設,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維護并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中的權益。
中國開放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有效拉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11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近40萬億人民幣,年均增長超過10%,世界排名由第6位躍升至第2位,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的經驗與體會
回顧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十年歷程,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悟和體會:
一是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全面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逐步擴大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市場準入,放開外貿經營權,大幅降低關稅,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1不斷削減非關稅措施,取消了424個稅號產品的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和特定招標,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顯著提高。中國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修訂工作,中央政府30個部門共清理各種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出1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并分別進行了修改和廢止處理。通過將世貿組織所倡導的統一性、透明度和公平貿易等基本原則轉化為國內法律,提高了經濟活動的平等與開放,促進了政府行為的公開、公正與透明,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成熟和完善。
二是堅持通過開放引進競爭與合作,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十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曾有人擔心國內脆弱產業遭到沖擊。十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相關產業面對市場開放和關稅下調的壓力,通過積極應對和艱難調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市場競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開放有助于產業和企業在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同時參與國際競爭,整合全球優勢要素,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拓展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同時,開放有助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競爭與合作,激發技術的進步和體制的創新,不斷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
三是堅持履行規則與享有權利相結合,維護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全面享有了世貿組織成員的各項權利,為深度參與全球化提供了穩定、透明、可預見、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保障,營造了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十年來,中國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與多哈回合談判,在農業、非農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談判中,為推動談判早日取得進展作出了建設性貢獻。積極參加對華貿易政策審議活動,認真回答和澄清了成員提出的3500多個問題,使世貿組織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之一。中國還完善了貿易救濟相關制度,逐步積累了運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解決國際經貿糾紛的寶貴經驗,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十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國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逐漸成長為世貿大家庭中的一個成熟伙伴,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強勁、平衡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戰略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較長時間內處于變革和調整期。中國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也步入加快轉型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和外部需求發生新變化,穩定和拓展外需面臨較大制約。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保持
復蘇態勢,但全球性通脹壓力加大,歐美主權債務違約風險不斷升級,日本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中東局勢動蕩沖擊世界經濟,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綜合判斷,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后續增長仍較乏力,全球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各國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實施擴大出口戰略,推行產業回歸和制造業再造,力求改善失衡和產業“空心化”狀況,加速了全球要素重組和產業調整步伐。在世界經濟調整復蘇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經濟面臨的整體外部市場環境也將趨緊,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二是各種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壓力有增無減。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升溫。2010年11月,經合組織、世貿組織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發布《二十國集團貿易和投資措施報告》,指出金融危機以來新增貿易限制措施顯現累積效果,保護主義壓力上升。與此同時,貿易保護的形式、手段、內涵和外延也在發生變化,從具體產品層面的貿易糾紛向挑戰產業政策、制度體制等宏觀層面延伸的態勢更加明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將持續面臨較大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
三是跨國投資回升前景不明,雙向投資面臨諸多障礙。201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T)實現了較快復蘇。但受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全球經濟復蘇勢頭依然脆弱、加上匯率大幅波動以及保護主義威脅等不利影響,新一輪國際投資高潮的出現尚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各國為增加國內就業、緩解社會矛盾,競相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減免稅收等措施,鼓勵本國企業在國內投資和開展研發,國際引資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面臨投資保護主義的困擾。日益嚴峻復雜的境外安全形勢,以及如何妥善處理中外文化差異等問題,是中長期內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嚴峻挑戰。
四是國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削弱。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4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從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階段,既是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重要階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期間,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建設用地供應緊張,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經濟和社會轉型進程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有專家預測,至遲到2015年中國勞動力供應可能進入“劉易斯拐點”,這意味著勞動力供給將由全面剩余轉向局部和結構短缺。同時,隨著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也將成為中長期趨勢。這些問題反映在開放型經濟領域,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削弱,亟待培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的比較優勢。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具體來說,未來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出口與進口良性互動,提高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能力。在繼續保持外貿適度增長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對外貿易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從低成本、低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優勢轉變,從重視出口創匯向進出口均衡發展轉變,加速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質的飛躍。抓住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和中國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機遇,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促進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實施積極主動的進口戰略,更好地發揮進口對緩解能源資源約束、促進宏觀經濟平衡、穩定市場運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引導居民消費升級、改善對外關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財政、金融、外匯、保險等進口促進政策,簡化進口通關、檢驗檢疫程序,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
二是推動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提高配置全球優勢資源的能力。在優化結構、注重質量、提高效益、保持外資穩定增長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開放型經濟的內外聯動。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現代農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穩步推進醫療、教育等服務行業對外開放。鼓勵跨國公司在華增加研發投入,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推動我國從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向研發、制造和服務基地轉變。抓住后危機時期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以對外投資生產替代部分傳統出口,實現我國優勢產品的“產地多元化”。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價值鏈組合,培育一批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
三是推動對外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機融合,提高以開放促發展、促和諧的能力。依托各地產業基礎、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不同區域對外開放的主體功能,逐步形成分工協作、特色發展、互動發展的空間格局。提升沿海開放水平,發揮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的重要作用,優化價值鏈和產業供應鏈體系,提高沿海地區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層次。擴大內陸開放程度,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經濟開發和工業化承載能力較強的優勢,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建設一批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自由貿易園區、進口資源加工區、邊境貿易中心和國際物流集散中心。發揮西部地區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發展面向周邊國際市場的外向型特色產業。深入實施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落實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不斷拓展“兩岸四地”經貿合作深度。
四是推動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齊頭并進,提高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能力。繼續以積極和建設性的姿態,加強與主要經濟體的協調與合作,務實推進多哈回合談判,推動完善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堅持以對話協商妥善處理貿易摩擦,促進全球貿易公平公正和穩定發展。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不斷深化現有自貿區合作,擴大與各方利益的匯合點。積極參與在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技術標準等重大全球性問題上的對話與合作,努力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和平衡的方向發展。完善開放條件下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開放條件下經濟安全的預測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