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云南口岸基本情況
云南省共有國家一類口岸13個,二類口岸7個,邊民互市通道90個和邊貿互市點103個。一類口岸包括:陸運口岸9個,其中允許第三國人員出入境的有瑞麗、磨憨、河口陸運(鐵路)口岸;航空口岸2個,即昆明國際機場航空口岸、西雙版納國際機場航空口岸;水運口岸2個,即允許外國船舶出入境的景洪港、思茅港水運口岸。2009年云南省口岸進出口額40.6億美元,進出口貨運量634萬噸,出入境人員1 728.1萬人次,交通工具260.1萬輛(艘、架、列)次。
(一)磨憨公路口岸
磨憨位于云南最南端,與老撾磨丁口岸接壤,是我國通向老撾唯一的國家級口岸和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進出口產品以“蔬菜換石油”、“花卉換水果”、“冷果換熱果”項目為突破口。
2010年1~11月,磨憨口岸進出口貨運量53.81萬噸,同比增長73.2%;進出口貨值5.13億美元,同比增長76.2%;出入境車輛14.93萬輛次,同比增長48.9%;出入境人員60.66萬次,同比增長9.9%。在全省二十個口岸中,磨憨口岸進出口貨運量排名第四,貨值排名第三,出入境人員排名第五,出入境車輛排名第三,出入境人員國別排名第一,落地簽證排名第一。
磨憨口岸建設,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致力于基礎設施,在功能配套上實現大突破。在國家投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心,嚴格按基建程序和規劃推進開發,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建設發展平臺。
二是致力于提質增效,在招商引資上實現大突破。圍繞“大項目帶動大建設、大建設促進大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選商擇資、生態先行”的原則,在服務上下功夫、想辦法,以服務促招商、以服務促發展。目前,浙江中設建工集團、云南云維集團等大型物流企業已經入駐磨憨。
三是致力于強區富民,在構建和諧口岸上實現大突破。認真實施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效化解征地拆遷矛盾,妥善處理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積極培育壯大農民增收產業,正確引導農民改變就業觀念,不斷促進農民轉型就業。
四是致力于口岸環境,在提升磨憨形象上實現大突破。以綠化、美化、凈化為重點,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口岸”建設,積極開展各種專項治理,努力創建口岸新形象,磨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五是致力于通道建設,在做強邊境貿易上實現大突破。充分利用口岸優勢,增進與老撾的合作與交流,做好通道經濟這篇文章。深入開展官方交流與會晤,對內對外分別建立聯系會晤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口岸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改善通關環境。“磨憨中老泰國干擺”已成為邊民互市的一大亮點,并成功舉辦了69屆,參加人數突破75萬人次,交易額達7 500萬元。
(二)孟連陸路口岸
孟連陸路口岸位于普洱市西南方向,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又稱瓦邦)相鄰。
2005年孟連口岸啟動了新一輪的建設,嚴格按照國家一類口岸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現已累計投資7 309萬元,其中2010年以前建設完成5 105萬元,2010年完成2 204萬元,目前,孟連口岸已具備較為完善的聯檢查驗功能和設施,已成為云南省對緬甸客、吞吐量最大的陸路口岸。
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孟連縣政府出臺了加快口岸經濟發展步伐的實施意見及口岸建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同時通過改造聯檢查驗設施提高了通關便利化程度。
2010年,孟連口岸完成進出口總額6 220萬美元,其中進口3 983萬美元,出口2 237萬美元;出入境人員534 129人次,同比增長12.8%;出入境車輛78 855輛次,同比增長6.8%;出入境貨物178 623噸,同比增長8%;出入境貨值7 010萬美元,同比略降4%。
(三)勐康陸路口岸(在建)
勐康口岸是國家2010年計劃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是通往老撾的重要通道。該口岸是云南省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通道之一,經勐康通道經墨江至昆明,比從萬象過勐臘、磨憨經普洱至昆明的里程縮短近200公里,具有里程短、成本低、運輸快捷的競爭優勢,因而該口岸建設成為云南省重點監督的20項工作之一。到目前為止,勐康口岸聯檢設施和商貿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 757.09萬元,支出項目資金3 931.13萬元。
由于處于建設期,勐康口岸流量受到較大影響。2010年,該口岸出入境人員48 263人次,同比下降60%;出入境車輛18 578輛次,同比下降54%;進出口貨物50 499.55噸,同比下降69%;出入境貨值521.1萬美元,同比下降46%。
孟連口岸和勐康口岸以初級加工產品松香、咖啡等一般貿易自營出口為主特色產品,進口以周邊國家的高檔木材、橡膠、礦產品等資源性產品邊貿進口為主體。
二、廣西口岸建設情況
廣西位列全國口岸大省(區)的行列,全區擁有一、二類口岸25個,其中:國家一類口岸17個(鐵路陸路口岸1個、空港口岸3個、內河港口岸3個、公路陸路口岸1個、海港口岸6個),二類口岸8個(內河港口岸1個、公路陸路口岸7個),還有25個邊民互市點。
廣西口岸分布較廣,類型齊全。全區14個地級市中有10個市分布有口岸,其中崇左市分布有7個口岸,北海市分布有2個海港口岸和1個航空口岸,南寧市有1個航空口岸和內河口岸,欽州市有1個海港口岸,貴港、柳州和梧州市各有1個內河港口岸,桂林市有1個航空口岸。
友誼關口岸屬崇左市,距越南首都河內僅180公里,是距外國首都最近的中國口岸,是廣西三大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是中國南部邊境對越貿易最大的陸路口岸,也是歷史悠久的重要口岸。2010年,全市口岸出入境貨物量389.5萬噸,同比增長10.8%;出入境車輛29.9萬輛次,同比增長11.6%;出入境人數205.5萬人次,同比增長11.8%。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農產品、日用品、機電產品等,進口產品以海產品、日用品、農副產品、資源性產品為主。
近年來,財政不斷加大口岸建設投入,注入促貿資金累計超過15億元人民幣,2010年財政注入扶持資金達4.7億元,其中:為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退稅補貼2.6億元;專項資金項目初審補助4 600萬元,口岸項目補助3 670萬元,國際援助項目補貼200萬元等,有效促進邊境貿易和口岸的發展。
從友誼關口岸調研情況看,崇左市口岸建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建立口岸大通關。2006年10月,在友誼關口岸建成開通了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電子口岸實體平臺,投資約6 000萬元,主要由政府投資和物流園業主投資。在國內首次建成了中越邊境公路出入境汽車聯檢核放系統,實現了海關、檢驗檢疫、邊防等聯檢部門的數據共享、聯網申報、聯網核查、聯網作業,大大提高了友誼關口岸通關效率。
二是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戰略。實施“請進來”戰略,實際利用外資逐年遞增,引資規模逐年擴大。2003~2009年,共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9家,投資總額66 820萬美元,合同外資額32 482萬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31 919.08萬美元,年均增長95.99%。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外商投資企業49家,投資總額92 314萬美元,合同外資額42 598萬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39 662.08萬美元。
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從2005年7月第一家境外投資企業成立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18家投資企業在東盟國家投資項目29個,投資總額23 455.6萬美元,其中在越南投資企業17家,項目26個,投資總額14 862.6萬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63.36%。同時,加強與越南在種植甘蔗、劍麻等農業項目方面的合作,利用越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發展甘蔗和劍麻種植,到2009年,已累計在越南種植甘蔗3.16萬畝。
三是消費品市場增長迅速,邊境民族地區商品市場體系逐漸形成。當前,崇左市形成了邊貿與國內貿易的發展相輔相成的局面。2003~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235.57億元,年均增長17.69%,其中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56億元,同比增長19.1%。
三、云南、廣西口岸建設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口岸工作
云南、廣西兩省區政府非常重視口岸工作,對于口岸建設所需的項目、資金、政策等,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云南省每年將2.2億元中央轉移支付資金交由云南省口岸辦用于口岸建設,同時各口岸所在地政府也拿出相應的配套資金和采取相應的政策,支持口岸建設,如廣西崇左市政府和口岸辦以政府和口岸辦共同負擔經費的方式招募工作人員近40名,加強了口岸管理力量,加大了協調各種關系和矛盾的力度,并且修建了全國第一個電子口岸實體平臺,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在資金和政策方面,云南省批準孟連口岸為國家二類口岸,而該口岸嚴格按照國家一類口岸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建設,并按照口岸帶動小城鎮建設思路,通過口岸建設,發揮口岸的輻射帶動功能,使孟連陸路口岸形成“口岸城鎮化、城鎮口岸化”局面。
(二)深刻理解、靈活把握國家興邊富民政策
兩省區在保證國家政策權威性的前提下,對國家現有口岸和邊貿政策進行了靈活把握,把口岸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使口岸經濟成為發展地方經濟的引擎,地方經濟成為口岸發展的后盾,兩者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磨憨口岸為方便貨物通關口岸設置上以保證通關、方便邊民為原則,靈活運用國家政策,除正式口岸以外還專門設置了貨運通道、邊民通道,解決了口岸貨運通道擁堵的問題。
(三)注重邊境貿易特別是邊民互市貿易工作
兩省區在口岸和邊貿通道的設置上都不約而同地將兩者分開,并注重發展邊民互市貿易。在東興的邊貿渡口,對于邊民超過8 000元人民幣限額的部分采取以費代稅的方式,既繁榮了當地經濟,又增加了當地居民和財政的收入。
(四)地方會晤工作積極有效,極大推動了口岸和貿易工作
兩省區都在官方或民間,利用文化交流、經貿合作、口岸事務定期會議等方式,增進與各自毗鄰國家和地區的友誼,促進了雙邊關系,為口岸和邊貿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云南省“磨憨中老泰國干擺”成為邊民互市的一大亮點。
保持雙方邊境地區不同層次的互訪交流機制,有效地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在《桂越經貿會晤機制》的基礎上,廣西的崇左、防城港等市同越南諒山、高平、廣寧邊境三省建立了定期會晤洽談機制,每年舉辦2~4次由各聯檢部門、稅務、工商、技術監督、商務、旅游、交通等部門參加的會晤,及時解決口岸與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五)規劃工作先行,資金渠道多樣化
兩省區口岸的建設均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的思路進行,所有的口岸聯檢基礎設施建設都有配套的人貨分流設施、物流園、查驗場地、邊貿進出口貨物封閉通道等,為邊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口岸建設需要巨額資金,各口岸并非完全依靠國家財政解決。孟連口岸在資金渠道上采取多樣化,其投資主要來源于:企業投入3 720萬元,中緬合資500萬元,直屬系統642萬元,省級投入1 584萬元,市級投入310萬元,縣級投入553萬元。從投資規模和結構看,通過商業化運作,以招商引資方式籌集的資金,占口岸建設資金總額的比重接近60%。
四、對西藏口岸建設和發展邊貿的幾點建議
云南、廣西、西藏都是我國西南邊境普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口岸經濟同樣迫切,又同樣面臨自有財力不足問題。但是,云南、廣西與毗鄰國家存在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而西藏與尼泊爾、印度之間的經濟互補性仍需要進一步挖掘。借鑒云南、廣西的經驗,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落實口岸建設和發展邊貿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議組織各邊境縣領導到內地發達口岸學習口岸建設和邊貿發展的經驗,為我所用。二是建議口岸所在的縣政府積極與內地先進口岸城市加強交流和往來,學習內地口岸的先進經驗,資源共享,共同推進雙方口岸發展。三是建議各口岸縣進一步解放思想,從發展當地經濟和增加邊民收入的角度,用足、用好、用活中央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勵邊民互市貿易,在確保邊境安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西藏邊境開放程度。四是建議通過自治區口岸建設和邊境貿易管理領導小組開展各口岸聯檢部門赴內地先進口岸學習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定期組織各口岸管理人員到內地口岸學習和培訓,加強對口岸管理人才的培養。
(二)積極向中央申請對口岸和邊境地區的資金、項目支持
從勐康口岸建設情況看,已到位的口岸建設資金3 936.6萬元中,縣級承擔2 033.6萬元(包括撥款210.05萬元和借款1 823.55萬元),而當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為2 000余萬元,因此實屬邊境地方政府財力所難以勝任。西部邊境地區普遍屬于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比較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卻承擔著邊境地區的領土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生態保護等重任,需要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三)口岸建設與發展邊貿要雙邊互動,統籌規劃
一方面,要結合西藏情況,進一步尋找并擴大雙邊經濟互補性,積極推動中尼、中印簽訂口岸對等開放雙邊協定。通過外交層面推動中尼、中印兩國簽訂口岸對等開放協定,為口岸的開放和發展奠定政策基礎。西藏各口岸縣應創造主、客觀條件,鼓勵各種形式的民間交流往來,為發展地方經濟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要將與口岸配套的物流園區、海關查驗區、產品交易區(包括邊貿市場)等各功能區及其必要的配套設施列入口岸規劃之中,實行統一規劃、分期建設,以免除后期征地拆遷等障礙,防止重復建設,從而加快口岸建設速度。
(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多方籌集口岸建設資金
從調研情況看,口岸建設的各組成項目可以按照經濟屬性分解為政府承擔與市場解決兩部分。總體上看,相對于內地而言,西藏區域市場發育較為遲緩。因此,各級政府應當在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切實承擔起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對口岸和邊貿發展所需基礎設施、公共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過發揮財政政策、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優化投資環境,鼓勵民間資本、區外資本的投入,為西藏口岸建設和邊貿發展籌集更多的資金。
(五)整合財政資金,發揮財政職能,加大對口岸建設的投入,逐步改善邊貿環境
為支持口岸經濟發展,自治區財政設立了口岸專項資金,用于口岸建設與發展的扶持、補貼。中央財政也安排了大量用于支持口岸建設和外經貿發展的資金,包括外經貿區域協調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外貿增長專項等資金。各項財政資金呈現散小交叉狀態,難以形成政策合力。應當積極整合中央與地方的各項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和口岸專項資金,盡快修訂完善相關管理辦法,以盡可能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