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29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財政部、水利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水利改革發展金融服務的意見》(銀發[2012]51號)第十點提出對準公益性水利設施建設應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水利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屬于準公益性產品,他既具有像國防、警察一樣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眾需求;不具有消費排他性和收益獨享性;同時對于利用水資源進行供水、發電等產生的產品有具有一般消費品特征。本文主要是對已建成的飛來峽水利樞紐和韓江東山水利樞紐的融資建設進行對比分析。
一、兩個水利樞紐工程概況
飛來峽水 利樞紐位于廣東省北江干流中游清遠市飛來峽鎮境內,控制流域積34097km2,占北江流域面積的73%,水庫總庫容19.04億m3。飛來峽水利樞紐是北江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的關鍵性工程,樞紐以防洪為主,兼有航運、發電、水資源調配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多種效益。
東山水利樞紐位于廣東省豐順縣阝留 隍鎮的韓江干流上,以發電為主,結合航運等綜合利用。本工程由民營企業深圳市潤泰利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該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工程總概算投資9.8億元。2003年5月開始籌建, 2006年9月正式動工興建, 2010年12月全面竣工投產。
二、兩個水利樞紐工程現行管理體制
(一)工程投資構成
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資金由中央、地方投資和銀行貸款組成;而東山水利樞紐建設資金由民營企業自有資金及銀行貸款組成,兩個樞紐其組成情況見表
(二)管理體制
東山水利樞紐管理單位為廣東千江集團有限公司民營企業控股的豐順縣韓江水電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核定管理人員56人,其中公司決策層3人、技術部42人、行政部8人、財務與資產部3人、檢修外委專業隊伍進行,其它人員根據需要臨時聘任。該電站為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的企業管理,其資產運營管理權將按照有關協議在一定年限內屬于企業。
(三)收支狀況
從2004年4月1日起,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所有收益上繳省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樞紐通過發電和船閘過閘費實現收入;所需運行維護經費納入年度部門預算,由省財政審核批準后全額核撥,費用包括人員經費、水利工程日常維修養護費用、還本付息資金等。
豐順縣韓江水電有限公司是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民營企業。作為項目業主,對項目的策劃、資金籌措、建設實施、生產經營、債務償還和資產的保值增值實行全過程負責并承擔風險(見表4)。
三、兩種管理體制下承擔相同公益功能
上述兩個樞紐工程從體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建設投資綜合利用的流域控制性工程是飛來峽是東山水利樞紐6倍多,飛來峽是控制性樞紐,其主要目標是防洪兼顧發電,即公益性為主,因此飛來峽樞紐管理局
為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其所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從用途上劃分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資產管理目標突出服務性,主要包括防洪調度管理、船閘運行管理、發電運行等。
東山水利樞紐發電為主,兼顧航運,其屬于韓江干流梯級規劃中的第二個梯級,位于韓江干流段中游,不承擔流域防洪任務以及水庫為槽蓄型的特點,工程失事后造成損失及影響較小,非公益性為主,因此廣東省水利主管根據《水利產業政策》規定引入民間資本投入水利建設。
雖然東山水利樞紐的管理單位是民營企業,但其和飛來峽水利樞紐一樣受水行政部門統一調度,在確保工程安全,根據水文水情及下游用水要求,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具體內容包括:貫徹執行有關水行政部門的指示;根據氣象及水文情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做好工程的調度運用和工程防汛工作;做好各項工作,確保水閘、電廠、船閘正常運行;掌握各建筑物的運行性態,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監測水質、負責樞紐及庫區水環境保護;
東山水利樞紐的建成被當地政府作為招商引資一項重要成果,被當地媒體定性為一項資源型、環保型的“陽光產業”,廣受老百姓歡迎。工程竣工投產后,緩解了粵東供電緊張局面,每年能為當地財政帶來2500多萬元的財稅收入,是梅州山區難得的一個大的經濟增長點。
四、全國掀起了水利建設的新高潮
中央在2011年向全國下發了中發[2011]1號文件,全國掀起了水利建設的新高潮,但面對十年4萬億是水利投資資金缺口,如何對準公益性水利項目獲得更多資金投入成了解決水利建設關鍵性難題。通過飛來峽和東山水利樞紐建設與管理對比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對于投資效益好,兼顧公益性的項目
只要其滿足生產安全、保障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政府應該進一步放手,讓有相關經驗有實力民營、國營企業全權開發,政府主要做好行業管理就到位了。
(二)對于投資效益不好,同時公益性任務又很重的項目
政府盡可能地區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資產,同時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參股,或控股項目,財政資金可以在財務收益率略有盈余前提下進行補貼或者參股。
(三)對于沒有任何投資效益,只有公益性的項目
政府應該承擔全部建設投入,可適當引入BOT、BT等建設模式,以解決水利項目建設投入大融資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