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目前已有2338家上市公司,其中上交所916家,深交所1422家,而據2012年2月證監會公布的12年IPO申報名單中,有近500家公司排隊待審。面對日益增多的上市公司,其中不乏有黑馬,但也有不少黑雷,那么廣大普通投資者依靠什么來對上市公司的優劣進行判別,選中黑馬,避開黑雷,我想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肯定是最重要的依據之一。而正確的經營業績評價對眾多投資者來說,就能幫助投資者辯別企業的經營業績,確定投資風險,對企業自身來說,可以為企業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有利于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業績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等經營業績、管理善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判。
業績評價起源于西方,1891年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創立了科學管理理論,1903年,美國杜邦公司的高層管理者設計了投資報酬率指標,1928年,亞歷山大·沃爾提出了綜合比率評價體系,1911年泰勒設計了最早的標準成本制度,以標準成本的執行情況和差異分析結果為主要指標,形成了標準成本業績評價方法。經過120多年的研究探索,西方企業在業績評價體系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具代表性并在當前普遍運用的有:1982年美國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提出的經濟增加值(EVA),1992年羅伯特·S·卡普蘭和戴維·P·諾頓提出的平衡計分卡評價體系。
中國企業業績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一開始重視程度也不夠高,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才逐漸認識到業績評價的重要性。國務院國資委于2009年12月發布“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首次對中央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時加入了經濟增加值的計算方法。而有一些上市企業,也開始逐步引入平衡計分卡的評價體系,將企業戰略目標逐層分解轉化為各種具體的相互平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并對這些指標的實現狀況進行不同時段的考核,從而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執行基礎。然而,目前絕大部份的上市企業,還是采用以基本財務報表數據為基礎的傳統財務指標評價方法來進行績效評價。那么,這三種主要的業績評價體系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它們各自有哪些優缺點呢?
一、經濟增加值(EVA)評價方法
EVA是通過對財務報表等資料加以調整,用于業績評價的指標,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考慮了資本成本,用經濟利潤代替了會計利潤,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并將企業經營決策與股東財富目標聯系起來。雖說,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雖都是業績評價指標,但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會計利潤指的是事后利潤,而經濟利潤是一種事前預測,考慮了股權投資的機會成本,消除了傳統會計核算的弊端,更能全面地反映經營業績,
在相關性、真實性上優于會計利潤。
EVA評價方法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考慮了股權資本成本,真實反映了企業經營業績,比較全面的考慮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兼顧資本投入與產出效益,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控制財務風險。
(2)將股東利益與經營者業績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經營者做出的決策符合股東利益,有助于避免決策次優化,EVA業績的持續增長意味著股東財務的持續增加。
(3)可以避免會計利潤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機會,能盡可能的避免財務失真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指標或多或少地存在會計失真現象,而采用EVA評價方法可以有效的剔除會計失真的影響。
經濟增加值是對一個公司的整體進行評價,該指標從經濟學的角度通過對財務數據進行調整和重新計算,使其結果更貼近經濟現實,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盡管EVA指標與傳統的財務指標相比具有突出的優點,但EVA體系有其自身的缺陷:
EVA基本屬于財務指標,未能充公反映產品、員工、客戶、創新等非財務信息。
不利于在不同規模的企業間進行橫向比較,由于EVA是絕對值,當企業資產規模沒有發生變化時,該指標能反映企業不同時期的經營業績,但對資產規模不相同的企業或者同一企業資產規模發生變化后,EVA就無法進行比較分析。
對長期現金流量缺乏考慮,主要用于企業一定時期的經營績效評價。
EVA僅僅反映的是企業經營業績的最終結果,并不能幫助管理者分析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由于計算經濟增加值需要對資本成本做為預測并取得相關參數,實際操作起來具有一定難度。
二、平衡計分卡評價方法
平衡計分卡主要是為了克服傳統財務指標的缺陷而產生的,它跳出了單純財務核算的范圍,它以企業戰略為導向,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和學習與增長四個方面及其與業績指標的因果關系,全面管理和評價企業綜合業績,能夠不斷的協調企業短期利益和長期目標。
(一)與傳統的以財務指標為主的評價體系相比,平衡計分卡具有以下優勢
(1)使企業目標和戰略更具體化,實現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將企業的目標和戰略細化為財務、客戶、內部業務、學習和增長等方面,充分描述實現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推動因素。
(2)促進溝通與聯系,平衡計分卡使企業內部就戰略進行上下溝通,將各部門、各員工的目標與公司的經營目標聯系在了一起。
(3)增加戰略反饋和學習,企業能根據最近的業績結果,評價戰略實施情況,使企業修正戰略。
(二)當然平衡計分卡也并非一種盡善盡美的業績評價系統,其缺點主要有
(1)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難以量化。平衡計分卡業績評價體系雖然實現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融合,但非財務指標如何取值是一個問題,
如員工的滿意度、員工受激勵程度等指標,難以量化的指標降低了考核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2)當組織戰略或結構變更的時候,平衡計分卡也應當隨之重新調整。而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因為保持平衡計分卡隨時更新與有效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3)在實際操作中,平衡計分卡的具體使用起來較為繁復,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傳統財務指標評價方法
傳統的財務業績評價是基于會計報表的數據,通過計算相關財務指標對企業績效進行分析。由于傳統的財務業績評價方法在實踐中的運用時間較長,比較成熟,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傳統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主要有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等。
傳統財務性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業績,其指標也相對較為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企業發展的需要。傳統財務指標的優點主要體現在產權思想明晰,強調了股東利益,在對資產收益率指標的分析中容易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經營狀況相近的企業間的比較,為投資決策提供支持。
當然,其局限性也比較明顯:財務報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財務報表的真實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其缺點主要有以下兩點:
(1)財務指標作為對企業過去經營活動的總結,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而且過分注重當期經營效果,容易導致公司偏離長遠的發展目標,專注于追求眼前利益,產生短期行為。
(2)由于公司會計報告的客觀真實性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也存在著財務指標易被操縱,從而虛假造成企業業績良好的假象。
企業業績評價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也將一直會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做好業績評價工作對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財務指標和EVA指標相結合來實現互補,進行全面經營業績分析。而國務院國資委決定在中央企業實施EVA評價方法的做法,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EVA評價方法在我國將得到普遍的運用??傊?,一套完整的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兼顧內部效率與外部效果的改善,不但可以有效的管理、約束和激勵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更能為廣大投資者和公眾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