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新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而艱巨。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加強社會管理制度建設,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所在。
一、加強制度建設是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選擇
制度建設是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從理論研究、國外經驗,還是從我國社會管理現實問題的角度去分析,制度建設都是維護公共利益最大化、實現社會善治的客觀要求,是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所在。
(一)從制度建設理論來分析,制度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基石
制度變遷理論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是人為創造的、用以限制人類互動行為的約束條件,包括了規范人際互動的任何形式。作為調整和維系社會秩序的基本力量,制度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內生變量,是保障社會和諧運行的重要基石。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制度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過程。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諾斯和托馬斯從經濟制度史角度詳細分析了近代法國、西班牙兩個“競爭失敗的國家”和荷蘭、英國的發展和崛起,旗幟鮮明地指出有效率的產權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西方世界興起的關鍵所在。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為我們分析國家興衰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科學完善的制度設置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制度建設是根本、是關鍵,要通過加強社會管理制度建設,為激發社會活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長治久安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二)從國外實踐來看,注重制度建設是西方國家社會管理的基本經驗
作為資本主義的先發地區,西方國家較早進入工業化時代,面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社會管理中的制度建設,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切實以制度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如:為了有效減少收入分配差距,歐美等國家較早就建立了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一整套稅收制度;為了有效緩和社會矛盾,爭取民眾支持,早在俾斯麥時代的德國政府就出臺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保險法》、《老年和殘聯社會保險法》,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了現代社會保障
制度,成為歐洲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典范,社會保障制度也被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面對住房貴、房價過快上漲等問題,許多國家設計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制度。新加坡李光耀政府的 “組屋制度”就是范例。
(三)從我國國情來看,制度滯后是當前社會管理的突出問題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社會問題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但眾所周知,我國用30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在這種社會劇烈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舊體制快速更替,容易產生制度斷檔和制度真空,社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范、不科學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社會管理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管理的突出問題。
二、探索建立與新形勢新要求相適應的社會管理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場深刻改革。根據中央提出的“加強社會管理制度建設”的要求,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探索創新,當前,應著重從社會管理環節和工作格局上入手,加強社會管理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一)從社會管理環節看,重點要加快構建源頭治理、動態協調、應急處置相互銜接的社會管理制度體系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構建新型社會管理制度體系應著力從源頭治理、動態協調、應急處置三個層面,構建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制度體系。一是加強和完善源頭治理的制度體系。源頭治理是固本之策,應注重治本管理,圍繞抓源頭,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義,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之間的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困難和弱勢群體幫扶力度,保障他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等基本權益。二是加強和完善動態協調的制度體系。社會穩定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社會矛盾復雜多變,抓好源頭治理,可以有效減少社會問題,但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還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調節和化解機制,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盡可能阻止社會矛盾被激化、放大、蔓延和升級,始終使社會處于動態平衡、井然有序、健康運行的狀態。應始終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為此,應積極探索和建立健全維穩工作機制,如構建“大信訪”工作格局,深化落實領導干部定期下訪約訪、掛牌督辦等信訪制度,建立健全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制,構建和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調、行政仲裁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格局。三是加強和完善應急管理的制度體系。目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經濟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社會矛盾進入了凸顯期、多發期,如果處置不及時、不妥當,很容易造成重大群體
事件,與此同時由于各種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帶來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應急管理任務十分艱巨。為此,要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著力健全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信息報送、風險評估、事故調查、處置救援、信息發布、輿論引導、事后安置等機制,提高突發事件的應對和處置水平。
(二)從社會管理工作格局和方式看,重點要著力完善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參與的社會管理協作機制
社會管理的最佳狀態是善治,其本質特征就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因此,在社會管理格局和方式上,要理順多元主體社會管理的職責和作用,建立健全黨委的社會管理領導機制,政府的社會管理責任機制,群眾組織、企事業單位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各界群眾的社會管理參與機制,從而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一是建立健全黨委的社會管理領導機制。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管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努力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服務優勢。特別是要重視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服務人民群眾的戰斗堡壘。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社會管理責任機制。要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特別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政策法規、健全管理體系、提供公共服務、狠抓督促落實上,在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要履行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三是建立健全群眾組織、企事業單位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要不斷強化群眾組織、企事業單位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健全完善各個層面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體制機制,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增強服務能力,賦予工會、共青團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更多的資源和手段,支持他們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著力形成社會各方面全面協同參與的強大合力。四是建立健全各界群眾的社會管理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健全擴大基層民主制度、完善群眾參與機制、拓寬群眾參與渠道,積極為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努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