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工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衡量標準,對于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中期的我國更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統計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鋼鐵產量達到了6.83萬噸,同比增長了8.9%,鋼鐵消費量達到了6.1億噸。預計2012年我國鋼材消費量將達到6.46億噸。其中,建筑行業鋼材需求量為3.5億噸,所占比例為54.2%。由此可見,在今后的數年中,鋼鐵工業的產量及消費量仍會持續高速發展。然而在我國鋼鐵工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鋼鐵產能不斷膨脹,產能嚴重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高精尖產品仍需要進口。過高的總產量,導致國內鋼鐵市場供求的不平衡,鋼鐵成品價格在地位震蕩,企業經濟效益較差;行業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我國鋼鐵行業的產品能耗比世界發達國家高40%,致使產品成本較高;資源短缺,國際影響力較低。我國鋼鐵行業所需原料相對缺乏,大部分需要通過國外進口。由于國內鋼鐵產業的集中度較低,在于國外礦業巨頭的談判中長期處于劣勢,國際鐵礦石價格在21世紀的頭十年持續暴漲,導致我國鋼鐵原料成本持續上漲。在加入WTO之后,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競爭的國際化,更加嚴酷的市場環境需要我國鋼鐵行業盡快完成從粗放型到節約型的轉變,這要求鋼鐵企業樹立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成本。
一、幾種典型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為適應現代經濟的殘酷競爭,鋼鐵行業已經走上了利用現代管理學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道路,就目前來看,在國際上鋼鐵行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成本管理的模式:
(一)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目的,基于作業成本模型的集中化的管理方法。其中作業成本模型是進行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它是通過一定的規則與方法把成本構成要素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成本要素主要包括企業生產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如原料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物流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等。其具體的實施包括如下幾個步驟:成本要素的分析;成本動因的分析;作業鏈的組合;作業實施結果的評價。
(二)成本企畫模式
成本企畫模式就是在產品的計劃與設計之初就對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流程進行成本限定。此成本限定即為成本企劃模式的核心內容,它是在滿足
客戶需求的基礎之上對產品整個生產周期的成本進行評估,以獲得一個“目標成本”。該模式與傳統的面向企業內部的模式不同,而是以外部需求與環境所限定的一種技術性支配的管理模式。成本企畫的基本思想形成于上世紀60年代,由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完善并加以利用,以至于豐田汽車在與西方同行的競爭中處于較大的低成本優勢。1991年美國《幸福》雜志把豐田的企畫模式稱為“鋒利的日本武器”。
(三)戰略成本管理
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簡稱SCM),顧名思義就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研究成本的形成與控制。在20世紀的80年代,英國學者Simmonds提出了戰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在90年代以后,歐美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對戰略成本管理進行了應用,實踐證明了這種管理模式是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有效方法。它是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與企業的長期計劃目標相結合,并把企業的重點放到競爭戰略的制定上,而并不是單純的去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二、我國鋼鐵行業成本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鋼鐵行業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較大,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也越來越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鋼鐵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也進行了成本管理的實踐,但仍存在一下問題:
(一)對現代成本管理理解的偏差
在我國一部分鋼鐵企業中把現代的成本管理模式解讀為單純的降低成本,把節約視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這是一種消極的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某些情況下降低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力的下降,進而導致企業的經濟效益變差。對此鋼鐵企業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改變,應該把企業的資源配置的優化與管理模式的變革放在第一位,通過先進思想與先進的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降低企業的成本。
(二)忽略企業外部成本
我國鋼鐵企業在成本管理中主要把重點放在生產成本的控制與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分析上。應該站在戰略的高度,把企業生產的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的銷售客戶等聯系起來分析企業的價值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