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人是第一位的,將來必須是第一位的――[美]泰勒
不論是今天,還是將來,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字都會同他的管理經典著作《科學管理原理》一樣為世人所矚目。當今許多重要的管理理論都是在泰勒制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回顧世界企業管理發展史時指出:“中國的許多企業的管理思想還停留在早期資本主義階段,這個階段以泰勒制為標志,創立了一套科學管理制度。”所以,今天我們在談論管理學發展史的時候,不得不首先想到泰勒以及他多年實踐留下的思想結晶――《科學管理原理》,這對今天企業的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泰勒,1856年出生于美國,在他出生稍后的年代里爆發了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1861―1895),這次戰爭被稱為美國資產階級的二次革命,它廢除了奴隸制,促進了資本主義在美國的發展。緊接著到19世紀末,美國連同其他當時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在機器大工業的物質技術基礎上的新型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又使生產關系發生深刻革命。伴隨著新型生產關系的建立,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客觀上需要一種能對老制度加以改造,進以取而代之的先進管理制度。
泰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加入到了工業生產的隊伍中,成為其中一員,他在在這個隊伍中進行了長達26年的一系列的管理試驗。從學徒工、領班到工長、總技師和總工程師,他以一名普通工人和試驗者的身份親身親自參與體驗工廠管理在各個方面的成功與失?。煌瑫r,由于他的勤奮和“賣勁”,使他能夠步履輕云,扶搖直上。
泰勒參加工作實踐后很快就發現在新型的生產關系下勞資雙方并不協調,在大機器工業時代僅憑過去的經驗辦事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了。他敏銳地感覺到需要有一種“科學”的管理制度來提高效率,調動工人積極性,協調勞資雙方的矛盾,增加資方利潤。
一、首次推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泰勒于1878年進入美國中部溪谷鋼鐵公司機加工車間工作。該公司是按計件活干工作的,這給泰勒的科學探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1883年,泰勒擔任了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機器車間領班,1884年在該廠首次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在這兩個工廠的實踐促使他立志:“使現有的管理制度多少能有所改變,使工人與資方的利益變得一致起來,而不是相互對立?!?
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主要觀點,是給工人增加工資以使產量增加,并強調在按質按量的條件下實行勞動量與勞動報酬同步的原則――即多勞多得,使得工人不再為放慢工作速度而飽受責備,其結果是勞動效率的提高。然而,資方給工人增加工資的幅度明顯低于由于產量增加而帶來的收益,其結果還是資方受益。他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首次在部分車間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使得車間產量增加了2到3倍。
泰勒的有差別計件工資制主要內容是:(1)通過時間―動作研究,制定出一個定額或標準,這樣就把以估計和經驗的定額制度改變為以科學為基礎的定額制度。(2)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的刺激付酬制度。如果工人沒有完成定額,全部工資均按“低”工資率支付(正常工資的80%);如果工人超過定額,全部工資均按“高”工資率支付(正常工資的125%)。以此來鼓勵工人完成和超過定額。(3)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即根據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按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
盡管泰勒多次強調“實行科學管理后,工人不再把雇主看作對頭而是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他們懂得了友誼和合作比沖突更好些?!钡牵诋敃r條件下因勞資雙方矛盾而發生的罷工事件從未間斷過。從歷史的角度看,泰勒不可能因為推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就把這個矛盾解決得很圓滿,即使在當今企業中勞資雙方的矛盾仍然困擾著企業的經營者。然而無論怎樣評價,泰勒首推的差別計件工資制實質上是工資制度上的一次創新。以此為藍本的工資制度今天仍為大多數企業所采用。
二、搬運生鐵試驗得出的結論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隨著戰爭的進程對生鐵的需求很快增加,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有8萬噸生鐵需要搬運出售,當時,泰勒正向該公司介紹其科學管理原理。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搬運量(在此之前泰勒曾查明工人每人每天平均搬運生鐵12.5噸),泰勒等人挑選了這種“最原始、最初步形式的勞動”,來推行他的“科學管理”,因為在“幾乎所有的機械工藝上,構成每個工人動作基礎的科學是這樣的深廣”。
泰勒首先強調要科學地挑選工人。他認為以搬運生鐵為經常職業的人,必須是愚蠢和遲鈍的,甚至像頭牛(人=牛),哪怕連“百分比”的含義都不懂,只要告訴他這樣做或那樣做能夠多拿錢就行了(比以往多拿60%的工資),其結果比“積極性加刺激性”的工作結果要好得多。他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古典管理理論的思想。后來的管理學家麥克雷戈曾把他這種觀點劃分為“經濟人”思想。泰勒是這樣證實他的觀點的:
他和試驗小組成員在挑選完工人后,測量了生鐵堆與火車車皮之間的平均距離,以及一名搬運工負荷時的平均速度(這里包含了長期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的成果)。接著他們發現,工人使用不同的鐵鍬其疲勞程度不同,全天的生鐵搬運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根據泰勒的敘述繪制出了一幅曲線圖如下:
其中:X軸――表示每鍬物料重量(磅);Y軸――每人日鏟的總重量(噸)。
在曲線AB和BC段沒有達到最大的鏟工工作量(以鏟工是否疲勞為依據),因此,每天搬運生鐵的總重量也就不是最大值。但是在B點,鏟工已有疲勞的感覺,接著干下去就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換句話說,這時的鏟工就達到了一個標準工人應達到的工作水平。泰勒還發現,由于物料比重的不同,對于不同的物料,應該使用大小不同的鐵鍬更為科學,并提出在貨場倉庫里準備許多大小不一且顏色不同的鐵鍬,以備用于搬運物品不同但重量永遠是21.5磅的物資。結果表明,每個工人日搬運生鐵的重量由12.5噸上升到47.5噸,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這個數據都被認為是有權威的經典數據,它正說明了“科學管理”的靈魂之所在。從人類管理活動的發展過程看,這是一項偉大而成功的試驗,它揭示了在管理領域里的科學規律,為日后的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研究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前景。雖然在此以后的管理實踐中證實了泰勒那種把人看作是干活的機器、受雇的手(Hired Hand)的思想的片面性,但是如果沒有類似于搬運生鐵的簡單試驗,很難想象管理理論會有今天的發展水平。
1911年,泰勒發表了他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專著《科學管理原理》,后來,由于海軍兵工廠的一次反對“泰勒制度”的罷工,引起了美國國會注意,并于1912年美國國會眾議院特別委員會召開對“泰勒制度”和其他工廠管理制度的聽證會。這次聽證會標志著“科學管理”的誕生,是現代管理科學的奠基石
三、泰勒管理理論對管理學的貢獻
泰勒把他的科學管理理論概述為以下幾句話:“科學,不是單純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
泰勒所做的總結實質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第一次總結并提出了至今仍具影響力的科學管理原理:
1.進行時間-動作研究。制定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和時間定額,以此來要求個人按科學標準來完成他們的工作。這為后來的標準化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即按照個人完成定額的多少而采取不同的工資率。
3.明確劃分管理職能和作業職能,使管理工作獨立出來,成為企業的一項職能。
4.科學地挑選工人,并給予培訓和指導,使他們能夠按照標準化了的程序去工作。
由于泰勒只見“物”不見人,一味強調“科學”管理,抹殺人性,不免有其片面性。他自己也曾強調“科學管理中沒有任何一點仁慈的內容”,但這并不能掩蓋其思想的光輝。
從歷史上看,泰勒的成功是和當時機械化大生產、流水線生產的工業結構緊密相連的,同時,他個人的管理實踐,以及一開始就抓住了正確的研究方法給予他不少幫助。作為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過程,泰勒無疑是扮演了一位開拓者的角色。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企業不遺余力地推廣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日本的管理學者甚至提出“重新研究泰勒”的口號。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時期,是一個需要管理理論創新的時代,中國企業的勃勃發展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管理課題,引起我們不斷的思考和研究。2011年恰逢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創立100周年,在這種情況下,從中國國情出發,重新認識和研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期待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管理理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