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問題和矛盾尚未根本解決,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研究和貫徹落實,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在“十二五”發展時期,研究這一課題,對于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提出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自從2003年提出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平均10.7%的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2003年的135823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397983億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03年我國財政收入在突破2萬億的基礎上,2010年突破了8萬億元,這為改善民生、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我國對外貿易進一步增強,200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是8500億元,2010年達到2.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外匯儲備2010年達到2.8萬億元,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
2.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財政越來越注重對民生領域的支出,2009年我國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支出是7742億元,2010年達到8078億元。黨和政府把擴大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從2005年到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突破500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2010年,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是2.5億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是1.2億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是1.3億人。
3.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科學發展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發展觀,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繁榮,文化產業不斷增長。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同期GDP和第三產業的增速,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成為支柱產業。同時,傳統文化產業煥發生機,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新聞出版業產值突破10000億元,動畫片生產數量達到344部,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到300億元,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已經連續舉辦6屆,累計成交額接近4000億元。
4.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歐美國家經濟造成重大損失。我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這幾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一個文明、開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
二、提出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發展觀念沒有得到切實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來,大部分地區的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轉變。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區的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念還沒有真正轉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盲目崇拜GDP,一味只重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只重眼前而不顧長遠的傳統發展觀念仍然存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還不夠強。
2.經濟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轉變發展方式。但是我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投資過高,就容易造成問題。2009年我國的投資率達到47%,而世界平均才20%多一點,我們是世界平均的一倍。雖然說我們的基礎設施差,投資率高點無可厚非,但連續高就值得思考了。高投資帶來高膨脹,同時還帶來高浪費。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而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未轉變的根本原因是存在著體制性障礙,歸結到一條,即政府仍然保持著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那樣過大配置資源的權力。
3.不以人為本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貫穿于科學發展觀的一條紅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明確。但是,在經濟發展中不以人為本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比如,發生在各地煤礦的重大事故經常出現,一些地區和企業,少數領導者、管理者忽視人的需要,人的價值,甚至置人的生命于不顧,在沒有安全生產的條件下,違法違規進行煤炭生產,致使我國煤炭事故時有發生,煤炭死亡人數居高不下。
4.縮小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城鄉、地區發展都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也是在不斷拉大。比如,城鄉人均年收入之比在2002年是2.89:1,但到了2010年,這一比值達到3.22:1。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快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仍然存在。
5.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尚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我國對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當前存在幾個主要問題影響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第一,人口問題。其主要表現是人口過多、人口素質低、人口老齡化。第二,資源問題。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短缺現象已經出現。第三,環境問題。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造成的環境嚴重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6.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有體制機制的保證,體制機制不健全,科學發展觀就難以貫徹落實。當前我國的體制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比如,資源浪費與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有直接、緊密的關系;再比如,盲目崇拜GDP、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傾向是與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不完善有著緊密的直接的聯系。新階段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建立符合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包括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現代市場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社會管理體制等等。可以說,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任務還很艱巨。
三、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的路徑選擇
1.從立足新的思想解放即轉變傳統發展觀念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改革開放以來每走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幾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思想解放,重點是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使全黨全國工作從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第二次是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的思想解放,包括1997年在所有制問題上的姓公姓私的思想解放,重點是沖破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第三次的思想解放就是當前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解放思想,為的是突破發展禁區,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二次解放思想,為的是明確發展方向,確定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這一次的解放思想,為的是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實現科學發展。由突破發展禁區,到明確發展方向,到創新發展模式,是一個不斷進入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思想解放的歷程。這就需要我們當前要緊緊圍繞推進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切實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開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
2.從立足以人為本和改善民生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必須在各項工作中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樹立了一個新的判斷是非的標準。第一次思想解放樹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次思想解放樹立了生產力標準。這一次的思想解放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標準(人民利益標準或群眾利益標準)。這就要求堅持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群眾利益標準)的統一,以此衡量一個領導干部的工作。同時,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要切實解決民生問題,要切實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問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更是把民生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來看待,把其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需要我們當前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首先,要推進分配制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拉大問題。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其次,要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要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要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改革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特點的養老保險制度,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和體系。二是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要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實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保障基金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負擔,財政給予必要補貼。強化保障基本生活與鼓勵再就業相結合的機制,更好地發揮失業保險在“保生活”和“促就業”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建立穩定的財政預算,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探索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從多方面保證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四是合理確定社會保障標準和水平。我國正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個地區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合理確定保障的標準和水平。
3.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其基本要求就是“五個堅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科技進步和創新不僅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過程,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自主創新的能力越強,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就越有保障。自主創新能力對一個國家和企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經濟、科技上嚴重依靠發達國家,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最后導致現代化建設停滯不前。目前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也不夠強。我國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開發機構,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因此僅僅能夠獲得微薄的利潤。所以,當前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是我們在前進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努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首先,應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其次,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構建起能源資源節約的技術支撐體系。最后,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切實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
5.從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在影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因素中,體制機制不健全是一個要害性問題,它直接影響到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而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首先,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第一,繼續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轉,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第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第三,要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對壟斷行業要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繼續推進和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的改革重組。加快推進鐵路、郵政和城市公共事業等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對自然壟斷業務要進行有效監管。第四,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第五,繼續完善宏觀調控,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第六,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逐步完善國家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體系,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加強公共管理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的財力,保障中央政府具有對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的足夠能力。其次,積極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要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三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同時要加強對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法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為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四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和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五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去,以便于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實處。最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文化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消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以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健全和規范文化行業組織,探索新形勢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經營的宏觀管理體制。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制度、勞動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轉變經營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勵機制。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健全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體現文化特點、適應法制建設的總要求的政策法規體系。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制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促進全面發展。
6.從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上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能否有效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正確政績觀能否確立以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是否完善。不能片面地用GDP(經濟指標)考核領導干部。在政績考核體系的設置上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情況,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第一,建立科學的政績評估機制。科學的政績評估機制的建立,要體現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績、廉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考核工作實績,實行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集中考核與經常性考核相結合,特別是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把黨組織的考評與群眾的評價結合起來。既要聽干部的意見,也要聽普通群眾的意見。第二,建立科學的政績獎懲機制。要通過建立科學的政績獎懲機制,激勵廣大干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對綜合政績突出的優秀領導干部,要大張旗鼓地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綜合政績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干部,要進行嚴肅處理。第三,建立科學的政績量化機制。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提出干部政績考核將逐步過渡到九大指標為主,即:⑴社會保障率;⑵就業率;⑶家庭財產增長率;⑷九年制義務教育實現率;⑸按功能區確定的生態和環境指標達標率;⑹社會治安破案率;⑺重大責任事故發生率;⑻對突發性事件應急反應能力;⑼人口自然增長率。要通過建立科學的政績量化機制確定科學合理的政績量化指標,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現象。第四,建立科學的政績導向機制。在干部政績認定上,要用辯證、全面、客觀和發展的眼光看實績、用干部,形成追求真政績、實政績、好政績的良好風氣。我們要努力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擴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上實現新突破;二是要在拓寬選人用人渠道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在疏通干部“出口”,在干部能“下”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鼓勵干部干事業,支持干部干成事業,激發干部干大事業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