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內部控制論文 > 淺析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淺析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內部牽制的管理思想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但內部控制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依據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理論和經驗,我國逐步建立了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一、內部控制發展空白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即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內部控制幾乎是空白的。新中國成立之后,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政治和經濟封鎖,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只能全盤學習蘇聯,經濟上借鑒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等企業經營問題完全由國家來決定,企業沒有原材料的采購權和商品的銷售權,沒有投資權和籌資權,沒有擔保權和抵押權,甚至企業監控也是由國家承擔。在此背景下,當然不需要和存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內部控制。
  二、內部控制發展萌芽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此期間我國內部控制出現了萌芽。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我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學習西方經濟理論,開始重視市場的作用,提出由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政府對企業的直接管理逐漸轉為間接調控,即“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因此,企業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出于管理的需要,內部控制開始受到重視,政府相關部門也頒布了一些法規來促進內部控制的發展。
  1984年4月24日,財政部頒布《會計人員工作規則》,規定:單位應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而且要同本單經濟(經營)責任制相聯系;另外,出納人員不得兼管收入、費用、債權、債務等賬簿的登記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會計檔案保管工作。1985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新中國第一部會計法,它對會計崗位責任制進行了法律層級的規定。上述法規都體現了內部控制的要求,只是這時的內部控制更多的是強調內部牽制,只能算內部控制的萌芽。
  在這個階段,我國權威部門還沒形成對內部控制的統一概念,一般認為內部控制是在內部牽制的基礎上,以查錯防弊為目的,以職務分離為手段,以錢物和賬目等會計事項為主要控制對象的初級控制措施。
  三、內部控制初步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在此期間我國內部控制得到了初步發展,主要側重于內部會計控制。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為改革的總體目標;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后,我國經濟加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開始建立,企業不再是政府的附屬物,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強烈需要內部控制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監控以保障企業的發展。另外,為了整頓社會經濟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防止舞弊發生,政府也重視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相繼發布了有關內部控制的法規。
  1996年6月17日,財政部頒布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結合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不僅包括內部牽制制度,還包括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稽核制度、財產清查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其他內部會計管理制度。
  199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我國第一部體現內部控制的法律,它明確提出,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并將其當作保障會計信息真實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關于職責明確、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等規定,其本質是一種內部控制制度。
  2001年6月22日,財政部同時發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對各單位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要求以及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的具體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中,《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對內部會計控制進行了定義,認為內部會計控制是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其目的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此后,財政部又陸續發布了“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工程項目”等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試行)和“成本與費用”、“預算”、“籌資”等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征求意見稿。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的發布,促進了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無序、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等狀況,使我國內部控制從理論上完成了由內部牽制向內部會計控制的轉變,對我國內部控制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個階段,內部控制有了明確的定義,雖然不同的法規對其具體的定義不同,但本質內容是一致的,即內部控制是一種內部監督。此時內部控制主要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兼顧與會計相關的其他控制。相比國外同期的內部控制理論,內部控制概念陳舊,依然用靜態的觀點描述內部控制,而且控制范圍主要側重于內部會計控制,控制范圍有限,風險管理與防范意識不強。
  四、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立階段
  21世紀初至今,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初步建立,完成了內部會計控制到以風險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全面內部控制的轉變。
  進入新世紀,面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企業期望內部控制覆蓋企業所有業務層面,并突破會計控制的范圍,從而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各種風險。但我國已經頒布的內部控制相關法規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其可操作性不夠,而且法規的銜接不夠緊密,沒有完整的規范體系。因此,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已迫在眉睫。
  2006年7月15日,由財政部牽頭成立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其工作目標是建立結構合理、內容完整、方法科學的內部控制標準體系。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合理借鑒了國外內部控制的成熟經驗,并體現了我國內部控制的現實環境要求,為我國企業首次構建了一個企業內部控制的標準框架,這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現在:第一,科學界定了內部控制的含義,強調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全員參與的過程,而且突破了會計控制的范圍,轉為全面控制;第二,重新定位了內部控制的目標體系,不僅涵蓋傳統為會計審計服務的目標,而且進行拓展包括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等目標;第三,借鑒發展了內部控制的要素,在形式上借鑒了美國COSO 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五要素框架,在內容上體現了美國新COSO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的八要素框架的實質,構建了以內部環境為重要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活動為重要手段、以信息與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保證,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五要素內部控制框架;第四,開創性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以中介機構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這是我國首次在企業內部控制中,制度性地引入政府的監督檢查環節,突出了政策的宏觀引導性,而不是微觀上具體操縱企業內部控制行為。
  2010年4月26日,為了保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貫徹實施,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實施和評價,規范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的審計,財政部等五部委又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1項《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1項《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細化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內容,增強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操作性,為我國企業建立、實施內部控制提供了較為具體的指導。
  至此,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立,即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為基礎,以《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為有力補充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是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基礎,規定了內部控制的定義、目標、原則、要素等基本要求,提出了企業建立實施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是有力補充,其中《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為企業建立健全本企業內部控制提供指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為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提供指導;《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為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審計企業內部控制提供指導。這套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結構合理、內容完整、方法科學,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并融合了國際先進經驗,內部控制從原來強調內部會計控制,轉變對企業內部所有層面的管理控制,重點突出了風險管理理念,強調全面風險管理,這對于改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現狀、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意義深遠。
  目前,我國內部控制完成了從內部牽制到內部會計控制再到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蛻變。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只是我國內部控制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內部控制建設應形成長效機制,不斷發展和完善。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