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發布數據顯示,盡管2011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達9.6%,但前兩個月規模以上中小企業的虧損面高達15.2%,同比擴大了0.3%,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22.3%,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河南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達60%以上的河南省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學術界給出了諸多建議和方法,而針對河南省中小企業融資難,本文從集群融資的角度提出解決辦法,這既有理論上的支撐又有現實的可行性。
一、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概況
中小企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中小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通過協同作用,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中小企業都呈現集群化發展趨勢,世界范圍內發展較好的區域有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區、美國的加州硅谷、印度班加羅爾。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由于我國各地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制度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我國產業集群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江浙一帶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最早成長的地區之一,由于歷史上民間的商業傳統和東方式的人文環境,以血緣、地緣、親緣為紐帶的人文網絡以及政府的不干預政策,我國江浙地區中小企業集群呈現“原生型”特征。與江浙地區中小企業集群不同,我國廣東中小企業集群呈現“嵌入型”特征,即依靠廣東的地緣優勢、政策優勢、低成本優勢和外來企業的直接投資,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業基地,并逐漸形成產業集聚規模。北京高科技產業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政府規劃推動形成,它可以看作是高技術產業群的“孵化器”,因此企業衍生是北京高科技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集群呈現工業園區產業集聚的特征。
二、河南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現狀及成因
由于地域因素和內陸省份經濟欠發達的現實,河南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總體上處于起步和研究階段。與江浙一帶的鄉鎮經濟不同,也區別于珠江三角洲在“三來一補”模式上發展起來的出口加工群,我國中西部很多地區通過建設產業工業園進行產業集聚。河南省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工業園區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集聚大量企業,吸納生產要素集中投入,從而形成區內經濟增長乘數效應的一類經濟組織。工業園區是經濟園區的一種,是政府布局工業的一種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工業企業的集聚,發揮集聚效應。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河南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但無論從集群融資的成熟度還是融資規模來講,河南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都仍處于萌芽和起步階段,造成該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河南省工業園區內企業集群機制有待加強
由于中西部地區相較江浙、廣東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受中原傳統文化制度的影響,工業園區內中小企業缺乏集群融資意識,仍然過多地依賴正規銀行融資的途徑。政府推動工業園區建設,但在后續的融資服務、融資機制建設方面投入不足。加之內陸省份大學和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弱,園區內企業與大學及科研院所互動機制不健全,導致園區內現有企業技術提升較慢。受資本逐利的本質特性所限,一旦原有的優惠條件和環境不能滿足企業要求,便會導致園區內企業遷移,形成所謂“松腳型”企業。
(二)工業園區內沒有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關系網絡
人文關系網絡是影響企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以血緣、親緣、同學、朋友關系為紐帶結成的非正式交流網絡,該種網絡隱含的核心精神是園區內企業之間的信任和承諾。缺乏良好的人文關系網絡導致企業間交易成本的提高和信用風險的加大,不利于園區內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氛圍的構建。
(三)中小企業成長軟環境不理想
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場機制環境,河南省工業園區內多數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產權清晰度不高,影響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存在偏差,重視大企業集團而輕視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構建,重視硬件環境建設而忽視軟環境的營造,在經濟總量上盲目攀比,卻不重視企業融資生態環境的建設,園區內中小企業稅費負擔過重,后續發展能力不足。
三、河南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新模式探討
筆者在參考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河南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產業集聚的現實,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參與意識,提出河南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圖1)。
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主要包括集群外貸款銀行、園區管委會、園區承貸平臺公司、擔保公司、再擔保公司、行業信用協會以及園區內眾多中小企業。
園區信用聯合體中每個機構個體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作用都十分有限,這也是現實中政府、擔保公司、行業協會、行業信用協會機構運行效果的真實寫照。“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在發揮園區集群約束作用的同時,將政府也納入到該信用體內,由政府主導的園區管委會負責信用體的整體組織架構。園區管委會根據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本園區集群融資管理辦法,依托骨干大企業組建承貸平臺公司。
行業信用協會根據自愿原則組建,實行嚴格的入會制度和信用評估體系。行業信用協會較為嚴格的管理可以將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排除。較為緊密的地域分布使信用協會可以最快的時間和最低的成本掌握協會中成員的經營狀況。在園區集群中園區管委會負責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進行守信教育宣傳。園區信用協會負責中小企業信用管理系統的建立,設立專門的信用評級機構,與工商、稅務、銀行、產權登記部門保持動態信息溝通,持續獲得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資料、資產狀況,并對信用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對中小企業進行資信評級。園區管委會聯合有關各方制定信用激勵和懲戒辦法,加大對不守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對不守信行為的輿論壓力和集群壓力。加強集群相關制度設計研究,充分發揮園區內中小企業的參與和監督作用,鼓勵集群內企業主適當參與園區內不同機構,減少內部人控制帶來的風險。在園區信用聯合體內部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保持聯合體高效運行,實現最終貸款者的信用增級。
園區內擔保公司根據行業協會反饋信息以及中小企業財力狀況對協會中的中小企業進行資信評估,將資信評估結果報園區承貸平臺公司,承貸平臺公司負責征求中小企業的單個融資需求,結合園區行業信用協會對各個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結果,建立園區信用檔案。承貸平臺公司對中小企業進行二次貸款評審后,將評審通過的中小企業打包向銀行進行貸款申報,銀行根據實際情況發放貸款。
為了杜絕傳統擔保公司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和后續資金缺乏的弊端,園區內擔保公司可以實行政府出資為主,適當引入外來資金參與入股的辦法,組建聯營或股份制擔保機構。也可以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互助性擔保機構,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自己成立商業性擔保機構。針對集群內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市場開發有優勢的企業,可以嘗試建立天使投資、創業撫育、政策性貸款、企業上市的投融資協同機制。政府出臺政策,吸引民間借貸組織根植于集群內中小企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允許場外交易和柜臺交易市場的存在,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以政府為主導的園區管委會負責對園區信用聯合體中諸多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監管資金的流動和使用狀況。當然,在團體貸款申請中,園區管委會共同對申貸中小企業進行評估和監督,園區管委會、信用協會、擔保公司三位一體共同形成對園區中小企業貸前的監管體系,最后由承貸平臺公司進行貸前的最后評審。
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幫助信用聯合體順利有序運行。對于園區內擔保、再擔保機構收取的擔保費,政府規定較低的收費標準,同時以財政補足剩余的運行成本開支,賦予其公共產品的性質;對于園區內承貸平臺公司、行業信用協會所產生的管理費用和運營費用,政府予以一定比例的財政補助,不向中小企業收取費用,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政府制定金融機構和民間銀行的獎勵政策,調動其拓展業務的積極性。
四、河南省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相比傳統融資模式的優勢
(一)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降低了銀行的交易成本
相較傳統的融資模式,在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下,企業集群內從事相同或相近業務的中小企業在行業協會、集群融資平臺公司的協助下,將信貸打包,“批量”向銀行申請貸款;而銀行針對同一集群的企業貸款需求,可以相對較低的邊際成本對眾多中小企業進行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監督,從外部經濟性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克服給單一企業貸款的不經濟行為。對于相同類型的企業貸款需求,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大大降低了單筆貸款的管理成本。
(二)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
在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下,園區管委會、信用協會、擔保公司三位一體共同形成對園區中小企業貸前監管體系,由承貸平臺公司進行貸前最后評審。對于園區型中小企業集群,銀行可以保持同園區管委會、集群融資平臺公司的聯系,及時掌握園區內各個中小企業的經營動向和財務實力,采取措施預防壞賬風險的發生。
(三)園區信用聯合體模式增大了資金放貸的規模和乘數效應
銀行對工業園區內中小企業批量貸款,促進了園區內部及周邊的經濟發展,銀行獲得了規模效益,園區內企業則可支配資金增加,擴大投資,通過銀行貨幣資金的乘數效應,將更多貨幣輸入到當地經濟體系中。由于良好的“賺錢效應”,中小企業集群可吸納更多渠道的資金參與組建不同組織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共同反哺工業園區,促進工業園區的經濟規模和后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