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東北地區的對外依存度較低,區域經濟發展受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程度相對較小,但承接了來自我國東部和南部發達省份產業鏈上游的許多供應環節,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沿供應鏈傳遞到東北地區部分產業,使區域內經濟發展情況在2008 年末和2009 年初出現了一定波動,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資情況也在世界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表現了逆勢增長的勢頭。
( 一) 東北地區招商引資規模逐步擴大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工業和農業大省,本身具備較好的招商引資條件,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推動下,區域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自2006 年以來,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增長速度始終高于國內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省實際利用外資的增速最快,吉林與黑龍江兩省次之。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 2009 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出現了負增長,但遼寧和吉林兩省卻依舊保持較快的正向增長速度。2011 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首次超過1 000億美元,其中東北地區利用外資超過1 /4 的比重。東北地區除積極引進外國企業直接投資外,還以良好的政策與產業環境吸引了大量外省企業的投資。以吉林省為例,2006 ~ 2010 年引進外省資金額保持年均71. 17%的高增長,并在2008 年突破了1 000 億元大關,2010 年突破2 000 億元,達到2 209. 75億元。在外資來源方面,全球共有約200 個國家和地區將資金投向了東北地區,其中,中國香港地區一直占據外商投資東北地區的首要位置,新興工業經濟體國家和東盟成員國也逐漸增加了對東北地區的投資。此外,美、日、德等一些發達國家在東北地區的投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與國外資金相比,更加活躍的是來自國內其他省份的投資。以吉林省為例, 2005 ~ 2010 年投向吉林省的資金多來自于環渤海、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發達地區。
( 二) 東北地區利用外資情況東北地區各城市利用外資情況有所差異,省會城市和沿海城市基于在政策環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實際利用外資比重較大。2006 ~2010 年,遼寧省的沈陽和大連兩座城市實際利用了全省八成以上的外資。5 年里,大連市依靠其臨海的地緣優勢和與日、韓等國的經貿往來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264. 5 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1. 8%,超過省會城市沈陽3 個百分點。[1]過去5年里,吉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省會長春市,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102. 4 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9. 8%。[2]排名其后的吉林市在過去5 年里實際利用了16. 8 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為11. 5%。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和油化之都大慶在2006 ~ 2010 年間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分別為27. 5 億美元和7. 4 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23. 2% 和6. 2%。[3]在東北地區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較大。遼寧省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商金額從2009 年的74. 1 億美元增加到2010 年的83. 7 億美元,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商金額則從79 億美元增加到122 億美元。三次產業實際利用外商金額所占比重也從2009 年的0. 9 ∶ 48 ∶ 51. 1 變化為0. 9 ∶ 40. 3 ∶58. 8。[4]在具體行業分布中,制造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的比重占八成以上。吉林省的19 個行業大類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對外開放,其中制造業吸引并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最大。2005 ~ 2009 年間國內外省對吉林省制造業投資比重幾乎占所有行業的50%。
二、東北地區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
( 一) 產業優勢發揮不足東北地區在制造業和農業兩大產業中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但招商引資項目數量和實際利用資金總額在兩大產業中的分布卻不均衡。制造業的產業優勢發揮相對較好,實際利用外資比重較大。如,吉林省在2005 ~ 2008 年間實際利用的外省投資中有一半分布于制造業。但同樣是優勢產業的農業卻沒有在招商引資中發揮出強有力的吸引力,東北三省投向農業的外部資金比重較小。如,吉林省2005 ~ 2008 年間農、林、牧、漁業實際利用的外省投資僅占全部行業比重的1. 3%。2009 年該省招商引資100 個重點項目中,農業領域有20 個項目,為所有行業中涉及項目最多的,但投資金額合計卻不到全省總額的8%??梢?,農業項目面臨投資少的尷尬局面,而投資金額小的項目往往難以延伸產業鏈。因此,東北地區的一些產業在利用外資中沒有充分發揮出獨特的產業優勢。
( 二) 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東北地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并不明顯,其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生物制藥業、光電子產業和機械設備制造等產業集群基本停留在產業集群的初級狀態即企業集群狀態。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集群內以傳統產業為主,簡單技術的應用和引進技術的難以消化吸收等問題阻礙了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步伐。雖然部分龍頭企業生產率較高,但總體上難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增產增效。因此,對產業鏈必需的配套企業的吸引力不強,距離實現產業集聚的目標遙遙無期。
( 三) 部分產業發展方向需要調整第一,汽車產業發展方向需要調整。東北地區的汽車產業,尤其是轎車行業長期缺乏有效的競爭,汽車配套產業發展不足。長春市的汽車配套總量僅為30. 4%,零部件企業產值僅占全市汽車工業總產值的15%,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重要的是,東北三省沒有將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如發動機技術、底盤技術、變速箱技術、汽車新能源等列入新興產業規劃和企業創新項目中。第二,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需要調整。由于農產品附加值低和國家的價格控制,企業很難從中取得高額利潤。如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 四) 企業缺乏主體意識、國際意識和責任意識企業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缺乏三種意識。一是缺乏主體意識。政府和高校為吸引外資做出了積極努力,廣泛聯系國內外相關企業與本地企業進行交流合作,在此過程中本地企業并沒有以招商引資主體的身份深入地同國內外其他企業進行合作,降低了招商引資的成功率,不利于本地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二是缺乏國際意識。東北地區民營企業的國際意識薄弱,與外商外資接洽不積極,不關心國外市場,缺乏“走出去”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三是缺乏責任意識。一些企業在申請項目和資金時精耕細作,執行能力卻很差,降低了投資商的信心,這對投資商對本地區的可持續投資造成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