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渤海清模式的構建背景
渤海灣地處渤海西部,是京津的海上門戶,華北海運樞紐。三面環陸, 與河北、天津、山東的陸岸相鄰,東以灤河口至黃河口的連線為界與渤海相 通.該地形的主要交通特征是關內外區域航海距離接近于空間距離.
城市引力理論研究表明城市間距離越短,其經濟交流越頻繁.然而實際情況 是該區域交通主要依賴于鐵路和公路,交通距離相當于渤海灣三角形的兩邊之 和.這種交通模式的局限性是隨著經濟發展,受山海關鐵路容量的限制,區域間 地理經濟現象猶如啞鈴般“兩頭大中間小”,即東三省原材料、糧食等商品供給 量劇增,無法運出,商品囤積量不斷增加;南方城市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商品需 求量不斷增加;山海關狹小的交通容量嚴重阻礙貿易的順暢性。水運交通發展力 度嚴重不足,使得交通選擇只能局限于陸上.此時的交通選擇面臨著兩難。
此外,鐵路和公路的發展是要以土地要素占用為代價的,北京、天津等環形 區域土地要素較為緊缺,過于依賴土地要素的交通方式不適合過度發展.公路又 是一種能耗較高、碳排放量較大的交通模式,加上其適應范圍不適合大宗物品的 長途運輸.因此利用渤海灣天然地形優勢,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取代部分公路 運輸,能夠起到經濟發展和低碳環境的“雙豐收”。
2.渤海灣模式的構建目標
渤海灣模式的構建是一種符合環境優化與經濟發展要求的典型發展模 式.該模式主要以鐵路、公路為主,水路輔之.渤海灣模式的構建,一方面 要通過交通結構的調整、交通效率的提升,盡可能的降低交通碳排放和能源 消耗;另一方面要通過水上運輸的效率提升,改變交通成本約束集,積極地 促進區域經濟的交流與合作.
渤海灣模式的目標之一:交通低碳排放與節能的“雙豐收”.交通發展是 在環境保護和能源保障的前提下進行的。交通的高碳排放和高能耗已經嚴重 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渤海灣模式的構建,必須在低碳排放和低能耗的 環境下才有其現實意義.
渤海灣模式的目標之二:經濟發展和區域協調的相結合.交通發展首先 必須以滿足經濟增長的交通需求增加為前提,否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違 背了交通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思想。其次交通發展需要能夠起到區域協調作 用。每一次交通革新下的距離拉近都有效的促進了區域經濟合作.渤海灣模 式,必須是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框架下的有效交通模式.
3.渤海灣模式構建的基本策略
根據渤海灣區域的交通基礎狀況和發展遠景,在區域協調發展和環境優化的 原則指導下,渤海灣模式的構建應以結構優化為基礎,以資源整合和科技創新為 突破口,確立渤海灣低碳交通模式的策略。
(1)實施港口、鐵路、公路聯動的結構優化策略
結構優化的方向主要指通過加大水路運輸的投入力度,構建以鐵路、公路為 主,水路為輔的交通結構。目前渤海灣地區水路運輸的作用還稱不上“輔”.航 運運輸因運輸時間較長,而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因此,加快發展快速海上運輸, 縮短交通時間,有助于區域協調發展。原有的交通模式將渤海灣區域分為遼東半 島、山東半島和京津冀三塊區域,交通成為阻礙區域一體化的瓶頸。通過發展快 速海上運輸和建設渤海灣通道,打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海上走廊,促進區域 的產業分工和經濟發展.將山東半島的多個港口建設成為全國重大交通樞紐港, 其輻射范圍包括陜西、河北、寧夏等中部城市,對促進東中部地區的貿易往來具 有戰略性意義。
(2)實施交通方式的技術升級政策
交通方式的技術升級是在一定條件下最為有效的減碳和節能途徑。水運運輸 之所以發展不足,深層次原因是水上運輸的時間成本較高,降低了水路低運輸成 本的優勢。通過技術升級或引進,加快發展快速海上運輸,改變現有的交通格局, 重塑區域經濟體系.在此,近海船舶的油耗和碳排放水平雖說總體上低于內河運 輸,但是通過技術升級和準入淘汰制度,在優增量的基礎上,逐漸改變現有的水 運結構,進一步降低海上運輸的能耗和碳排放.
港口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和公路的網絡布局直接影響著港口的作用. 為此,在鐵路方面,進一步增加鐵路機車的電氣化比例,盡可能減少內燃機的使 用數量,使得鐵路運輸朝著清潔化的模式發展.至于公路運輸方面,依照“控增 量”的原則,充分利用政府的引導作用,發揮財稅、法律、行政等手段,嚴格落 實營運性客貨運車輛的單耗限制標準,從企業和政府兩個方面入手調整公路的運 輸結構,使得公路運輸的能耗和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3)實施交通方式無縫鏈接的科學規劃政策
渤海灣模式的構建必須在交通方式換乘的無縫鏈接基礎上才能成功.無論是 東三省還是京津冀區域,其物流運輸都存在著交通方式的換乘.其換乘無縫鏈接 的關鍵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各區域相對交通規模的科學預測。比如山西煤炭 的交通受阻就是由于鐵路運力規模增長速度更不上需求的增長速度造成的,而且 運輸機車的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因此,科學預測區域的交通量,調整相應的運力 規模,同時,增加交通樞紐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服務水平,能夠保證交通 的順暢性,提高交通的運行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區域協調發展和低碳環境 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