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均衡增長理論
非均衡增長理論主要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包括增長極理論、弗里德曼 中心一邊緣理論、繆爾達爾“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增長極理論是由法國經濟 學家佩魯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增長極”就好比是一個“磁極場”,能產生吸引或排斥 作用,從而產生“城市化趨向”.弗里德曼的中心一邊緣理論對“增長極”理論進行了進 一步拓展,詳細闡述了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繆爾達爾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理上的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非均衡增長認為城鎮的建設不能毫無重點的全面鋪開,而應選擇重點進行突破,逐 漸形成合理協調的城鎮體系.但是,非均衡增長理論片面強調了地區的累積性優勢,而 沒有考慮到空間距離、經濟結構、人的行為等對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作用,這種片面的認 為城鄉差距將不斷擴大的推論科學性有限.
2.集聚一擴散理論
集聚一擴散理論認為城市具有一定的集聚與擴散效應。其中集聚效應是指城市因其墓 礎設施完善、生產效率高、市場發達、交通便利等一系列因素吸引各種要素(包括人口) 向城市集聚,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并推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而擴散效應則指 城市存在的不經濟因素限制了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與擴大,從而 使各種資源或要素向周邊地區轉移或擴散,帶來周邊地區或農村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的發 展,因此也稱為城市的輻射效應. 城市的集聚與擴散效應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規模經濟以及外部經濟三方面,其集 聚作用也并非是無限的,會受到邊際效益遞減、資源有限、環境容量有限等等一系列制 約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制約因素的存在恰恰在減弱城市集聚效應的同時增強了城市的擴 散與輻射效應.
3.城市適度規模理論
城市具有集聚效應,這種集聚效應使得城市規模不斷得到擴大,但是城市規模是否 能無限制的擴大?城市規模是否越大越好?不一定。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聚集效應具有經 濟性,同時也有不經濟性,其經濟性體現在城市的集聚效應及規模經濟上,而集聚不經 濟性則體現在工資的增加、社會的擁擠、環境的破壞等等各方面;集聚經濟性促使城市 規模擴大,而集聚不經濟性則會抑制城市規模繼續擴大.因而城市規模不可能無限制的 擴大,當集聚經濟性與集聚不經濟性這兩種力量達到均衡時,城市規模將停止繼續擴大, 而達到最大城市規模。這種理論的典型代表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城市適度規模理論.
古典經濟學的適度規模理論認為,集聚經濟效應使得城市規模不斷得到擴大,而集 聚不經濟的存在又使這種擴大效應不可能無限持續,即城市不可能無限增大,他有一個 度,即適度規模.如下圖所示,MC為邊際成本曲線,AC為平均成本曲線,AB為平 均收益曲線,MB為邊際收益曲線.N點為城市的平均收益最大規模;V點,即MB=MC 時,為城市最適度規模;城市最大規模為VI點,當城市超過了這個規模,則平均成本 大于平均收益,不經濟.總結而言,階段W為最佳城市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