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低碳交通是走可持續交通體系的必由之路,這不僅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 全和低碳環境,更保障了人類代際的生存環境。促進低碳交通發展的對策“琳瑯 滿目、種類繁多”,概括性地可表述為“基礎設施是準備,制度、技術、產業是 基礎,區域交通模式是保障”.
1.實施交通基礎設施低碳化供給戰略
既然交通基礎設施猶如人體“血管”,那么基礎設施的技術等級和科學規劃 就顯得尤為重要。高等級高速公路比例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低碳交通發展。加強 墓礎設施科技投入,完善梯度式科技交通網絡建設,有助于保障低碳交通的順暢 性.加大用于維護基礎設施的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基礎設施的維 護過程中,既不能“只建不護”,又要避免“收費他用”,因此建立健全交通收費 用途的監察和管理機制是發展低碳交通的良好政策補充。科學規劃交通布局,構 建“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交通新格局。利用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 推進輕軌、快速公交車道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下一步交通需求增長做好 低碳準備。
2.實施制度低碳化供給戰略
如果說交通低碳化調整需要動力的話,制度無疑是轉型的動力“心臟”.其 核心動力體現在由管理制度、財稅政策、環境規制組成的“點、線、面”立體作 用上.首先,節點上保證低碳供給。一方面,建立多部門管理制度一體化戰略, 共享交通資源,提高部門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將碳排放和能耗等環境指標納入 企業考核,實施低碳獎懲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其次,線點上推動低碳供給。 深化燃油稅改革,引導各交通線點的低碳轉變。制定低碳傾向的購車稅或補貼政 策,優化交通線點的碳排放車輛結構.提高低碳技術的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產學 研合作制度,推高交通線點的技術含量.最后,面線上提升低碳供給。嚴格執行 交通工具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規范交通的淘汰和準入制度,從“跑”這面線上 提升低碳供給厚度。建立健全低碳燃料標準制度,制定發展可再生能源規劃,從 “用’這面線上提升低碳供給質度.
3.實施交通技術低碳化供給戰略
如果說制度是低碳轉型的動力“心臟”,那么技術就是低碳調整的“新鮮血 液”。自我創新和國際合作是保持“新鮮血液”的兩大途徑.加強自主創新和國 際合作,提高低碳技術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一方面,加強低碳環保的交通運輸技 術研究、示范和推廣,推動清潔能源和低碳交通工具的應用,充分發揮“血液再 造”的功能。另一方面,引進先進的低碳交通技術(如快速海上運輸),提高交通 運行效率,保障“血液”的新鮮度.運用信息化武裝交通系統,全面提升交通管 理技術.通過建立信息化的平臺,逐漸取代“血液”的污濁成分,實現交通系統 的技術低碳化供給.
4.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低碳化引導戰略
如果以產業結構在交通低碳化轉型中的作用做類比的話,產業就是“人體的 器官”.低碳交通與各種產業是“秤不離蛇,蛇不離秤”的關系.如果產業的“健 康度”出現問題,低碳交通發展可能會寸步難行.優化“器官”的協作能力, 能夠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樣,通過發展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優化交通結構, 為低碳交通發展打下基礎。人體器官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將分泌物或殘留物排放到 血液或排除體外.產業結構優化對于低碳交通發展有著類似的作用.一方面,汽 車制造業的低碳調整,環保車型、新能源和混合動力等車輛的研發推廣,增強了 “血液”的新鮮度.低碳能源產業的發展,稀釋了渾濁的“血液”,并將其排除 系統外,有助于保持系統的低碳。另一方面,加強“腎臟”的排毒能力,即發展 低碳技術產業.建立健全企業、高校、政府之間的產學研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提高低碳技術的研發水平,凈化系統的“高碳成分”.
5.實施差異化的低碳區域交通模式
如果前四點闡述的都是交通系統低碳化局部對策的話,那么低碳區域交通模 式就是發展低碳交通對策的整體體現。既然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那么區域的 交通系統又何嘗不是呢?中國交通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階段性特征,“血液”、 “器官”等健康度存在著差異。從東部的長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呈現出階梯 狀特征。交通的低碳化技術無法適用于基礎條件較差的區域,必須構建差異化的 低碳區域交通發展模式.根據“宜水則水、宜陸則陸”的原則,考慮經濟發展階 段,以水路、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為基礎,相應的調整交通結構,促進 交通低碳化調整。同時,還必須注意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即除了“養生之外, 兼顧事業”.中西部區域的首要目標是經濟發展,交通發展必須為經濟發展服務。 為此,在現有條件下,利用“適度超前”的交通發展規劃,植入低碳化的軟硬件 設施,提早為交通需求增長做好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