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人類的生存發展環境也隨之漸變成為城市和鄉村兩大部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差別,各自都有著其獨特的社會功能,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域實體,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需提供各種必要的基礎條件,這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初期階段是一種進步的象征。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這種天然差別逐步演變成為一種社會模式差別,這種差別不僅包括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差別,更多的是體現在城鄉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等方面的差別,而且這種差別化發展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向,這就導致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激化,即城鄉割裂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要求,這時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應運而生,這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一種體現,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是一種高級演進過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具有著時代性強和針對性廣泛的特點,高效的發揮城鄉聯動的積極優勢,有效抑制城鄉差別的消極影響,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各種疑難雜癥的有效手段,極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以上的城鄉發展歷程及社會經濟的反應來看,城鄉一體化的內涵與實質應該包括以下五方面: 1.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要求和體現。換言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是城鄉一體化的物質基礎,是有效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前提條件。特定的國家和區域要推行城鄉一體化戰略,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發展環境制定相應的發展標準,要在符合生產力實際水平的前提條件下,適度發展城鄉一體化,不能冒進,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2.城鄉一體化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結果,更是發展的動態演進過程。城鄉一體化是一個俯視全局、放眼未來的長遠發展戰略,它的實現過程是漫長的,并充滿了困難與障礙,任何一跳而就的想法對城鄉一體化來講都是不科學的。要分階段、分層次、分目標的發展城鄉一體化,具體落實城鄉一體化的每一個內容、每一個步驟,漸進式發展,通過解決城鄉一體化主要矛盾的量的積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質的飛躍。
3.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整體的、綜合的概念,涉及到的發展內容方方面面,涉及到的調控主體宏觀與微觀兼備。城鄉一體化的要義在于城鄉統籌發展,提高城鄉兼容程度。要把城市與鄉村看做是一個統一的要素市場,讓資本、人力、技術等各種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自由流通,統一調配。同時,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微觀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輔助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使各種要素資源切實應用到所需的地域和環節,實現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效用最大化。
4.城鄉一體化是一種雙向演進機制。即鄉村居民可以遷往城市生活,在城市進行生產或者經營;城市居民也可以遷往鄉村生活,并在鄉村進行生產或者經營。這種雙向的交流模式是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最有力手段,體現了城鄉互為發展前提,城鄉互助,城鄉聯動的發展內涵。
5.城鄉一體化絕不等同于城鄉無差別化。城市與鄉村的分離是生產力發展的一種自然體現,其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差別,這種差別機制雖然有許多負面影響,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正面效應。發展城鄉一體化,不能單純地將鄉村改造成城市,或將城市改造成鄉村,要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而不是消除城鄉之間的差別,提高城鄉之間的融合度,使其各施所長,趨利避害,順利度過社會經濟發展的攻堅階段,滿足全體人民的發展訴求,這刁‘是城鄉一體化的根本用意。
基于以上對城鄉一體化內涵與實質的理解,得出城鄉一體化的定義:以較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為前提,在市場經濟良性循環和適度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通過城鄉之間資本、人力、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通與合理配置,以及城鄉之間社會、經濟、政治、文明和生態的有效融合和高度統一,使城鄉雙向演進、互補發展,以至逐漸縮小城鄉差距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