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交通碳排放影響顯著。
總體來看,1991-2009 年間,中國交通部門COz排放量年平均增長59.44Mt的主要正向驅動因素是:城 鎮化水平、第三產業總值占二三產業總值的比重、人口總量,其平均貢獻分別為 24.20Mt, 84.16Mt, 5.92Mt;負向驅動因素是:單位GDP的交通周轉量、單位 交通周轉量能耗、燃料結構、單位城鎮人口的二三產業總值、第三產業對GDP 的貢獻度,其平均貢獻分別為一8.1Mt、-14.72Mt、-2.48Mt、-17.16Mt、-12.36Mto 從貢獻度的角度看,城鎮化、產業結構和交通模式能耗強度對于交通部門CO2 排放量影響較大.因此,政府在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應該處理好交通布局、 城鎮化模式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構建符合低碳發展要求的工業化道路和城鎮 化模式。
(2)經濟結構調整對交通碳排放抑制作用顯著。
在研究的每一個時間段, 城鎮化水平、第三產業占二三產業的比重變動是交通部門CO:排放量增長的主 要驅動因素.同時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對CO2排放量增長起到 了較大的減緩作用,其平均貢獻為一12.36Mt.這表明,中國交通部門的Cq排放 與城鎮化和工業化密切相關.在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下,如果要大幅削減CO2排放,勢必會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中國在CO2減排、能源總量控制和經濟發 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增加單位交通周轉量 的附加值,達到減排的目的。
(3)基礎設施結構優化對交通碳排放減緩作用明顯。
1995-1998年,交通部門的CO2排放量增加,與其他部門的CO2排放趨勢相反.造成這種趨勢變化的 主要驅動因素是城鎮化水平和單位交通量能耗的提高.而深層原因可能是交通基 礎設施投入不足和交通運輸企業的管理水平較低。因此,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 平衡區域間的交通投資結構,進一步深化運輸企業的市場化改革,提高企業的管 理水平,淘汰高耗能的運輸工具,降低運輸工具的能耗強度,能夠一定程度上減 緩交通部門的CO2排放.
(4)第三產業發展對交通碳排放抑制作用長期有效。
抑制1991-2009年間 交通部門CO:排放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是單位城鎮人口的二三產業總值、第三 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單位交周轉量能耗。因此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發 展方式轉變是實現CO:減排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減低工業在 經濟中的比重將是一條長期而有效的途徑。在短期內,降低單位交通周轉量能耗 能夠較大的抑制交通部門CO2排放。
(5)燃料低碳化供給對交通碳排放減緩作用明顯。
1991-2009年交通部門燃 料結構的“低碳化”調整,對CO:排放量的增長起到了緩解作用,其貢獻為 -2.48Mt。這一結果表明,通過燃料結構“低碳化”調整,對CO:排放量的增長 還是起到一定的減緩作用。因此,深化資源稅、燃油稅等稅制改革,加大低碳技 術的補貼力度,制定合理的燃油經濟性標準等管制政策,對于交通部門CO:減 排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