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社里的財務大管家
2002年,深圳報業集團正式組建,原來報社的整體格局有了較大改變,特別是在財務管理上,集團財務中心采用統一管理的模式。合并前,邵向明在資金部,負責處理整個集團所有報社的報賬工作,所有部門的單據報銷都要經過他們的仔細審核,審核通過、領導簽字后再到出納環節付款、轉賬。
集團合并后,一個會計部負責一份報紙從收入到支出的全部財務工作,形成了一對一的全新模式。這也讓邵向明從原來單一的報賬環節管理者變成了深圳商報的財務總負責人。
“這樣細化、具體的管理方式對于報社的財務工作非常有幫助,但也對財務人員提出更高要求。”邵向明表示。
作為《深圳商報》的財務主管,邵向明的工作復雜且瑣碎,但越是這樣越考驗會計人的工作能力.從成本核算到預算管理,從做憑證到審核單據,從出報表到做報表分析,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
“不少人覺得,哪個單位的會計不都是這些工作嗎?有什么新鮮的。他們忽略了一點,我是報社的會計。”邵向明笑著說。
報社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報賬種類多、報銷人數多、審核流程多、預算環節多。深圳商報每年11月份開始做明年的預算,預算報告可以細化到出每版需要多少錢,一年的人工成本、采編成本、廣告成本、紙張印刷成本、構成毛利潤有多少,這讓管理層對明年的戰略部署有了清晰明朗的認識。這也無形中為會計工作者增添了一定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
但是,越是忙碌,邵向明越要求自己要嚴謹認真,也要求自己的團隊要把工作做好、做細、做精,也正是這份認真和敬業,多年來,邵向明沒有出現一次工作失誤,多次被評為深圳報業集團的優秀工作者。
讓數字說話用數字思考
已經人到中年的邵向明,偶爾和同學聊起往事,很多人都說沒有想到她會做會計這個有點枯燥的工作。“我性格很活潑,很樂意接觸新鮮事物,我自己也沒想到,我做了會計,并且一做就是近30年,會計對我的影響是一點一滴的,我早已習慣從數字的角度去看世界。”1985年從會計專業畢業后,邵向明去了廣東省科技委員會。從基礎的出納做起,6年后她成為財務科長。也是這時候,她選擇了離開,去深圳剛剛興起的會計師事務所。那一年,是1993年,改革開放的初期。
“在會計師事務所的這段經歷讓我收獲特別多,我從很單一的預算會計科目接觸到了不同方面的會計制度,促使我瘋狂地汲取知識,讓我的業務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邵向明說。
正是因為之前豐富的會計經驗,邵向明一來報社就快速地融入工作中。多年和數字打交道的經歷也讓邵向明逐漸地開始從數字的角度看問題,讓數字像文字一樣說話。
“我們單位的記者編輯用文字表達觀點,而我卻習慣用數據來表達觀點。”邵向明表示。
深圳報業集團財務管理很嚴格,每年都會根據事務所提出的整改意見開會落實,還會定期組織各單位財務主管開會反映目前存在的問題,邵向明的每次發言都比較新穎,有邏輯又不枯燥,很受歡迎。
在深圳市福田區人民代表大會上,邵向明作為代表委員用幾組數據和相關表格清晰簡明的闡述觀點,提出“邊緣老人群體同樣需要政府關懷”、“應該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等相關民生議案,為百姓排憂解難。
邵向明說:“是30年的會計工作幫助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我開始讓數字說話,從數據的角度看問題,會計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我的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