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負債管理”的經營理念被全球人壽保險行業奉為圭臬,北美精算師協會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定義是:“它是力求資產和負債經營決策相互協調的管理行為,它是在既定的風險約束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對與資產和負債有關的決策進行制定、實施、監控和修改的持續過程。”
保險資產管理的
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
資產負債管理既是保險公司業務經營的基本要求,也是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在保險資金運用工作中,資產負債管理也是整個保險資產管理價值鏈的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
附圖是一個典型的保險資產管理價值鏈。
如該圖所示,理論上,一個典型的保險資產管理價值鏈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管理、資產戰略配置、資產戰術配置、資產交易配置、集中交易、會計核算、績效評價7個環節的業務活動。在資產負債管理環節,首先要綜合考慮負債、償付能力以及整體風險收益狀況,并以此作為整個資產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在資產戰略配置環節,保險公司通常每年年末(或者更長的時間周期)在對宏觀經濟、市場走勢和各大類資產的收益風險分析報告的基礎上,提出戰略資產配置整體方案;在資產戰術配置環節,通常定期(或者需要時)根據資產結構、戰略配置要求、宏觀經濟和市場動向確定下階段資產戰術配置方案;在資產交易配置環節,根據資產戰術配置方案,結合市場狀況,制定各大類投資品種的資產交易配置計劃;在集中交易環節,獨立的集中交易部門負責資產的投資交易指令的執行;在會計核算環節,根據會計準則、清算規則和估值辦法,每日進行交易清算、資產估值、資金劃撥和會計核算,并和托管銀行進行業務對接;在績效評價環節,通常需要定期對投資組合的風險和收益狀況進行歸因和評價。因此,資產負債管理也是保險資產管理的終極目標,保險資產管理的成敗,最終也決定了保險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管理活動的成敗。
約束程度決定于市場成熟程度
與歐美、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保險市場相比,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保險市場成熟度不同、發展階段各異,由于凈現金流和歷史經驗的大相徑庭,導致了在資產負債管理實踐操作中的顯著差異。總體來講,歐美、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壽險公司在經營上更加趨于保守和精細,資產負債相互匹配已成為其經營過程中的“硬約束”,經營中不得不以此為限并步步為營;比較而言,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壽險公司經營更易傾向適度激進和相對粗放,業務的高速增長使得資產負債管理還沒有成為公司經營立竿見影的“生死線”,依然只是經營過程中的軟約束。
(一)凈現金流的差異
所謂凈現金流,是指壽險公司年度總現金流入與綜合賠付等總現金支出的凈差額。高速成長階段的保險公司凈現金流充沛,資產實力穩步壯大,相應地風險抵抗能力也逐步增強;同理,凈現金流增長乏力的公司資產實力和風險抵抗能力也將顯著下降。而凈現金流為零或負時,壽險公司的經營將難以為繼。
2000年以來,歐美、日本等發達保險市場的保費年均增長率始終長期維持在10%以下。凈現金流的捉襟見肘,決定了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的能力有限,使得保險公司在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時,更加趨向于穩健和保守的方案。在投資理念上,以安全保本為第一要務并精打細算,只要資產回報能夠穩定地覆蓋負債成本,壽險公司承擔額外風險以博取更高收益的意愿極弱。在資產配置策略上,體現為收縮在權益類等較高風險資產配置上的比例、固定收益等中低風險資產配置以持有到期為主并主動放棄交易性的機會。
同一時期,我國保險市場,尤其是壽險行業經歷了高速的成長。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保險行業總資產已經突破5萬億元,尤其是在“十一五”時期,保費收入年均增長達到24%,2010年度保費收入已達1.45萬億元。凈現金流量的充沛,決定了我國壽險公司較強的承擔風險的意愿和能力,在經營上更易傾向適度激進和相對粗放。在投資理念上,更易于傾向于追求較高投資收益率并相互攀比。在資產配置策略上,體現為較高比例的權益類等高風險資產配置、在固定收益類等中低風險資產配置上投資風格激進、熱衷于波段操作以博取價差。
(二)歷史經驗的迥異
“資產負債管理”理念的提出、發展和完善,本身就是在西方發達金融市場慘痛的失敗案例中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國壽險業曾出現過較大規模的償付能力危機,壽險公司經營失敗的數量達300多家,包括著名的Baldwin-United、First Capital HoldinGS、First Execuitive Corpration等;90年代后期日本壽險公司出現了大規模倒閉的現象,自“日產生命”破產后,日本先后共有7家壽險公司倒閉;在本輪金融海嘯中,AIG等公司又由于CDS衍生品交易,而成為被救贖的對象。
從1996年至2002年,我國央行連續8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1996年的10.98%一直降到2002的1.98%,中國壽險業也因此一度舉步維艱。一方面,1996年前后承保的大量高預定利率保單形成了大量的“利差損”;另一方面,此后預定利率的陡降使得中國壽險業在90年代末期,新單銷售乏人問津。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必然導致某些壽險公司的清盤。面對幼稚的中國壽險行業歷史上最為嚴峻地挑戰,中國壽險行業危中尋機,有效地化解了風險。一是壽險行業通過傳統分紅、新型萬能和投資連接等方面的產品創新,對沖了低預定利率環境下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困境;二是在政府強有力的主導、國民經濟和壽險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存量“利差損”造成的風險被逐步覆蓋。因此,與歐美及日本等發達保險市場相比,中國壽險公司還沒有從自身的重大挫折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機會。
壽險行業正面臨雙重考驗
(一)承保業務增長趨緩
中國壽險行業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承保業務增長趨緩的勢頭不可避免。
一是壽險業賴以發展的、最重要渠道正在進一步規范。2010年11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商業銀行每個網點原則上只能與不超過三家保險公司展開合作”。此辦法開始實施后,壽險行業銀保業務發展速度大幅下降。
二是壽險業賴以發展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在中國經濟面臨“劉易斯拐點”的長期趨勢下,廉價勞動力正快速從過剩狀態過渡到稀缺狀態,勞動力成本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從2011年壽險行業最新的統計結果來看,各主要公司個險渠道、銀保渠道凈增人力下降、甚至負增長的趨勢明顯。中國壽險業長期以來賴以發展的“有人力才有業績”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將難以持續。
截至2011年7月底,主要壽險公司保費同比平均增速從2010年的20%以上,驟降至僅為6%左右。從結構來看,壽險行業保費收入的主要增量來自續期保費;從渠道來看,壽險行業保費收入的主要增量來自個險渠道。壽險行業前8大公司在銀行保險渠道保費收入的增長率幾乎均為負數,某些行業巨頭銀行保險渠道保費收入的同比降幅高達90%。
(二)投資收益預期降低
附表顯示的是2006-2010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從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06年至2010年5年間,保險行業加權平均的年化財務口徑投資收益率為6%。其中壽險行業由于資金性質的長期性,5年的平均投資收益率達到了6.5%左右,基本上覆蓋了資金成本。
2011年以來,在日本大地震、評級機構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歐債危機持續惡化、我國持續宏觀緊縮政策等一系列內外部因素的催化下,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A股市場等保險機構的主要投資市場均經歷了大幅的波動,呈現出多年未遇的“股債雙殺、現金為王”的格局。
基于目前保險資金可投資范圍,未來5年對壽險行業投資收益率的預期不容樂觀。一方面,中國經濟處在外需放緩、投資沖動降低、內需尚待培育的背景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的趨勢已經確立;另一方面,在外部市場流動性泛濫形成的輸入性通脹、中國社會面臨“劉易斯拐點”而勞動力成本形成長期上升趨勢的共同作用下,通貨膨脹將顯現出長期的壓力。經濟增速下滑和通脹壓力上升的雙重壓力將使經濟膠著于“滯脹”的怪圈,2011年資本市場的表現基本符合滯脹時期金融市場的特點。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是資本市場趨勢向下的大幅波動對壽險公司,尤其是中大型壽險公司龐大的存量資產構成了負面影響,增加了2011年及今后保險資金的運用工作中的不確定性;二是銀行、保險、基金等行業的充分競爭,將進一步抬升資金成本,壽險公司分紅和萬能等保險產品競爭力的明顯下降,將進一步制約壽險行業的發展速度。
綜上所述,中國壽險行業在多年的高速成長后,正面臨著承保業務增速放緩、投資收益預期降低的雙重困境,資產負債管理的現實重要性將愈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