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順利建立和持久維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其實是建立經濟領域中的誠信道德;在體制轉換過程中,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信用道德建設顯得更重要。會計信用是經濟活動鏈條的基石,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會計信用就越重要。會計失信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國家、社會公眾以及會計資料使用者利益、有損會計隊伍自身形象、危及經營主體本身生存等方面。建立會計信用有助于遏制會計行業的“不正之風”。誠信是國際商務中各種交往的前提,在國際競爭舞臺上誠實守信將成為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加快會計信用道德建設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必要前提。會計信用重點強調企業承擔社會負責,企業應站在社會的角度來發布會計信息,應在合理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保障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可靠性,以最大程度上滿足利益相關者投資、決策或其他使用需要。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會計卻成了大多數投資者的命運決策者,利益驅動下會計假賬便應運而生,成為社會的一大難題。因此,必須順應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借鑒國際經驗,結合實際加快構建我國會計信用道德建設。
一、會計信用調查樣本設計及結果
(一)調查樣本設計我國關于“會計信用”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為考察會計信用道德的實際影響與目前存在的問題,為會計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積極支持,筆者開展了關于“會計信用情況”的問卷調查。調查從問卷設計、分發、回收到統計分析,自2008年6月至12月歷時近半年,共收回問卷550份,經過技術分析,認定有效問卷480份。問卷在設計時,共列示20道題,每道題都有四個以上選項,對每題的備選答案,只填首選,如果必要亦可多選。在統計分析時,對每題選答項進行加總,然后再按每題加總的絕對數計算所占比例,比例較大的反映大多數人對所提問題的看法。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分為四類:高等院校會計學教授專家,中介機構的專業人士(注冊會計師、律師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人員),大型公司財務工作者,高等院校會計、審計或財務專業學生。調查區域涉及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合肥、石家莊、深圳、廈門等地。
樣本設計的研究問題有以下四類:(1)對會計信用的一般理解。(2)對會計信用的認可度。考察會計信用是自律行為還是他律行為。(3)對會計信用的內容理解。(4)對會計信用相關指標的理解。對于此類研究問題,選擇社會公眾最可能知道的一些情況進行調查,以確保調查對象根據所知情況如實回答。
(二)調查結果通過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二、企業信用問題的根源分析
(一)對會計信用的概念、框架以及基本問題的理解比較模糊對于會計信用體系的范疇,選擇“職業道德”、“行業規范”、“企業文化”和“經營哲學”的分別為278人次、231人次、130人次和88人次,每個選項所占比例都不高(最高的也只有38.24%),反映了人們對會計信用涵義的理解模糊不清。關于市場經濟的定位問題,6.69%的人對于“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誠信經濟”不以為然,一方面說明誠信經濟已經深人人心,另一方面說明對誠信經濟的認識還并不徹底。談到企業管理水平與會計信用的關系,不少回答者認為“一般”、“有點關系”或“沒關系”(合計達41.96%),這屬于會計信用道德基本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公眾對會計信用理解的盲點。
(二)會計信用的道德環境建設尚不完善談到會計信用是一項無形資產,選擇“無所謂”或“不贊同”的合計為6.91%,說明會計信用的認識已取得一定進步。至于“建立一套科學的會計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綜合反映企業會計信用狀況”,認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的,合計達到86.84%,側面反映會計信用的道德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認為“沒有必要”或“不現實”的合計占13.16%,說明會計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的會計信用環境建設需要更多摸索和長期努力。對于“會計信用是企業立命之基,如果喪失信用,企業只能走向毀滅”,選擇“完全同意”的占25.26%,選擇“同意”的占64.51%,總計將近占90%,反映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普遍認識。談及對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開展信用指標評價,87.08%的人認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12.92%的人認為“不現實”或“沒有必要”,期望企業能夠切實優化會計信用的道德環境建設。
(三)會計信用的法制環境建設尚不健全當問及我國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應該采取什么模式時,選擇“市場優先,政府兼顧”的占49.48%,反映大多數人的觀點,為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政府優先,兼顧市場”的會計信用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我國會計信用風險治理機制的形成,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假賬是困擾會計行業的全球性問題,靠道德約束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法律法規的強制力。關于在企業經營中進行適當夸張、自我標榜的廣告宣傳,60.42%的人選擇“很有必要的”或“有必要”,15.42%的人麻木地認為“無所謂”,說明我國會計信用的法制環境建設有待改善。
(四)會計信用道德教學體系尚不穩定、成熟在調查對象中,當問及“當前我國企業會計信用狀況如何”,回答“一般”和“較差”的合計占86.93%,充分說明我國會計信用現狀令人堪憂,存在諸多問題,真實反映整個社會會計信用狀況的現實情況。選擇“很好”的僅占5.19%。可見會計信用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而教育為興國之道和治本之策,為了提高民眾的信用意識,當前必須加快推進會計信用道德教育的普及進程。關于企業信用管理課程的開設,65.77%的人認為,我國高等院校應該盡快開設企業信用管理課程;25.52%的人認為“應該開設,但不急”,事實上企業信用管理學的開設已不能再延緩;8.71%的人認為“無所謂”和“不必開設”,折射出我國企業信用管理教學還處于初級探討階段。
(五)企業員工的會計信用道德境界亟待提高關于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會計信用因素問題,反映會計信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作用,選擇“很有必要”的只有27.03%,說明會計信用體系建設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調查結果顯示:52.07%的人認為,公司為做生意而向客戶送禮或提供回扣“不想做,可沒辦法”,說明相當部分人雖然意識到這是不道德的,但在競爭壓力和殘酷現實面前不得不向“送禮或提供回扣”屈服;33.18%的人認為“完全能理解”,這部分人在認識上存在嚴重誤區,應及時糾正。
三、我國會計信用道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重新審視會計信用的概念、框架以及基本問題作為企業信用的一部分,會計信用關注的問題是,“在會計這個層面上,為確立和不斷維護企業行為的合法性與可靠性,可以以及必須做些什么?”為正確理解會計信用的概念、框架以及基本問題,必須明確以下三個問題:(1)會計信用的合理概念。(2)市場經濟可以容納超越最大利益原則的企業戰略的道德取向。(3)應為會計信用學建立可靠的哲學基礎,以使價值判斷的所謂任意性不再成為反對會計信用學作為一門學術科目的有效理由。
(二)加強會計信用的道德環境建設要使企業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公民,以符合企業信用的方式對待各種利益相關者,需要有企業內外環境配合,需要有良好信用道德氛圍。信用道德氛圍包括正式的價值觀、行為要求以及員工對企業中什么是信用道德這一問題的共識,涉及以下三個問題。(1)信用道德氛圍是產生于工作場所中的價值觀、傳統和壓力,影響著企業的法律和道德決策。(2)如果存在良好信用道德氛圍,企業員工在面臨信用道德困境時,就能很快有效利用企業資源,以符合組織政策、文化方式解決問題。(3)在企業中建立良好信用道德氛圍能幫助企業堅持其公民行為,以負責任方式對待各個利益相關者要求,從而提升企業形象和內部運作的有效性。
(三)深化會計信用道德的教學改革在會計信用道德教學中,切忌搞形式,走過場,可以考慮將傳授知識與總結實踐經驗相結合,個人示范與集體影響相結合,榜樣引導和輿論揚抑相結合,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使會計信用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關于教材,應該搜集現有資料,在研究、提煉、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形成課程教案和課件。至于教學方式,整體上要以案例教學為主,將案例貫徹始終,同時輔以報告、論壇、專題、研討等形式,形成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
(四)鍛造企業道德品格,升華會計道德層次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說,現行世界經濟體制唯一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道德風險,最嚴密的法律和監管制度也無法堵住道德的黑洞。造成企業員工道德風險出現的內因,是其價值觀念趨向世俗化,道德約束力下滑。因此為了有效預防職業道德風險,必須從內因即價值觀上尋找辦法,改造企業員工的價值觀,提升道德品質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