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資產減值方面的試題
甲公司系生產家用電器的上市公司,實行事業部制管理,有A、B、C、D四個事業部,分別生產不同的家用電器,每一事業部為一個資產組。甲公司有關總部資產以及A、B、C、D四個事業部的資料如下:
(1)甲公司的總部資產為一組電子數據處理設備,成本為1 5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20年。至2008年末,電子數據處理設備的賬面價值為1 200萬元,預計剩余使用年限為16年。電子數據處理設備用于A、B、C三個事業部的行政管理,由于技術已經落后,其存在減值跡象。
(2)A資產組為一生產線,該生產線由X、Y、Z三部機器組成。三部機器的成本分別為4 000萬元、6 000萬元、10 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均為8年。至2008年末,X、Y、Z機器的賬面價值分別為2 000萬元、3 000萬元、5 000萬元,預計剩余使用年限均為4年。由于產品技術落后于其他同類產品,產品銷量大幅度下降,2008年度比上年下降了45%。
經對A資產組(包括分配的總部資產)未來4年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并按適當的折現率折現后,甲公司預計A資產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8 480萬元。甲公司無法合理預計A資產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因X、Y、Z機器均無法單獨產生現金流量,因此也無法預計X、Y、Z機器各自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甲公司估計X機器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800萬元,但無法估計Y、Z機器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
(3)B資產組為一條生產線,成本為1 875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20年。至2008年末,該生產線的賬面價值為1 500萬元,預計剩余使用年限為16年。B資產組未出現減值跡象。
經對B資產組(包括分配的總部資產)未來16年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并按適當的折現率折現后,甲公司預計B資產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2 600萬元。甲公司無法合理預計B資產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
(4)C資產組為一條生產線,成本為3 75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5年。至2008年末,該生產線的賬面價值為2 000萬元,預計剩余使用年限為8年。由于實現的營業利潤遠遠低于預期,C資產組出現減值跡象。
經對C資產組(包括分配的總部資產)未來8年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并按適當的折現率折現后,甲公司預計C資產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2 016萬元。甲公司無法合理預計C資產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
(5)D資產組為新購入的生產小家電的丙公司。2008年2月1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甲公司以9 100萬元的價格購買乙公司持有的丙公司70%的股權。4月15日,上述股權轉讓協議經甲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和乙公司股東大會批準通過。4月25日,甲公司支付了上述股權轉讓款。5月31日,丙公司改選了董事會,甲公司提名的董事占半數以上成員表決通過,當日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12 000萬元。甲公司與乙公司在該項交易前不存在關聯方關系。D資產組不存在減值跡象。
至2008年12月31日,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按照購買日的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賬面價值為13 000萬元。甲公司估計包括商譽在內的D資產組可收回金額為13 500萬元。
(6)其他資料如下:
①上述總部資產,以及A、B、C各資產組相關資產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均為零。
②電子數據處理設備按各資產組的賬面價值和剩余使用年限加權平均計算的賬面價值比例進行分配。
③除上述所給資料外,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計算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電子數據處理設備和A、B、C資產組及其各組成部分應計提的減值準備,并編制相關會計分錄;計算甲公司電子數據處理設備和A、B、C資產組及其各組成部分2009年度應計提的折舊額。
2.計算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商譽應計提的減值準備,并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
參考答案:
要求1:
(4)A資產組分攤總部資產后的賬面價值=(2 000 3 000 5 000) 600=10 600(萬元)
(5)B資產組分攤總部資產后的賬面價值=1 500 360
=1 860(萬元)
(6)C資產組分攤總部資產后的賬面價值=2 000 240
=2 240(萬元)
(7)A資產組發生了減值,因為A資產組的賬面價值為10 600萬元,而其可收回金額為8 480萬元,兩者之間的差額(2 120萬元)就是A資產組發生的減值損失。
由于X機器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 800萬元,所以X只能承擔減值損失200萬元,剩余的減值損失要在Y和Z之間進行分配。
(8)B資產組未發生減值。因為B資產組的賬面價值為1860萬元,而其可收回金額為2600萬元。
(9)C資產組發生了減值。因為C資產組的賬面價值為2240萬元,而其可收回金額為2016萬元,兩者之間的差額224萬元就是C資產組發生的減值損失。
(10)總部資產(電子設備)減值損失=120 24=144(萬元)
2008年末計提減值損失準備后總部資產賬面價值
=1 200-144=1 056(萬元)
2009應計提的折舊=1 056÷16=66(萬元)
(11)X機器的減值損失=200(萬元)
2008年末計提減值準備后X機器的賬面價值=2 000-200=1 800(萬元)
2009年應計提的折舊=1 800÷4=450(萬元)
(12)Y機器的減值損失=675(萬元)
2008年末計提減值準備后Y機器的賬面價值=3 000-675=2 325(萬元)
2009年應計提的折舊=2 325÷4=581.25(萬元)
(13)Z機器的減值損失=1 125(萬元)
2008年末計提減值準備后Z機器的賬面價值=5 000-1 125
=3 875(萬元)
2009年應計提的折舊=3 875÷4=968.75(萬元)
(14)A資產組發生減值損失2 000萬元,計提減值準備后A資產組原賬面價值8 000萬元(10 000-2 000),2009年A資產組應計提的折舊額為2 000萬元(450 581.25 968.75).
(15)B資產組2009年應計提的折舊=1 500÷16=93.75(萬元)
(16)C資產組發生減值損失200萬元,計提減值準備后C資產組的賬面價值1 800萬元(2 000-200),2009年應計提的折舊為225萬元(1 800÷8)。
(17)會計分錄:
借:資產減值損失2 344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X機器 200
——Y機器 675
——Z機器1 125
——C資產組200
——電子設備144
(18)填列表2:
要求2:
①全部商譽=13 000-12 000=1 000(萬元)
甲公司商譽(母公司)=1 000×70%=700(萬元)
少數股東商譽=1 000×30%=300(萬元
②全部凈資產賬面價值=13 000 700 300=14 000(萬元)
③全部商譽減值損失=14 000-13 500=500(萬元)
母公司商譽減值損失=500×70%=350(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350
貸:商譽減值準備 350
少數股東減值損失=500×30%=150(萬元)
對于少數股東減值損失不進行會計處理。
二、關于所得稅方面的試題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2005年有關所得稅資料如下:
(1)甲公司所得稅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稅率為33%;年初遞延所得稅資產為49.5萬元,其中存貨項目余額29.7萬元,未彌補虧損項目余額19.8萬元。
(2)本年度實現利潤總額500萬元,其中取得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因發生違法經營被罰款10萬元,因違反合同支付違約金30萬元(可在稅前抵扣),工資及相關附加超過計稅標準60萬元;上述收入或支出已全部用現金結算完畢。
(3)年末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50萬元(年初減值準備為0),使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比其計稅基礎小50萬元。轉回存貨跌價準備70萬元,使存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由年初余額90萬元減少到年末的20萬元。稅法規定,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得在稅前抵扣。
(4)年末計提產品保修費用40萬元,計入銷售費用,預計負債余額為40萬元。稅法規定,產品保修費在實際發生時可以在稅前抵扣。
(5)至2004年末止尚有60萬元虧損沒有彌補,其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為19.8萬元。
(6)假設除上述事項外,沒有發生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要求:
(1)指出上述事項中,哪些將形成暫時性差異,屬于何種暫時性差異。
(2)計算甲公司2005年應交所得稅。
(3)計算2005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
(4)計算2005年所得稅費用,并進行賬務處理。
參考答案(表3):
(1)應交所得稅=(500-20 10 60 50-70 40-60)×33%
=168.3
(2)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20 0 50 40)×33%=36.3
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90 60 0 0)×33%=49.5
(3)所得稅費用=168.3 (0-0)-(36.3-49.5)=181.5
(4)借:所得稅費用 181.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3.2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68.3
三、長期股權投資與合并報表相結合的試題
2009年1月1日,丙公司用銀行存款2 000萬元從證券市場上購入甲公司發行在外60%的股份并能夠控制甲公司。同日,甲公司賬面所有者權益為3 000萬元(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相等),其中:股本為2 000萬元,資本公積為700萬元,盈余公積為30萬元,未分配利潤為270萬元。甲公司按照10%的比例計提盈余公積,丙公司和甲公司在此之前不存在關聯方。丙公司與甲公司的所得稅稅率均為25%。
(1)2009年3月10日宣告分派并發放2008年現金股利100萬元。甲公司2009年度實現凈利潤741萬元;2010年3月10日宣告分派并發放2009年現金股利300萬元,2010年實現凈利潤799萬元。2009年甲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為50萬元,2010年甲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為60萬元。
(2)丙公司2009年6月銷售300件甲產品給甲公司,每件售價1萬元,每件成本0.7萬元,甲公司2009年對外銷售甲產品150件,每件售價1.2萬元。2009年末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0.8萬元:2010年丙公司出售100件乙產品給甲公司,每件售價5萬元,每件成本3萬元;2010年甲公司對外銷售甲產品60件,每件售價10萬元;2010年甲公司對外銷售乙產品30件,每件售價6萬元,2010年12月31日,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0.6萬元,乙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3.6萬元。
(3)丙公司2009年6月20日出售一項不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給甲公司,該項固定資產的售價為500萬元,賬面價值為360萬元,甲公司購入后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入賬,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
(4)2009年9月1日,丙公司按面值購入甲公司2009年
1月1日發行的三年期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債券,準備持有至到期,實際支付價款為1 000萬元(假定不考慮相關稅費),票面利率(等于實際利率)6%,每年1月5日付息。
要求:
(1)編制丙公司2009年和2010年與長期股權投資有關的會計分錄;
(2)編制該集團公司2009年末合并報表的調整、抵銷分錄;
(3)編制該集團公司2010年末合并報表的調整、抵銷分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參考答案:
(1)①2009年1月1日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甲公司 2 000
貸:銀行存款2 000
②2009年分派2008年現金股利100萬元:
借:應收股利 60(100×60%)
貸:投資收益 60
借:銀行存款 60
貸:應收股利 60
③2010年宣告分配2009年現金股利300萬元:
借:應收股利 180
貸:投資收益 180
借:銀行存款 180
貸:應收股利 180
(2)①內部銷售收入與存貨項目的抵銷:
借:營業收入 150(300×50%)
貸:營業成本 150
借:營業收入 150(300×50%)
貸:營業成本 105[300×50%×(1-30%)]
貸:存貨 45(300×50%×30%)
借:存貨跌價準備30(150×1-150×0.8)
貸:資產減值損失 3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3.75[(45-30)×25%]
貸:所得稅費用3.75
②內部交易固定資產項目的抵銷:
借:營業外收入140
貸:固定資產——原價 140
借:累計折舊 14(140/5×6/12)
貸:管理費用 14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31.5[(140-14)×25%]
貸:所得稅費用31.5
③按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
借:投資收益60
貸:長期股權投資 60
經調整后甲公司2009年凈利潤=741-(45-30)-(140-14)=600(萬元),權益法下,丙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收益=600×60%=36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360(600×60%)
貸:投資收益 360
借:長期股權投資30(50×60%)
貸:資本公積 30
按權益法調整后的長期股權投資余額=20 00-100×60% 600×60% 50×60%=2 330(萬元)
④長期股權投資與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銷:
借:股本 2 000
資本公積 750(700 50)
盈余公積 104.1(30 741×10%)
投資收益 360(600×60%)
少數股東損益 240(600×40%)
未分配利潤——年初 270
商譽 200[2 330-
(2 000 750 104.1 695.9)60%]
貸:長期股權投資 2 330
少數股東權益 1 420[(2 000 750
104.1 695.9)×40%]
提取盈余公積 74.1(741×10%)
對所有者(股東)的分配100
⑤內部債權債務項目的抵銷:
借:應付債券 1 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 1 000
借:應付利息 20
貸:應收利息20
借:投資收益 20
貸:財務費用20
(3)①內部銷售與存貨項目的抵銷:
甲產品: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45(150×30%)
貸:營業成本18(60×30%)
存貨27(90×30%)
借:存貨跌價準備 3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3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3.7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3.75
借:營業成本12
貸:存貨跌價準備 12(30×40%)
借:存貨跌價準備 9
貸:資產減值損失9
存貨跌價準備期初余額為30,本期由于銷售存貨而轉銷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2(30×40%),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前的余額為18,本期末實際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8,企業集團應保留的存貨跌價準備為9,編合并報表時,應沖銷的存貨跌價準備為9(表4)。
賬面價值:
2009年:
期初=a
期末=a-45 30=a-15
2010年:
期初=a-15(上年年末數)
期末=a-27 30-12 9=a
借:所得稅費用3.75(15×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3.75
乙產品:內部收入=500,內部銷售毛利率=(5-3)/5=40%。出售比例=30%,未出售比例=70%。
借:營業收入150(500×30%)
貸:營業成本150
借:營業收入 350(500×70%)
貸:營業成本 210[500×70%(1-40%)]
存貨140(500×70%×40%)
借:存貨跌價準備 98[(5-3.6)×70]
貸:資產減值損失98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10.5[(140-98)×25%]
貸:所得稅費用 10.5
②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的抵銷: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140
貸:固定資產——原價140
借:累計折舊 14
貸:未分配利潤 14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31.5[(140-14)×2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31.5
借:累計折舊 28
貸:管理費用28
借:所得稅費用 7(28×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7
③按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
借:長期股權投資33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00
資本公積30
借:投資收益180
長期股權投資 180
甲公司2010年調整后的凈利潤=799 18-12 9-150 150-350 210 98 28=800
權益法下丙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收益=800×60%=480
借:長期股權投資480
貸:投資收益480
借:長期股權投資36(60×60%)
貸:資本公積36
按權益法調整后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2 000-100×60% 600×60% 50×60% 800×60%-300×60% 60×60%=2 666
④長期股權投資與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銷:
借:股本 2000
資本公積810(750 60)
盈余公積 184(30 74.1 79.9)
投資收益480(800×60%)
少數股東損益320(800×40%)
未分配利潤——年初 695.9
商譽2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2 666
少數股東權益1 644[(2 000 810
184 1 116)×40%]
提取盈余公積79.9(799×10%)
對所有者(股東)的分配300
⑤內部債權債務項目的抵銷:
借:應付債券1 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1 000
借:應付利息 60
貸:應收利息 60
借:投資收益 60
貸:財務費用 60
四、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前期差錯更正、日后調整事項與所得稅相結合的試題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1日,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率為17%,適用的所得稅率為25%,所得稅核算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按凈利潤的10%提取盈余公積金。該公司2007年度的會計報表于2008年4月26日經批準對外報出。2007年所得稅匯算清繳于2008年3月6日完成。甲企業2008年發生如下經濟業務:
(1)甲公司2008年初依據新會計準則的基本要求,將原來存貨的后進先出法改為先進先出法,按稅法規定存貨采用先進先出法計價,該公司2006年至2007年有關存貨資料如下:
(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開始計提折舊的一臺管理用設備,原始價值為31 000元,預計凈殘值1 000元,原估計使用年限為6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由于技術因素以及更新辦公設施的原因,已不能按原定使用年限計提折舊,于2008年1月1日將設備的折舊年限改為5年,預計凈殘值1 000元。
(3)2008年5月10日,甲公司發現2007年度的一臺管理用設備少提折舊3 700元,此差錯對前期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影響很小。
(4)甲公司2008年6月10日發現2007年漏記了一項應計入管理費用中無形資產的攤銷費用10 000元,所得稅申報表中也沒有包括這筆費用。該業務對報表使用者閱讀公司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稅法允許的攤銷費用為8 000元。
(5)甲公司2007年11月1日銷售給B公司產品一批,價格150 000元,產品成本105 000元,B公司驗收貨物時發現不符合合同要求需要退貨。甲公司收到B公司的通知后,希望再與B公司協商。因此,甲公司編制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時,仍確認了收入,將此應收賬款175 500元(含增值稅)扣除壞賬準備金后,列入資產負債表應收賬款項目。甲公司對此項應收賬款于年末計提了5%的壞賬準備。甲公司于2008年2月10日收到B公司退回的產品以及退回的增值稅發票聯抵扣聯。
(6)甲公司2007年3月銷售給A企業一批產品,價款為135 000元(含增值稅),A企業于3月份收到所購物資并驗收入庫。按合同規定A企業應于收到所購物資后一個月內付款。由于A企業財務狀況不佳,面臨破產,到2007年12月31日仍未付款。甲公司為該項應收賬款提取壞賬準備21 000元,甲公司于2008年3月10日收到A企業通知,A企業已進行破產清算,無力償還所欠部分貨款,預計甲公司可收回應收賬款的40%。按照稅法規定,如有證明表明資產已發生永久性或實質性損害時,才允許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相關損失。
(7)甲公司與C公司簽訂供銷合同,合同規定甲公司在2007年9月供應給C公司一批貨物,由于甲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發貨,致使C公司發生重大經濟損失,C公司通過法律要求甲公司賠償經濟損失150 000元。該訴訟案在12月31日尚未判決,甲公司已確認預計負債60 000元,2008年3月27日,經法院一審判決,甲公司需要賠償C公司經濟損失58 000元,甲公司不再上訴,并隨即支付了該賠償款項。
(8)2008年3月15日,甲公司與E公司簽訂協議,E公司將其持有60%的乙公司的股權出售給甲公司,價款為1 000 000元。
(9)2007年2月,甲公司與F公司簽訂一項為期3年900 000元的非工業性勞務合同,預計合同成本為600 000元,營業稅稅率為3%,甲公司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長期合同收入和成本。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估計完成勞務總量的20%,并按此確認了損益。2008年4月1日,甲公司經修訂的進度表表明原估計有錯誤,2007年實際完成合同30%,款項尚未結算。
(10)2008年3月3日,甲公司發現2007年度漏記某項生產用設備的折舊費用150 000元,金額較大,至2007年12月31日,該生產設備的產品已完工驗收入庫且對外出售了60%。
(11)甲公司于2008年1月15日經批準發行三年期債券500 000元,面值10元,年利率為10%,企業按11元的價格發行,并于2008年3月15日結束。
(12)甲公司2008年1月出現巨額虧損,凈利潤由2007年12月的1 800 000元變為虧損300 000元。
要求:
1.對上述經濟業務逐筆判斷其屬于什么性質的業務。
2.對于會計政策變更的業務,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并進行相應賬務調整。
3.對于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以及日后調整事項業務進行賬務處理。
4.填列2008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調整表(表6)。
參考答案:
要求1:對上述經濟業務逐筆判斷其屬于什么性質的業務。
(1)事項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2)事項屬于會計估計變更。
(3)事項屬于本年發現非重要性前期差錯。
(4)事項屬于本年發現重要性前期差錯。
(5)事項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的日后調整事項。
(6)事項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7)事項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8)事項屬于日后事項中的非調整事項。
(9)事項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10)事項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的日后調整事項。
(11)事項屬于日后事項中的非調整事項。
(12)事項屬于日后事項中的非調整事項。
要求2:對于會計政策變更的業務,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并進行相應賬務調整。
會計處理:
借:存貨 16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4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2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2(120×10%)
貸:盈余公積 12
要求3:對于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以及日后調整事項業務進行賬務處理。
①事項(2)屬于會計估計變更業務
2008年應計提的折舊
借:管理費用6 250
貸:累計折舊6 250
②事項(3)屬于非重要性前期差錯
借:管理費用3 700
貸:累計折舊3 700
③事項(4)屬于重要性前期差錯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管理費用) 10 000
貸:累計攤銷10 00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 000(8 000×25%)
遞延所得稅資產 500(2 000×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2 5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 5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 500
借:盈余公積 750(7 500×1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750
④事項(5)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的日后調整事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主營業務收入)15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5 500
貸:應收賬款 175 500
借:庫存商品105 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主營業務成本)105 000
借:壞賬準備8 775(175 500×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資產減值損失) 8 775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1 2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2 193.75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9 056.2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7 168.7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7 168.75
借:盈余公積2 716.875(27 168.75×1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 716.875
⑤事項(6)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資產減值損失) 60 000
(135 000×60%-21 000)
貸:壞賬準備 60 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15 000(60 000×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15 0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5 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45 000
借:盈余公積 4 500(45 000×1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 500
⑥事項(7)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借:預計負債 60 000
貸:其他應付款58 00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外支出)2 000
借:其他應付款58 000
貸:銀行存款 58 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5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500(2 000×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 5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 5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50
貸:盈余公積 150(1500×10%)
⑦事項(9)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日后調整事項
借:應收賬款90 000(900 000×1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其他業務收入)90 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其他業務成本)
60 000(600 000×10%)
貸:勞務成本 60 0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稅金及附加)
2 700(90 000×3%)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2 7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68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6 825[(90 000-60 000-2 700)×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 4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 47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 047.5
貸:盈余公積 2 047.5(20 475×10%)
⑧事項(10)屬于發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的日后調整事項
借:庫存商品60 000(150 000×40%)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主營業務成本) 90 000(150 000×60%)
貸:累計折舊 150 00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2 500(90 000×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22 50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 5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67 500
借:盈余公積 6 750(67 500×1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 750
要求4:填列2008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調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