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飽受質疑
在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指責,被認為加劇了市場的失調、形成順周期效應惡化了危機以及造成了投資者的心理恐慌。
1.公允價值加劇市場失調。公允價值首先被認為加劇了市場的失調。根據美國會計準則的規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應該按照公允價值計量,SFAS157指出公允價值按照參照信息的優先順序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主體在計量日有能力進入活躍市場上可觀察到的隨時取得的同質資產或負債的報價,報價是不許調整的;第二層次,主體無法取得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的報價,選擇第一層次之外可以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資產和負債的參數:主體可觀察到類似資產負債在市場上的報價、類似資產在不活躍市場上的報價、不屬于資產或負債可觀察報價的參數、市場佐證的輸入參數且報價都需要調整;第三層次,主體在可觀察信息不能得到時選擇不可觀察輸入參數,在計量日資產或負債的市場活動很少的情形下使用。次貸危機爆發后隨著房價的急劇下跌,次級貸款違約率的急劇攀升,與其相關的金融產品頓時就失去了以前活躍的交易市場,各大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的嚴重缺失,可以參考的定價信息從第一層次驟降到了第三層次,計量標準變成了沒有可觀察到輸入參數只能通過估價來確定資產的價格。于是一些報告主體采用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相關的變化情況指數來衡量資產的價值。然而,隨著該指數的大幅下挫,相應的金融資產價值隨之下挫而與之對應的衍生品和掉期產品的價值也隨之下挫,進而推動指數進一步走低,這帶來金融資產更大幅度的價值下降。金融資產價值下挫帶來的大幅減記導致金融機構確認巨額的未實現、沒有現金流量的賬面損失,減記的損失給資產負債表帶來損害,使股東利益和投資者利益受損。
2.公允價值形成順周期效應。公允價值被指責的另一個理由是由它所帶來的經濟的順周期效應。經濟周期通常會經歷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而公允價值會助長周期性波動,當市場繁榮的時候,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產品會給企業的報表上帶來豐厚的利潤,這會給人盲目樂觀的錯覺;當市場的危機來臨時,隨著違約率上升,金融產品的價值直線下降,因此而采取的大幅減記資產,由資產減記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此時如果企業想繼續維持固定的權益比率,在假設資產是100單位時,就不得不在資產減少1單位的情況下出售9單位的資產來減少負債以維持杠桿比率,在這個壓力下引發的拋售將會反作用在資產的價格上,使其繼續下挫,促使衰退加劇。
3.公允價值造成投資者心理恐慌。最后由公允價值帶來的恐慌、投資者心理的慌亂也是其被指責的理由。在市場信息不對稱,投資者不完全理智的情況下,金融產品市價的急劇下跌,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所反映出來的企業賬面損失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投資者的恐慌性拋售,而由此帶來市價繼續下跌,恐慌性拋售繼續增加的惡果。
4.結論。綜合上述觀點,人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在大幅提高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場有效性的影響降低了其可靠性。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原本能精確反應資產價值的市場遭到了嚴重破壞,市場變得失控了,這使得嚴重依賴市場的公允價值計量頓時失去了其可靠性,導致金融機構利潤的巨幅波動,將本可在可預見的將來恢復其價值的品質良好的資產人為壓低、減記,最后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鑒于這樣的情況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大規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確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權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隨后歐盟和亞洲一些金融業發達的國家也表示希望采取類似政策,公允價值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二、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一)美國會計準則的規定
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認為良好的會計信息應該具備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可靠性、可檢驗性、中立性、如實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在內的十二個方面,即相關的會計信息能夠幫助使用者去評價特定主體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將來的經濟活動,或者去證實、糾正以往的預測情況,從而影響其決策。財務會計信息只有在真正滿足了使用者的特殊要求之后即真正具有“決策相關”的質量特征之后,才能從備受責難的現實中擺脫困境。
而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況。因為,信息如果不可靠,不僅無助于決策,而且還可能造成錯誤判斷。但它必須以相關性為前提否則,即便符合程度很高,但對于決策事宜并不合適,則依舊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中國會計準則的規定
中國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指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其中,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要求,是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基本質量特征。
準則中指出,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而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價值,關鍵是看其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是否相關,是否有助于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相關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有助于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證實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三)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綜合來看,各國準則都將相關性和可靠性列為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相關性側重于其預測和反饋價值,可靠性強調其技術上的正確、立場上的中立、結果上的真實。
對于信息使用者都希望獲得的信息是既相關又可靠的,然而現行會計實務中,只有少數確定性的交易和事項的信息同時符合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兩個特征之間卻很少能同比例的提高,往往提高一個要以削弱另一個為代價,而大多數交易和事項的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往往發生矛盾,難以同時保持比較理想的水平。因此信息使用者只能在其中選擇一個利益相對最大化的權衡點。
對于公允價值計量來說,它將導致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客觀上更強調其相關性而削弱了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要求。一種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對現行會計模式(歷史成本模式)的極端背離,缺乏可靠性,將會導致金融機構的收益產生巨大波動,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貸款決策短期化。但這并不意味著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會損害信息的可靠性,相反在對部分項目進行計量時,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會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即公允價值的本質是兩個特征并重的。所以,也有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將極大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能使會計信息反映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真實價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三、公允價值的會計信息質量透視
從會計信息質量的角度來看,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被質疑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公允價值計量在沒有對應提高信息相關性的同時大幅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資產的價值被惡意的低估造成投資者的恐慌。那么下文我們將從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重要特征可靠性和相關性方面對公允價值進行分析。
(一)從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方面分析
1.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探究。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計量的信息要保證技術的正確、立場的中立和結果的真實。分析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被指責的三個理由我們可以發現,之所以公允價值會惡化危機是源于公允價值所依賴的計量基礎的不可靠。公允價值的定義中明確指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而公允價值的計量普遍采用市場價格作為計量基礎,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假設市場價格是在公平、自愿的交易行為中形成。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通常所依賴的計量基礎發生了變化,從前公開、公平、活躍的市場環境消失了,市場變得不再有效,這就直接導致嚴重依賴市場有效性的公允價值計量面臨危機。對比歷史成本來看,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歷史成本是基于實際的交易價格確定的,而公允價值則是基于假設的交易及所能夠達成的交易價格確定的,這就使得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在金融危機導致的市場失效情況下嚴重缺乏可靠性和可驗證性。
2.歷史成本的可靠性分析。鑒于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的缺乏可靠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被允許有權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而暫時改用歷史成本對金融資產進行計量。歷史成本以實際的交易價格作為計量基礎,看似是完全符合了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但我們要看到的是歷史成本能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資產取得或處置決策以及融資或償債時對企業的業績影響,而無法反應資產持有期間、資產負債表日以及預計未來期間給企業業績帶來的影響。而資產負債表日企業資產、收益的信息和企業在未來的盈利能力恰恰是信息使用最為關心的問題,這些都是歷史成本無法提供的,從這個角度看歷史成本提供的信息并不可靠。
(二)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方面分析
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企業的會計信息要和信息使用的決策密切相關,要有預測未來和反饋過去的作用。與只以過去購買或處置時點的信息進行計量反應的歷史成本相比,公允價值將企業資產和負債各個特定時點的公允價值變化揭示出來,使信息使用者能夠及時的獲取有關企業資產負債和經營狀況的資料。此外,公允價值著眼于現在和未來能真實反映資產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準確地披露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和財務風險,更好地幫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正是因為過于迅速地將在失效市場上大幅貶值金融資產的減值揭示在報表上,公允價值受到了諸如引起投資者心理恐慌、造成市場失調的指責。從金融危機的產生和根源我們可以看出,之所以會爆發金融危機從本質上講是美國人過度消費自己沒有能力賺取的物質資產給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帶來的供應過剩。同時也是相關當局、機構監管不到位,投資機構、投資者的貪婪和過于倚重虛擬經濟造成的后果。所以就算是采用歷史成本金融危機還是會產生,公允價值并不是引發危機的根源。而在只注重反應過去時點的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價值的缺失會被暫時掩蓋,給人們一種繁榮的假象,但如果危機沒有被盡早地揭示出來,它真正爆發時只會更加猛烈。
對比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危機我們就知道,當時正是由于歷史成本的計量掩蓋風險、粉飾太平、不能提供和企業決策相關的信息,導致了社會各界對歷史成本的爭議并將目光最終轉向了公允價值。
(三)結論
不可否認,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的確帶來了順周期效應、造成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但造成這一結果的并不是公允價值本身,從理論的分析來看公允價值是兼備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它通過提高信息的真實性來提高信息的相關和有用性。造成這一后果的是公允價值使用環境的改變,市場環境的驟然改變使得公允價值依賴的計量標準改變致使本來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公允價值變得不再公允失去了其可靠性。
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的權衡一直是制約公允價值的最大問題,然而談到二者的權衡問題,還與人們對可靠性的界定和理解有關。可以說,將可驗證性、精確性等與可靠性過多地聯系在一起,是排斥公允價值計量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當前許多資產、負債及其變動的計量方法,既不比公允價值計量更能反映意欲反映的經濟現象,也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這些計量方法及計量結果具有可驗證性,因為這些計量結果往往只能間接而非直接得到證實。因此,過分強調可驗證性、精確性的可靠性同樣不能保證會計信息對報告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的如實反映。
同時如果關于真實世界經濟現象的信息對投資、信貸及其他資源分配決策不相關,信息的其他質量就無關緊要;具有相關性的信息,如果不具有反映真實性,仍然是決策無用的信息,相關的信息還必須同時具有反映真實性,才是決策有用的信息。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成本會計對不穩定的經營環境的不適應性, 是公允價值會計的根本誘因;決策有用觀的財務報告目標, 為公允價值會計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對經濟學收益計量的追求, 為公允價值會計提供了內在的動力; 而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 則構成了公允價值會計的關鍵限制 [28]。
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他們是希望所獲得的信息能為他們的決策服務,既可以預測將來又可以反饋過去而且還是質量有保證的信息。基于這點來看,公允價值是一種能很好保證信息質量的計量屬性,它在理論上說是很完美的,只是我們現在對于它的試用環境、應用技術還沒能完全駕馭,它在金融危機中的暫時失控就是很好的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去完善和改進,而并不是一味的指責。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指南2006[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常勛.國際會計:第4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5]葛家澍.財務會計理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6]徐霆.次貸危機背后——探因與反思[J].金融經濟,2008.
[7]葛家澍,杜興強.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8]張敦力.公允價值計量是金融危機的元兇[J].財政監督,2008,(11):5-8.
[9]王艷,楊祎.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重新審視[J].金融經濟,2008,(12):67.
[10]楊輝,陳敏.金融危機中如何看待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研究,2008,(24):37-39.
[11]張成齊.中國公允價值的謹慎選擇和運用之設想[J]. 財政監督,2008,(1):11-12
[12]鄒小平,呂躍金.《SFAS157——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芻議[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1):100-101.
[13]陳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制定之演進[D].廈門:廈門大學,2007.
[14]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J].財會學習,2009,(1):24-27.
[15]王海.公允價值的演進邏輯與經濟后果研究[J].會計研究,2007,(8):6-12.
[16]盧永華,楊曉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0,(4):60-62.
[17]張鵬.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之我見[J].管理觀察,2008,(12):205-206.
[18]趙鵬飛.次貸危機對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啟示[J].財會月刊,200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