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于就業導向下會計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
(一)專業能力
1、會計、審計及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監督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企業財務會計核算、財務控制和審計查證業務的基本技能,熟悉計算機數據庫語言和微機系統維護技術,能運用計算機熟練處理會計業務等。
2、組織及商務知識。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會計人員必須參與公司的管理決策和管理實踐,對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經濟學、商務計量及統計方法、風險管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等知識都應有所涉及和了解。
3、法律知識。會計人員履行職能,自始至終都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約。要求會計人員必須熟悉法律,關注法律及其環境的變化,披露真實會計信息,并依法維護公司及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非專業能力
1、交往能力。企業需要的是善于交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這些會計人員除能處理好日常財務工作外,還要能在企業與外界發生聯系時發揮作用,如替企業辦理工商年檢、稅務登記及納稅申報、參與向銀行籌資、配合做好外部審計等,這要求會計人員有較強的人際交往公關能力。
2、對變革和發展的應對能力。包括持續學習能力、對變革的適應和調整能力、自我發展能力(職業發展計劃、個人承諾和業績提升、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調節壓力、了解自我)等。
3、戰略管理能力。職業會計人員要有商業眼光,應具有對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市場環境變化的分析判斷能力,應善于利用財務機會,規避財務風險,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4、職業判斷能力。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新形勢下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會計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特點,運用其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企業日常發生的經濟事項和交易采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方法、程序等進行的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二、現有會計實驗教學方法的局限
從目前實施效果看,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水平上,與理工科實驗教學相比相去甚遠。絕大多數高校的實驗還是采用傳統方式,即老師講解、演示,再由學生自己動手。一些高校嘗試對其進行改革,也只是加入了一些多媒體課件。已經有一些起色的會計核算實驗教學,也大都停留在手工做賬或借助會計核算軟件做賬的低水平上,對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益處不大。
(一)校內實驗與校外實習沒有有機結合。大多數情況下只進行單項和綜合實驗,由一人操作全部業務,較少采用實際工作中按會計崗位分工的實驗形式,與會計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僅局限于在實驗室進行模擬操作,不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不利于增強學生對財會部門內部及與其他部門間業務聯系的直觀感受和消除模擬實驗可能存在的不確信感。
(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重偏低。目前,絕大多數實驗課程仍屬于課程實驗環節,依附于理論課,實驗教學隨課堂理論教學進度來安排,實驗內容以驗證理論為主,多數實驗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驗證和延伸,實驗項目的設置缺乏全局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實驗獨立設課不足;缺少有效的實驗考核制度,實驗成績只是理論課程成績的參考。
三、基于就業導向下的會計實驗教學方法創新途徑
(一)建立仿真實訓環境。模仿實訓就是在校內模擬和仿真的實訓環境中完成整個會計處理過程,形成會計的職業能力。這一過程安排在學生的全部專業技能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應盡量采用真實的或者模擬真實的實訓環境、完整可行的實訓資料,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從而達到實訓目的。首先,熟悉模擬企業的生產特點、產品流程、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制度、相關的稅法和銀行結算規定;其次,根據會計工作崗位,按照內控制度的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對學生進行崗位分工,定期輪換,并明確各崗位的任務與職責、會計核算流程;再次,根據崗位分工情況,啟用和建立相關的賬簿,登記期初數據并試算平衡;然后,根據設計的業務資料,填制原始憑證,履行相關手續,按會計核算程序進行證賬表的處理,寫出財務分析說明書;最后,運用會計核算軟件將手工會計核算資料進行電算處理,讓學生掌握從系統管理的設置、初始化處理、會計憑證處理、賬簿處理到報表處理與證賬表查詢、打印的全部電算處理流程,并與手工處理結果進行對比。
(二)開展校外實習。學生應深入到經濟實體,開展校外實習,培養會計的職業態度。這一過程安排在學生畢業之前,其目的是使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通過校外實習,提供真實情境下的技能演練機會,實現技能運用“零距離”。在實際工作環境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印象。由學校組織進行統一的校外實習,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還可以與有關培訓機構聯系建立后續教育培訓基地,作為企業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基地。
(三)建設專業師資隊伍。職業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建設具有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重要條件。第一,依托企業,鼓勵和組織教師到企業掛職或頂崗鍛煉,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水平;第二,吸引會計行業的專家加盟兼職,充實教學第一線;第三,改變傳統的“學術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專業師資結構調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
(四)會計實驗考評體系的構建。會計實驗教學的考核評價必須緊緊扣住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就業為中心,重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認定,重點放在會計工作過程和職業行動的考核評價上。會計實驗考評體系的構建方面,要加強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在考核的內容、標準、方法和形式等方面加強研究和探索。在考核內容上,要重視會計工作過程的評價,主要應針對會計職業行動所要求的會計從業技能;在考核標準上,教學考試要盡量與國家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接軌,以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獲取率和助理會計師的過關率為主,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在考核方式上,要摒棄結果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在考核形式上,可通過實訓報告、技能操作、流程處理、比武競賽、廠商認證等多種形式進行。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謝合明等.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2008.12.
[2]楊克泉,姚津.高等院校會計實驗教學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2.
[3]周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
[4]李保嬋.淺談高校對東盟會計人才的培養[J].財會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