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都是企業專用性資本的“出資者”,他們憑借各自投入的專用性資本而應該在企業里面享有一定的權利。投資者和債權人是企業專用性“物質資本”的投入者;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的投入者;客戶是企業專用性“市場資本”的投入者;政府和社會公眾則是企業專用性“社會資本”的投入者。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函數不同,導致他們的利益訴求不同。企業如何科學合理地協調同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呢?相機治理本身是說明公司所有權安排的經濟學概念,這里用來描述財務控制權的配置,它是指隨著企業財務收益、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的變化,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將狀態依存地由不同利益相關者控制,從而相應的利益相關者在特定階段對企業治理起主導作用,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它能科學合理地協調企業財務關系之間的矛盾。
一、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目標訴求
由于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函數不同,他們各自的價值和非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的目標訴求各不相同。
(一)投資者的主要目標是資本增值和資本安全,資本增值是第一目標,資本安全是第二目標
投資者把資金投入企業最根本的動機就是追求資本的增值,他們希望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獲得盡量多的回報,當然在追求資本增值過程中他們也關注資本的安全性問題,但這是其次的目標。
(二)經營者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本,他們是企業的內部控制人,其目標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經營者的目標主要包括物質方面的目標和精神方面的目標。物質方面的目標是指經營者希望在一定時期內獲得足夠多的貨幣收入,包括工資、獎金和股權激勵;精神方面的目標是指經營者希望在企業里面獲得比較多的閑暇和有很好的個人發展空間。
(三)債權人的目標比較簡單,主要包括資本的安全性和增值性
安全性是第一目標,是債權人的常規目標;增值性是第二目標,是債權人在特定情況下的第二目標。比如,在企業債轉股的時候,債權人不得不考慮資本的增值性問題。
(四)供應商和客戶的目標是希望與企業保持一種長期的穩定的關系,這就需要雙方合理合法地進行供貨和結清款項
供應商在按要求給企業發貨后希望及時足額地收回貨款,企業客戶則希望在交付貨款后能夠保質保量地收到貨物或者企業能夠賒欠部分貨物給他們。另外他們也希望企業在貨款方面能夠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所有的這些都不是完全剛性的,因為合作雙方都希望能夠長期合作下去,長期的合作能夠減少雙方的交易成本。
(五)政府在企業里面的目標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首先,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具有剛性,政府將強制企業按時足額納稅;其次,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維護者,他們當然希望國家的經濟發展井然有序,這就要求企業遵紀守法,并且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能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以保證國家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六)作為所有利益相關者中處于最弱勢地位的企業普通員工來說,他們的目標比較簡單,就是取得預期的收入、享有一定福利并有一定的個人發展空間
從以上可以看出,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目標訴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個別目標取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投資者要求增值第一,而債權人則要求安全第一;投資者、債權人和人力資源要求盡量延遲支付貨款,而客戶則要求盡早支付款項;政府和社會公眾要求企業犧牲必要的經濟利益來維持生態環境,犧牲的這部分經濟利益顯然影響了投資者的短期利益。其實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目標訴求之間的這些矛盾是內生于財務本質理論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需要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的機制來協調這些矛盾。
二、企業財務關系相機治理理論模型的構建
對于以上財務關系的矛盾,根據企業控制權的狀態依存性進行相機治理是很好的解決方式。企業財務的相機治理是指隨著企業財務收益、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的變化,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將狀態依存地由不同利益相關者控制,從而相應的利益相關者在特定階段對企業治理起主導作用,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訴求。相機治理機制可以避免企業剩余控制權的濫用和無效配置,它可以保證所有企業利益相關者正確行使自己的財權和履行自己的義務,進而提高企業在不同財務情況下的治理效果,不會出現企業無人管和濫管的情況,從而妥善處理了企業財務關系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
(一)財務關系相機治理理論模型的構建
“狀態依存”本身是產權經濟學理論用來描述公司所有權安排的經濟學概念,這里借用來說明公司財務控制權的配置,進而利用企業利益相關者目標之間的“狀態依存性”對財務關系進行相機治理。張維迎(1996)對公司所有權狀態依存進行說明時所采用的例子涉及到公司所有者、債權人、管理層、職工,沒有考慮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參與。為了更好地協調企業財務關系之間的矛盾,筆者將增加供應商和客戶以及政府這三個因素進行剖析。
設:x為企業總收益,N為股東最低預期收益,W為應付員工的合同工資,r為債權人(包括供應商和客戶)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s為企業應該支付給政府的稅收和諸如維護生態環境等活動的社會成本。
上述假設的必要說明:其一,這里的r包括了對債權人、供應商和客戶的必要支出,之所以把供應商和客戶與債權人一起來分析,主要是因為當出現危機時,供應商和客戶就是企業的債權人,這時候他們與一般債權人沒有太大分別;另外也是為了簡化分析模型。其二,s包括稅收和社會成本兩部分,關于社會成本,會計學理論已經研究社會責任會計二十多年,理論上可以為企業提供社會成本的量化指標,所以財務上也應該考慮。
如果:當xW s r N時,則經營者擁有企業剩余控制權,此時所有利益相關者目標中經營者的目標訴求最能體現出來。
從以上可以看出,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目標之間不是簡單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的關系,它們之間具有“狀態依存性”。在企業財務收益、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處于不同狀態時,企業剩余控制權就由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來控制,此時相應的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得以突出體現。
(二)財務關系相機治理理論模型構建的解釋
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債權人、客戶、職工和政府之間的剩余控制權為什么這么安排,主要說明如下:
1.在張維迎的產權狀態依存理論論述中沒有考慮政府因素,本文之所以考慮,是因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是企業“社會資本”和“社會責任成本”的負責人,在當前經濟生活中,社會資本也是企業中很重要的一種資本,可以給企業帶來增值,社會責任成本與其它成本一樣,會造成企業利潤減少。基于這點,社會資本與其它資本是同質的,社會責任成本與其它成本也是同質的。本文把政府的目標放在僅次于職工目標的順序,原因是社會責任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廣大社會公眾的生活質量問題,不管在面上還是深度上這都是一個影響重大的問題,而且社會責任成本也是企業在日常財務中必須面臨的問題。隨著會計理論的發展,它也必將在會計報表中得到真實的反映,現在政府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一旦企業破壞了生態環境,可能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財務活動。如,罰款、停產整頓甚至于導致企業破產的后果。
2.對于債權人目標、投資者目標和經營者目標之間的優先關系問題。首先應該得到滿足的是債權人目標;其次是投資者(股東)目標;最后才是經營者目標。這主要是因為,作為企業內部人的經營者直接控制著企業,在信息上最具有優勢,也是最容易蠶食他人利益而又不易被發現的人。另外,管理者的人力資本價值通常是不能在事前準確測定的,管理者的管理才能及努力程度要通過事后的企業績效才能被有效地反映出來。債權人目標之所以優先于投資者目標是因為債權人的收益是固定的,不隨企業績效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其風險卻會隨企業風險的增加而增加,即債權人處于風險被轉嫁的劣勢地位。通常情況下,當企業債權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時,他們可通過申請破產這個極端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此時,債權人的目標得到優先滿足。當債權人的目標得到滿足而投資者的目標不能得到滿足時,投資者要么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要么通過更換管理者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當債權人目標和投資者目標都得到實現時,企業的剩余控制權掌握在經營者手里,此時,經營者的目標將得到實現。
結語
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由于各自的目標訴求不同,而導致他們之間存在矛盾。但是,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協調的。通過上述建立的相機治理理論模型的運行,能有效地把這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協調一致,從而使企業的“組織租金”得以實現,進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心合.利益相關者財務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 伍中信,田昆儒.產權理論與中國會計學問題與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雷新途,李世輝.不完備契約與財務目標的狀態依存及其邊際修正[J].會計研究,2007(4).
[4]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李心合.會計制度的信譽基礎[J].會計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