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房地產建筑財務管理 > 輿論財務監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輿論財務監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輿論在企業公司治理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2001年第四季度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妹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揭露藍田貸款中的欺詐行為,到銀廣夏公司的神話,再到2008年5月,夏草在自己的博客中登出了一篇名為《滬市2007年報涉嫌報表粉飾公司》的文章,指出東盛科技、綜藝股份、華夏建通等十家滬市上市公司在2007年報中涉嫌虛假信息披露,粉飾財務數據等。輿論財務監督既可以揭露一個企業公司治理的內幕,使一個企業瀕臨破產,也可以給公司的業績創造神話。本文通過分析輿論財務監督的涵義、特點,分析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只有明確了輿論財務監督的作用,其財務監督的職能才能更好地發揮。

一、輿論財務監督的含義與特點

(一)輿論財務監督的含義

輿論財務監督與輿論監督的涵義息息相關。對于輿論監督,顧理平(1999)認為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共同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章平(2003)認為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媒體代表公眾對權利運作尤其是權利濫用導致的腐敗進行的監察和督促。王強華、魏永征(2000)認為輿論監督是公民通過新聞媒介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的批評、建議,是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體現,是人民參政議政的一種形式。

筆者比較贊同王強華、魏永征的觀點,認為輿論監督的主體是廣大的人民,而不是一小部分新聞從業人員,更不是某些節目的制作人員。李瑞環對此有一段論述:“新聞輿論的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工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的監督,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工具對社會進行的監督。”筆者認為,上市公司輿論財務監督的主體是包括新聞媒體在內的企業廣大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有權通過新聞媒介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進行評價,發表意見。這里所說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的債權人、供貨商、顧客、投資者、政府、職工、管理層等受到企業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的所有公眾。監督的客體主要是企業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的情況。因此,上市公司的輿論財務監督可定義為:企業廣大利益相關者通過新聞媒體對公司的財務活動及財務關系發表意見和看法,從而對其進行民主監督的一種監督方式。

(二)輿論財務監督的特點

第一,公開指向性。輿論財務監督具有公開指向性,表現在輿論財務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包括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一旦企業舞弊被發現,則具有很強的滲透力,會把千萬人的情感聯系起來,形成一種不可抵擋的社會力量。其矛頭直指抨擊對象,使被監督對象原形畢露,有利于問題的迅速解決。2001年3月5日,美國《財富》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安然公司股價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公開指出安然公司的財務有“黑箱”。緊接著美國著名投資網站Thestreet.com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又相繼披露了安然公司和許多關聯企業之間的復雜交易,很快安然公司的股價迅速下滑,成為公眾抨擊的對象。2008年5月,夏草在自己的博客中登出了一篇名為《滬市2007年報涉嫌報表粉飾公司》的文章,指出東盛科技、綜藝股份、華夏建通等十家滬市上市公司在2007年報中涉嫌虛假信息披露,粉飾財務數據,其數額最高達到數十億元,最低也在億元以上。文章發布后,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都以其為內容進行了報道。喬云霞等(2002)對公眾進行調查問卷,發出3 000份,收回問卷2 842份,有效問卷2 469份,有效率為82.3%。在了解公眾對輿論監督報道的態度方面,有一項為“您喜歡輿論監督報道嗎(限選一項)”,“很喜歡”的占33.9%,“喜歡”的占27.3%,“一般”占33.6%,“不喜歡”的占5.2%。“很喜歡”和“喜歡”兩項之和為61.2%,這足以說明公眾是喜歡輿論監督報道的。在新聞輿論監督公眾問卷調查中,統計發現:大部分公眾認為輿論監督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在“您認為輿論監督所起的作用是(限選一項)”的三個選項中,認為“積極的”占71.9%、“消極的”占6.8%、“不明顯的”占21.3%。

第二,傳播及時性。輿論財務監督具有傳播及時性,表現在用于傳播的途徑很多。如利用電臺的熱線電話,電視的現場訪談,網絡的BBS、XX論壇、電子信箱等工具,迅速地按幾何級數向四周擴散。一經新聞媒體傳播,其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大,使得每位利益相關者都有機會參與,發表交流意見,使每位利益相關者都樂于進行這種監督,積極地參與其中。如專案調查從發現問題到調查處理,一般都要經過許多程序。而輿論財務監督很快就會引起司法、行政監督部門的注意和介入。如2001年第四季度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妹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揭露藍田貸款中的欺詐行為。2002年3月2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對劉妹威與藍田事件糾紛進行了專訪,很快該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隨后,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等重頭財經欄目對藍田事件進行了多側面、多角度的跟蹤報道。
第三,社會警示功能。輿論財務監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誡的作用,個別企業受到批評和監督,會使更多的企業引為警戒、受到教育,對維護經濟資本市場的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輿論財務監督的影響不僅在當時是一種重大力量,就是事過境遷之后,影響仍然深刻。如2002年美國發生的安然、世通等跨國公司的丑聞被媒體曝光后,這些大企業很快就倒閉,退出資本市場。而為安然公司提供審計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也由于該事件而退出了世界舞臺,世界上原來的前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只剩下了四大。而后,美國在當年立即頒布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注冊會計師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第四,效果威懾功能。輿論財務監督雖不具強制功能,但它會形成一種社會評價、道德遣責力量。這種社會輿論的壓力直透人的心底,使被監督者信譽掃地。馬克思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曾指出,輿論是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輿論監督是“另一個法庭——社會輿論的法庭”。輿論監督雖然本身不具有法紀效力,沒有直接處置權,也不象其它監督形式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種公開的、道義的監督,在激起民憤后,握權機關不敢包庇,從而使被監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政治壓力。“不怕記過不怕降,就怕新聞大曝光”,形象地說明了輿論監督的威懾作用。Cheung(2009)指出中國媒體的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前政府的忠實“哈巴狗”,更加反映了公眾的意見,對司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通過媒體的披露,可以改變事件的司法判決。Liebman(2005)通過列舉一些實例說明媒體在中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已經從過去“政府的代言人”成為了“公眾需求的代言人以及對政府、公司等違規事件進行監督的監督者和批評者”,其對司法部門的判決影響很大。


二、輿論財務監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

信息不對稱主要存在于企業的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由于大股東控制了企業的管理層,因此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資本市場上的信息披露不真實,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東可以進行內部人控制,在經營決策中較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較少地考慮中小股東的利益;可以進行內幕交易和關聯交易,轉移公司財產,操縱利潤,影響股票價格,謀求自身利益;可以進行內部人欺詐,甚至作出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制造或散布不真實信息,影響股票價格,從中獲取利益。現在有很多上市公司對中小股東的咨詢采取的是搪塞敷衍的態度,這就使得中小股東通過上市公司直接獲取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輿論財務監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股東獲取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公正性,增強大股東和中小股東在獲取信息方面的公平性,成為中小投資者獲取信息最有效、最及時、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例如在中小股東自身缺乏足夠動力參與股東大會的情況下,新聞媒體的介入,對會議進行報道,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還會誘發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指的是為謀求自身利益的一系列狡詐行為,包括說謊、偷竊、欺騙等,通常更多地采取欺騙方法使自己獲益。證券市場上只有關于股價的歷史數據在投資者之間是合理分配的,而公司一些重大事件等的公布是不對稱的,只被極少數掌握信息、優勢的投資者利用,以獲取超額利潤,而中小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中處于劣勢,其知情權往往難以得到保障。

(二)發揮“瞭望塔”功能,規避企業風險

現代新聞的先驅美國人約瑟夫·普利策創造了報業奇跡,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把發行量只有1.5萬份的《紐約世界報》發展成為當時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他總結自己的報業實踐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普利策的這段名言點明了新聞輿論監督的一種社會功能,即“瞭望塔”功能。《財經》雜志是報道財經新聞,分析評價宏觀、微觀經濟動態的先鋒,它在揭露、批評上市公司財務及經營危機、違規違法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表1統計出了《財經》雜志在1999年~2004年間刊出的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數目及占比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財經》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數目較多,分別占6年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總數的比例為20.9%、32.6%、22.1%,這3年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占6年總數的比例為75.6%。其原因是在這段時間我國證券市場公司舞弊事件是最多的,說明《財經》在揭黑披假方面起到了“瞭望塔”功能。輿論財務監督起到“瞭望塔”功能的另一個典型案例是銀廣夏事件。銀廣夏是在2000年曾是中國股市升幅第二大的股票。2001年3月《證券市場周刊》和《財經時報》先后登出聯辦分析師蒲蘿平對銀廣夏高速增長及豐厚利潤提出的9點質疑,而后8月2日,《財經》雜志刊登封面文章《銀廣廈陷阱》,指出銀廣廈股價過去兩年暴漲的背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引發中國證券市場的軒然大波。該文刊出后六天也就是8月8日,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就發布風險提示性公告,對有關媒體日前披露其造假行為作出回應,稱其全資子公司天津廣廈(集團)有限公司的確存在產品產量、出口數量、結匯金額及財務數據不實等問題。
(三)激發管理者的自律意識,完善內部董事、監事、高管信譽機制

利用輿論對弄虛作假、損人利己的行為進行尖銳的批判、否定和譴責,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任何個人或組織都難以承擔這種社會輿論壓力以及被完全孤立的風險。因此,這種壓力是對有關責任人的一種精神制裁和約束。這種壓力一方面可以喚醒官員本身具有的道德和法治意識,從而產生自我約束行為;另一方面也促使他們形成道德和法治意識,從而產生自律意識。閆鄒先 尚秋芬(2008)以我國2003年~2005年受處理的78家上市公司及配對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媒體監督、上市公司性質與上市公司合謀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媒體監督可以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的合謀行為,媒體監督等法律監管對于防范上市公司合謀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媒體監督等監督的力度越強,越能有效地抑制合謀行為的發生。Monks和Minow(1995)研究表明公司股東可通過廣告迫使董事會采納其建議。Dyck和Zingales(2002)研究發現在一家重要報紙上發表文章,列舉過去3年表現最差的上市大公司及其董事的姓名,兩個月后這家公司的CEO在未說明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突然提出辭職。Diamond(1989)管理者被分為好和壞兩類。在污染問題上,好的管理者不會導致污染問題,但壞的管理者則相反。如果社會規范認為,管理者應該關心環保,那么不關心環保的管理者必然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從而被迫收斂自己的不良行為。這樣,壞的管理者也會被迫“關心”環保,并把自己偽裝成具有環保意識的優秀管理者。

【主要參考文獻】

[1] 顧理平.新聞法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39.

[2] 章平.會計信息失真與傳媒監督研究.上海會計,2003(4):29-31.

[3] 王強華,魏永征.輿論監督與新聞糾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7.

[4] 李瑞環.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J].求是,1990(5):13.

[5] 喬云霞,胡連利,王俊杰.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現狀調查報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54-55.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