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財務報告分析的內在局限性
——會計信息供求角度分析
蘇州大學財經學院 茆曉穎
產生會計信息需求與財務報告分析結果之間差距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分析對象自身的限制。財務報告分析是對其分析對象——財務報告的再加工,而作為供給者提供的主要會計信息來源——財務報告,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存在著和會計信息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產生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包括:
1權責發生制。雖然有實證研究的結果認為權責發生制并不比收付實現制在企業盈利預測及企業發展前景分析方面有明顯的不足,但權責發生制的運用的確為企業的“贏余管理”提供了依據和機會。財務報告分析結果有效性的一個潛在假設是信息披露是真實、公允的,但這不能排除信息提供者在應用會計中的合理的主觀判斷,換言之,利潤及有關會計數字也許并不是被“操縱”了,而是由于提供信息者自身的風險偏好、職業習慣、職業環境,或者是會計準則的客觀規定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具有與生俱來的“合理的差異”和“模糊性”。這種存在于會計數字中的主觀性反映在財務報告分析中,就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有用性。比如,我們在現金流量表分析中,結合損益表分析企業經營利潤現金流量含量時,“經營現金流量/經營利潤”比率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指標考察企業的利潤質量,但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的是:在這個指標中;分子、分母的會計數字分別是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模式下得來的,因此其對比口徑是存在客觀差異的。在用核指標分析判斷企業當期盈利質量時,要結合分析前后各期的情況,否則就可能會削弱對當期數據分析結果的有用性。同樣的問題在其他涉及結合兩種模式下會計數字分析中也會有所體現。
2歷史成本原則。現行會計主要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披田會計信息。這一方面是因為信息的“成本一效益”原則,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成本具有直觀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另外,一些國家的自身會計環境和會計傳統也促使企業遵循歷史成本原則被田會計信息。然而,隨著物價變動會計引發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思考,許多國家和會計組織開始研究如何對歷史成本原則進行補充、變革。尤其隨著對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披露和分析問題的深入、對企業披露無形資產價值的需求的提高、以及信息技術的采用使得非歷史成本信息收集的成本減少而且可靠性提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對會計人員采用歷史成本是否仍是“一種良好的直覺”產生懷疑,認為對歷史成本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改革的時刻已經到來,至少應該對其提供必要的、從公允價值角度出發的信息補充。這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會計研究領域“相關性革命”的表現之一,而這對會計信息相關性的革命源于信息需求的變化。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到會計原則、傳統、利益集團以及披露及分析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約束,財務報告分析存在著與信息需求之間的差距。
3會計基本假設及會計原則在實際中的使用者偏好問題。財務報告信息的來源是在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的框架中產生的會計信息,而這些假設以及原則的采用在提高信息“標準化”的同時,也造成了與會計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差距,因為對于信息需求者而言,會計理論中假設的條件以及認定信息使用者持有的偏好是與他們實際的信息偏好不盡相同的。譬如對于較為激進的、注重企業未來信息的投資者,保守的、穩健的會計原則的采用和歷史的、延遲的、純貨幣化的會計信息是難以滿足其需求的,而以這些歷史的、延遲的、純貨幣化的會計報告信息為對象的財務報告分析.也不會提高多少這類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值。再比如對于希望了解企業在環境方面努力以及相應的成本一效益情況的信息需求者、對于希望了解企業擁有人力資本和無形資本情況的信息需求者,基于傳統會計基本假設和遵循傳統會計原則的財務報告及其分析在提供有用性、預測性信息方面的力量是比較單薄的,難以滿足這方面信息用戶的需求。
以上是從財務報告分析對象——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自身限制來討論財務報告分析所提供信息與需求者的信息需求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的。分析對象的自身局限并不止這些,還包括其他很多原因,可以從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傳統、法律環境等方面歸納其他的因素。本文的目的是論證財務報告分析內在局限性的存在,其他因素的歸納從略。從另一個角度看,會計信息需求者自身也會因為一些原因造成信息供求上的差距,從而影響財務報告分析的有用性。
二是會計信息需求者自身的理解能力是影響信息效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Ray H.Anderson和 Marc J. Epstein在Epstein1975年的“年報對于公司股東的有用性”的實證研究和1993年在Epstein與Pava的關于“股東使用公司年報情況”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在1996年對“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的公司年報對股東的有用性”進行了新一輪的實證研究。其分析結果中表明:美國的股票投資者正逐漸從委托股票經紀人為主的投資方式.轉向個人理財方式;其對公司年報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認可和重視程度高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報告認為這與美國股票投資者的財務知識教育背景較強和會計職業的社會認可度較高緊密關聯。相對而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會計職業界的工作和投資者的財務信息理解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使用者信息理解能力的強調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FASB)構建的會計準則體系中也有所體現。如在會計質量等級體系圖中,“會計信息使用者及其特征(包括理解力和事先應掌握的知識)”是處在整個體系最高層的。雖然層次并不完全說明權重性,但這體現了FASB對用戶特征的考慮。換言之,對于缺乏一定會計知識背景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對信息的需求本身可能就并不清晰,或者對信息的使用具有盲從性,這些都會影響財務報告分析所提供信息的有用性。
三是會計信息需求者的某些信息需求可能是不合理的或是難以為企業所提供的。這首先是因為會計信息并不是指企業的所有信息,而對于企業而言,有些會計信息甚至屬于企業秘密,不能夠隨意披露,否則給投資者帶來的很可能不會是收益,而是損失。除了這些隱性的成本外,會計信息的提供也存在現實的、顯性的成本問題。雖然隨著會計電算化的采用和普及,以及其它新技術在會計領域的運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定制性、可靠性和有用性都在得到提高,成本也趨于下降,但首期的投入、后期的維護以及特殊信息的定制與披露,仍然會涉及大量的支出,包括員工的學習成本、相關資料的取得成本等。因此,在有限的條件下和受披露制約的環境中,對企業被困的財務報告信息的分析也是受到限制的。財務報告信息和財務報告分析是不斷向著滿足投資者的方向發展的,但信息成本問題,在可見的未來是不會輕易被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