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以強化內部控制力度,提高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保證企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目標及作用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標,一般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管理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二是實施企業內部控制的最終目的;三是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最高標準。根據控制目標,建立健全一整套覆蓋企業內部的控制制度,使企業內部各個經濟環節有效牽制,形成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全面提高企業內部的控制能力與管理水平,杜絕違法違紀的現象發生,有效提高經濟效益。
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及對其有效使用。第二,保證會計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第三,保證企業經營決策,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第四,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高效有序進行。第五,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和得到執行。
二、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必須從企業的特點、實際和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出發,遵循一定的原則而制定,以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1、相互牽制原則。企業每一項完整的經濟活動,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方能完成。在橫向關系上相互監督,縱向關系上相互牽制。對授權、執行、記錄、保管、核對等不兼容職務,要相互分離控制,確保不同機構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2、程序定位原則。內部控制,是對企業整個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的監督與控制。按照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要將經營管理活動劃分為若干個具體崗位,制定職責權限,操作規程、檢驗標準,實行權、責、利三者相統一。要注重并實行責任控制,明確各部門、各決策管理層及上崗人員應承擔的任務、責任范圍,并規定查處責任的措施與獎懲辦法,使內部控制制度貫穿于經濟過程的各個環節。
3、不例外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當涵蓋企業單位內部的所有人員,任何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控制制度的權利,人人都要在內部控制制度的無條件約束中,以體現內部控制的全面性、公平性,公開性。
4、成本效益原則。實行企業內部控制,要充分考慮其投入的成本,這就需要進行科學的設計、科學的組織、科學的管理,以較小的控制成本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5、層次效益原則。企業內部既有決策層、管理層,還有執行層、運作層、操作層。按照管理學原理,要想達到最佳效果,應當區分不同的層面,確定不同的控制標準、不同的控制指標,不同的控制要求。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企業內部控制層次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以高效、實用、管用為出發點,合理設置內部控制的層次。既要防止所有層次一個控制標準、一個控制目標、一個控制要求,又要防止增加層次影響控制效果和工作效率,以切實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有用性、效率性。
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內容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內部會計控制;二是內部管理控制。既包括行政、生產、技術、質量指標、經濟指標,又包括安全生產指標控制、資金控制、信息控制、會計控制等等。它們雖然在控制范圍和要求上不同。但在實際中密切聯系,形成一個縱橫交錯,銜接有序的控制鏈條與體系,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制度保障。
四、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內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認識不足。由于過去長期處在計劃經濟中,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包括一些領導部門,對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步較晚,造成一些企業疏于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一些企業管理部門和企業領導重生產,輕經營;重開發、輕內部管理,沒有把內部控制制度放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高度來考慮。
2、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有相當的企業根本沒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有的企業雖然制定了規章制度,但僅僅限于文件,流于形式,沒有得到切實的貫徹執行。有的盡管內部控制制度制定了'但不夠科學、不夠完善、不夠嚴密,內容零散,尚未形成覆蓋企業經營活動的各階段、各部門、各環節的控制系統,不具有系統性,難以起到對企業經營起到監督制約作用,更談不上發揮其對企業發展的促進與保障作用。 3、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完全建立。現在,有些股份公司雖然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聘任了總經理,但董事會卻只是“虛職”,僅僅具有了現代企業的外殼,應有的一些機構設置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有設置,沒有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沒有明確界定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和管理者的權限和責任,內部控制制度達不到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4、忽視財務內部稽核和內部審計作用。有的企業內部稽核不規范,內部審計許多是設置在財務科或由會計人員兼職,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未形成稽核、審計制度。
5、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不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限于形式、走過場,執行效果差,對內部控制的監督、評價薄弱。
五、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對策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特別是面對激烈競爭的壘球經濟化的大潮,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要以高度的時代緊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和改進企業內部的控制,以適應形勢的需要。
1、充分認識建立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確立重視企業內部控制的新理念。必須看到,當前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這就要求企業管理部門和企業領導人,都要充分認識企業要抓住發展機遇,從容應對挑戰,這就客觀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強完善內部控制,因為這是基礎保障,也是基本保障。只有科學、嚴密的內部控制,才能使企業的運行,企業的經營、企業的管理有效到位,才能保證企業取得經濟效益,才能保證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保持持續發展。由此,要確立高度重視企業內部控制的新理念,充分認識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將其作為做大企業、做強企業的重要內容來抓。
2、盡快建立健全制度,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力度。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廣泛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經驗和一些企業的教訓,抓緊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適合本企業實際與特點、覆蓋全面、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使每一個領導人、每一個管理者,直至每一個員工,都明確自己的任務、職責、責任、權限。要建立并完善獎勵與懲罰制度與機制,設計有效的利益分配和獎懲辦法,以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到位,發 揮應有作用。
3、突出控制重點,加強對關鍵崗位管理人員的控制監督。對企業關鍵的崗位,必須定期進行輪崗,并定期進行稽查。重點是抓好“四個關鍵”,一是抓好關鍵人,包括企業領導人、決策者。管理人員;二是把握好關鍵部位,如審批程序、重點部位、電腦操作密碼等;三是抓好關鍵物件的管理,如重要發票、印鑒等:四是抓好關鍵崗位人員的管理,如出納、會計等,以加強這些重點人員、關鍵部門、物件的管理與控制。
4、著眼長遠建設,建立強有力的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執行的監督體系。內部制度建立了,并不等于其能自然而然的發揮作用,還必須建立一種長效運行機制保障。這就需要建立監督機制,組織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各層級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并進行評價,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并應結合本單位實際,測試、評價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實施效果、效率,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分析內控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控制進行調整和加強。
5、適應形勢需要,適時對內部控制制度和機制進行完善與加強。形勢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員也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之中,企業同樣如此。要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適應性,客觀要求適時對內部控制制度及時進行修訂完善。同時,針對監督評價后發現的內控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改進與加強內部控制體系,以時刻保持內部控制制度與機制充滿生命力,發揮應有功能與作用。
6、強化風險意識,重視加強企業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在發展市場經濟中,企業會面臨各種風險,有經營的風險,有管理的風險,還有銷售的風險等。同時,還會遇到內部與外部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確立并加強風險意識,要善于識別影響各級次控制目標實現的內部與外部風險,及時對企業可能或者現實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制定具體措施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風險對生產經營的危害。
7、適應時代要求和企業發展需要,全面加強和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現代企業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領導人和員工素質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實與執行,最終要落實于每一個企業領導人、每一個管理者,直到每一個員工,而這些制度執行的好與壞,作用發揮的大與小,所取得效果高與低,以及預期目標的達到與否,既取決于企業領導人的素質,取決于各級管理者的素質,也取決于員工隊伍的素質。
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如走出去、請進來,通過講座、培訓等,加強政治思想理論教育、現代科技與相關業務知識、操作技能的學習,全面提高企業領導人、管理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全面提高企業員工隊伍的綜合素質,為企業內部控制順利運行和達到預期目標,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