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一場全球性金融風暴,使世界經濟遭受重創。在此狀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在危機中備受譴責的華爾街銀行家甚至指責其為危機加劇的根源之一,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導致金融機構確認巨額的未實現、沒有現金流的賬面損失,引發投資者的恐慌,使得大多數投資者非理性地大量拋售次貸產品金融機構的股票,使危機加劇。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從根源上與會計無關。但在如此巨大的全球性經濟問題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會計準則的不足之處。除公允價值計量外,不足之處還反應在金融工具的確認和特殊目的實體的合并等方面。而這些不足之處的改進需要國際合作交流。
二、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積極推動因素
1.跨國公司的壯大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初期,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甚微,各自的會計準則針對自己的特殊情況而定無可厚非。然而經濟發展至今,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高速發展的跨國公司帶來的了國際商業格局的重大變革。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必須借助會計信息,因此跨國經營者迫切需要一個雙方或多方共同認可的會計方法或會計準則可以遵循,進而更好的擴大跨國經營。 資本全球流動的加劇
經濟一體化從最初的資源流動到產品全球化,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資本全球化流動的局面。資本全球化流動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而全面真實透明并且可比的會計信息是決策者能否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場上的體現是不言而喻的。伴隨著國際資本流動多元化、全球化,會計準則國際化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前提和最大需求。 各組織團體的促進
(1) 政府間組織,如聯合國。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設立了跨國公司委員會和跨國公司中心,并在1979年5月,任命成立了“關于會計和報告國際準則政府間專家特別工作小組”。盡管小組未能就聯合國對會計領域的將來工作提出一致的建議,但我們可以看出,聯合國對會計國際統一的關注和努力。
(2) 民間組織,如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在其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正式協定中,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支持和認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指定的國際會計準則,并通過相應的“國際審計指南”確保其執行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