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校教育大眾化、高校辦學類型多元化的產物,如何辦好會計學專業,應認真分析自己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位置,依據國家會計學院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認定標準,明確自己學生的培養目標,才能找準位置,有的放矢,為社會培養真正有用的合格人才。
  一、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生源質量
  1.獨立學院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改革開放30年來,會計教育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批合格的會計人才,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1995年我國設置會計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學校為219所,在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為45967人,到了2000年分別增加到262所與96232人,在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與208145人,規模擴大之迅速令人注目。截止2007年,全國共有1089所高校,有508所高校招收會計本科學生,占46%。
  然而,每年如此眾多的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而用人單位的反應卻是“會計專業畢業生不能適應實際用人單位的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財會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比如我國傳統高等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換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將學生當成“天之驕子”,結果重理論輕實踐,重精英教育輕大眾教育,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出現嚴重的高分低能現象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另外,教育方法與手段缺乏足夠的創新性。
  目前,高校教育基本還是重于傳授和吸收知識,而忽視知識的應用,重理論輕實踐,有些內容陳舊過時,學制長、課時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學得不深不透;有些課程重復,有些急需的課程開不出來;過分強調課堂教學環節,忽視了其他教學環節;“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顯然不能與目前會計教育的環境相適應。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4%的教師認為本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主流認識是應用復合型人才,有超過一半的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學生最應該加強的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從現實情況來看,本科生畢業后除繼續深造外,基本上都將從事實務工作。就連碩士研究生大部分也都從事實務工作。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給我們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培養目標,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2.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學生生源質量分析。根據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對全省2006-2008年三年招生錄取情況的統計分析,近四年全省三本線低于二本線,分別是:2006年文科78分、理科95分;2007年文科74分、理科100分,2008年文科65分、理科93分,2009年文科70分、理科95分。
  在這個分數段的學生一些是高考失常的學生但又不想復讀,選三本是為了讀研做準備,多數是經過復讀上二本也無望且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學生,一少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面對如此的生源質量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培養目標能否與一、二本學校的目標一致。
  二、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教育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點的社會層次需要所決定的,會計教育也應不例外,應與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科技及會計本身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決于社會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由于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差異的,因此,會計教育目標應有一定的層次性。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從本世紀初開始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2009年納入招生計劃的獨立學院有245所,開設會計學專業的院校有113所,約占46%。
  本課題組2009年初主要針對山西省大、中、小型企業的財務人員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問卷105份,有效率達87.5%。
  1.調查對象。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分別從企業的性質、類型、行業等各方面做了分類,根據收回的問卷分析,被調查企業涉及到:
  制造業占16.83%,建筑、運輸和倉儲業占11.88%,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17.82%,批發零售業占19.80%,金融業占4.95%,其它行業占28.72%。
  國有企業占40.43%,私營企業占57.45%,外商投資企業占2.12%。
  國有獨資企業占14.14%,有限責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業占7.07%。
  特大型企業占3.77%,大型企業占16.04%,中型企業占40.57%,小型企業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業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12.63%的企業使用其他系統軟件,23.16%的企業沒有使用任何軟件。
  以上數據顯示,被調查的企業基本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但從企業規模看,特大型企業較少,這與我省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吻合的。
  2.企業對會計不同崗位人員學歷、學位、職稱等的要求。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將會計崗位設置為:財務總監、財務主管、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等,各崗位又分別針對學歷、學位、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等五個方面做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67.14%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會計職稱和企業管理專業知識;32.86%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且大多數企業均將學歷、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和會計學專業知識,且認為這幾項都很重要;100%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
  (3)71.43%的企業認為,主管會計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會計師職稱;85.71%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且在五項中工作經歷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66.67%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助理會計師職稱,16.6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師職稱;89.36%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業認為出納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助理會計師職稱;86.1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73.58%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企業對處在管理崗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對出納和普通會計人員的學歷和職稱要求相對較低,但同樣希望有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這就對我們的會計教育提出了要求。
  3.對不同崗位財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在調查表中,我們共設置了19項素質要求,針對我們的研究課題,我們主要對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人員的綜合素質做了統計分析,根據打分情況,排序如下:
  (1)對主管會計:排在前三位的素質要求分別是:第一位,職業道德水平;第二位,業務能力、領導能力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第三位,敬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團隊精神、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
  (2)對會計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競爭能力、社會責任、專業知識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
  (3)對出納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
  素質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這也與全省的經濟現狀:“開放程度較低,大型、特大型企業相對較少、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資企業較少,內資企業的對外業務較少,對財務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低”相吻合。
  4.對不同崗位人員知識范圍的要求。調查表中,根據工作要求共設置了十種知識類型,被調查單位認為各崗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會計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戰略管理知識和統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審計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公司治理知識。
  (2)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經濟法知識和審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統計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戰略管理知識。
  (3)出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第三位的是統計學和審計學知識。
  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專業知識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知識,是完成本職工作的必備知識。
  根據調查分析,結合學生素質,以及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服務于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具有堅實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基本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同時要培養學生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和自身不斷提高的要求”。應與其他地方院校“錯位競爭”。
  在明確了辦學定位或培養目標的情況下,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要想在同類院校中站穩腳跟,必須針對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培養出社會搶手的學生,就要找到辦學的關鍵,解決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增強學校的競爭力,確保學院長遠發展。
  三、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據統計,一個人所需知識的5%~10%來自于學校,另外的90%~95%是通過工作和繼續教育獲得的。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發展與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限度之間存在矛盾;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與會計人員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之間同樣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樹立終身教育思想,“一次教育,終身受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必將被“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學習方法”的終身教育所取代。因此,優秀的會計人才必須是終身的學習者。
  在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基本穩定的大前提下,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出社會搶手的人才,培養出“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會計人才,實踐教學環節就是一個突破口,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具有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獨立學院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結合社會需求調查,我們認為在傳授給在校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抓好校內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訓、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判斷能力的引導等諸多環節。
  1.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傳統的會計課程大都是知識驅動型,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講授會計的各專業課程,課程及其內容關心的是專業考試和獲得正確答案,學生所受的教育是記憶性的,而不是能力培養。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強調在會計教育中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這一課程體系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知識面:即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必須掌握哪些知識,會解決什么問題?動手能力:學生會不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工作環境:即讓學生明確其在什么環境下應用所學的知識?考核評價:即如何評價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的會計實際工作能力,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能力型課程體系的設置。能力型課程體系應該是在滿足學生基本知識面需求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一般應包括:
  (1)基礎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這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具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語言文字書寫和表達能力、以及必要的社會人文素質。
  (2)一般商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這類課程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財政、金融、市場、經營管理、組織行為等一系列課程,使學生了解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盈利組織的活動及部門設置特點,理解企業如何整合和應用這些知識。
  (3)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的核心應該體現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和有效途徑上。而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表現在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形成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實踐教學環節。
  3.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了使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要求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有較充分的準備,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為此,對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從而構建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入深、形成學生在校四年不斷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完善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經濟業務認知實習。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為了對本專業有所了解而進行必要的企業參觀性實習,讓學生觀摩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了解不同企業經濟業務的循環過程,明確經濟業務發生的標志——原始憑證的取得、填制、審核、記錄等。認知實習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識,是為學習理論課服務的,不強調培養操作技能。(此項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學期)。
  (2)會計崗位認知實習。在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讓學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實習基地或企業進行隨崗或頂崗實際操作。學生親身到企業財務部門參與企業具體的業務處理(或觀摩企業財務人員的實際操作),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感性認識,還可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檢驗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或通過感性的認識,分析實踐與理論的區別或差異,以便靈活掌握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更加熟悉企業經營活動的來龍去脈以及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增強學生會計業務的實際操作技能。(此項實習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學期)轉貼于中。
  (3)企業會計業務模擬實訓。在學生完成中級財務會計學和成本會計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校內組織企業財務會計的模擬實訓,模擬實訓的內容應包括企業財務崗位設置及要求、企業財務制度、企業會計核算流程、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應相對突出出納崗位、往來結算、存貨收發及其管理、職工薪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成本核算及其管理、對外投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期間費用、納稅申報、利潤形成及其結轉、財務報告的形成等各個方面。通過模擬實訓使學生對企業財務會計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全面的、感性的認識和把握。這里特別強調提出,在設置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時,應當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不確定(或需要在了解經濟業務實際發生情況后方可確定)的經濟業務,或出一些錯誤的經濟業務,給學生一些判斷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判斷,或參閱國家財經法規、稅收制度加以判斷,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允許學生作出不同的判斷,不要形成標準的財務結果,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并且與企業、社會現實也不符,還容易使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給出標準答案的習慣。
(4)企業具體業務實踐。在完成學生校內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到企業參與企業會計實習,或引導學生到企業、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專業實踐,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崗位工作能力,為走出校門參加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5)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完成。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在畢業前進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綜合性實習,即畢業實習。通過畢業實習,可以鞏固、發展學生已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財務工作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正確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和技巧,并為做好畢業論文進行必要的準備,如開展調研工作、資料收集等。同時也為學生就業提供選擇的機會,使學生提前對就業形勢、就業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實現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畢業論文的完成是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必修環節,是對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綜合檢驗。但是獨立學院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于二本以上學院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畢業論文的選題、要求等各個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把考察學生的側重點放在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解決基本的經濟業務問題的能力,處理中小企業財務、稅務等業務能力上。要求學生必須深入到企事業組織,解決自己了解到的企事業組織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務實地理解和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真正通過畢業論文的完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能力型教學方法初探。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就必須改變已有的教學觀念,要“開門”辦學,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放手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掌握生存規則,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為此我們要改變教學方法,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自我學習與不斷更新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實行啟發式教學。傳統的系統知識講授法、演示法等,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收效甚微;為彌補這些教學手段的不足,會計實踐教學中,應采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式教學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并在自學之后對自學成果進行檢驗,使每個學生都在發表見解中得到鍛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際應用時,教師根據模擬企業的情況,針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以及國家企業會計準則、財經法規和稅收制度的要求結合涉及到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業務的性質,明確確認、計量的屬性和價值,在準則、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例如,企業發生的審計人員“差旅費”該如何入賬?這一問題就需要告訴學生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計入“管理費用”,也可以計入“銷售費用”(商品流通企業)。
  (2)精心設計財務處理程序圖,采用圖解直觀教學。會計圖解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與歸納,將會計處理程序、會計憑證傳遞以及會計賬簿之間的關系抽象概括為圖表形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解會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圖解進行會計教學直觀形象。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圖解是會計教學的主要內容。它是由兩個以上“T型”賬戶、表示賬戶對應關系的符號、金額以及簡要文字說明所組成,是反映某項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程序的圖解。針對《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相關的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內容,把采購儲備、生產過程、產成品入庫及銷售過程的資金運動,采用實賬、實表的方式,把對供、產、銷進行核算的整個過程制作成模擬實際運行的程序圖,使之具有模型化、直觀化、操作化的特點,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對會計核算過程取得深刻而直觀的印象,輕松掌握會計的內容和方法。
  (3)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34頁)學手段,進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企業會計實際操作過程直觀地表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充分利用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和相關財會軟件,靈活選擇操作練習、個別輔導、對話、模擬、游戲、問題求解等教學形式,直觀、形象化地組織教學。會計的基本技能訓練也可由計算機模擬來實現。
  總之,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在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時,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和社會實踐。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構建完善的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才能真正提高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更好地為獨立學院的教學服務,培養出實用型的財會高級應用型人才。
  [本文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獨立學院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編號2008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懷珠.山西省高考志愿填報方法與技巧.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
  2.周楊.面向21世紀會計教育發民展的對策.會計之友,2000(10)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責編:賈偉)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