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府責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一)和諧社會政府責任審計的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以社會主義為制度基礎的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政府起著主導、基礎、關鍵作用,特別是對政府來說,必須全面領會和諧社會的深刻內涵,正確認識在履行職能中存在的問題,對政府的職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為構建和諧地方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證。目前我國正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殊時期,強化政府責任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強化政府責任。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全球經濟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政府行為的“責任性”、“可控性”、“透明性”和“服務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應轉變公共管理的理念,進一步加快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進程,以適應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改進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和效率,降低政府公共服務的成本。其次,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也需要強化政府責任。責任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沒有政府責任,行政權的運行就沒有制約,公民權的行使就沒有保障,違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得以推進,建設和諧社會就無法實現。
(二)和諧社會構建中政府履責現狀分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政府管理最為關鍵。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的不和諧現象,與政府治理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時不力。據統計,地方政府真正能不打折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占73.83%,國家的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實的占5.06%,落實了沒有成效的占12.14%。走過場敷衍了事的占8.97%。二是地方政府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重大事項的決策不透明。部分地方領導在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時,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辦理,民主決策僅是形式。三是地方政府形式主義現象較突出。地方政府對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應接不暇,疲于奔命。四是公款出國考察、吃喝嚴重,嚴重影響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另外,地方政府的各種會議支出也不小。上述現象的產生主要在于對地方政府的權力沒有進行有效的制約,對地方政府履行責任的過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監督與約束,造成政府的角色未能科學合理的定位,政府的責任未能有效發揮。
二、政府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一)政府責任審計順應我國經濟社會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l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政府應加強自身職責,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積極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審計機關作為政府責任的問責人,具有很高的社會威望。審計機關通過對政府部門進行責任審計,督促政府改進管理,強化責任意識,更好地履行政府責任。
(二)政府責任審計提高政府管理服務“透明度”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共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公眾作為公共資源的所有者,希望獲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資源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而政府機構在加強國民經濟管理和控制的同時,開支也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公共資金的支出、投向、效益和效果狀況。因此,審計機關有能力也應該向社會公眾提供政府管理資金和資源的有效信息。
(三)政府責任審計督促政府機構認真履行職責、提高管理效益政府機構履行法定職責要緊緊圍繞法規或其他權力機構確定的目標,通過政府責任審計為準確確定政府機構管理者職責履行情況和業績考核提供依據,為選賢任能制造公平、客觀的環境。同時,通過檢查被審計單位管理效益水平,評價和分析影響整體管理效益的因素,找出提高政府機構管理效益的途徑,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幫助政府機構不斷改進工作,挖掘潛力,從而提高其整體管理效益。
(四)政府責任審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在現行體制下,行政部門和行使行政職能的單位權力過大,不僅擁有對人、財、物的決策權和執行權,而且擁有監督檢查權,缺乏一套完整、科學、有效的監督體系去制約權力。開展政府責任審計,有利于揭露有關部門因決策不科學、不民主、不合理或決策失誤造成的無效投資及損失浪費等問題,監督其決策行為;揭露項目概算與實際嚴重脫節或弄虛作假申報項目、騙取財政資金的情況,監督政府部門的項目審批工作有無失察、失職的問題;揭露建設領域因政府部門監管不力或監管滯后,造成損失浪費的問題,監督政府部門的監管行為是否及時有效;揭露個別領導利用權力干預建設的活動,違反招投標法規的規定,干預工程承發包等濫用權力的行為;揭露違反人大批準的財政預算安排,動用公共資金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違規行為,監督政府領導對公共資金的支配權。
三、政府責任審計的內容
(一)是否履行政治責任在審計過程中,主要審查領導干部是否貫徹落實國家土地政策、環境保護政策、“三農”政策,有無違反政策造成資源損失、環境污染、群眾利益受損的問題;有無擅自決策或決策失誤造成資金損失浪費、國有資產流失以及其他違法違規問題;關注政府負債尤其是縣鎮兩級負債的規模、結構、成因、償還能力及風險情況。如果決策失誤、行為失當而造成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害,應當受到行政處罰;如果違反了法規,還應當承擔法律制裁。另外,還要查看領導干部宏觀管理水平和執法執紀能力,促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建設;是否堅持“政務公開”,定期向社會公眾提供政府管理資金和資源的有效信息。
(二)是否履行經濟責任政府頒布的政策、執行法律法規、財政收支、道義勸告等權力行為是否用來調整經濟、分配收入、提供與管理公共品、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與匯率穩定;有無違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有無不顧當地實際情況,在政績觀的驅動下建設沒有任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造成嚴重的負債的問題;在任期內,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如何,業績是否真實;重大經濟事項、重要財務收支的管理程序是否合規、合法;在財政公共支出安排上,是否按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要求,有效解決公共支出“越位”與“缺位”的矛盾,支出安排是否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工作,也是政府權力的重要體現。在社會體制轉軌期間,政府是否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審查社會秩序是否穩定、轄區內案件發生率如何;社會的分配是否公平,有無貧富不均的現象;有無短期化行為,忽視環境保護;社會醫療保障責任履行情況等。針對市場管理,政府是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禁止壟斷、共謀行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業集中等;是否對自然壟斷、公益性領域進行有關進入、退出、價格等方面的直接管理;是否對某些特定產業、衰退產業給予一定支持,促進其資源轉移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根據有關法規是否對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援助;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保護農民利益,是否對農產品進行補貼,是否對農業經營合理化項目進行資助;是否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等。
(四)是否履行文化責任政府有權力保證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抵制和打擊有害民眾心理、道德的不良文化以及阻礙健康文化發展的行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政府是否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領導;是否因地制宜,切實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規劃;是否增加投入,努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是否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效用;有無擠占、挪用用于文化、體育事業的經費;有無借助保留歷史、文化遺產等進行封建迷信活動。
(五)是否履行道德責任政府及其公務員在行使公共權力、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時必須承擔道德上的責任。在審計過程中,要嚴懲不良行政道德行為者,加大懲治腐敗行為的力度,減少不良行政道德,增大腐敗行為的成本,抑制違法亂紀行為;對行政主體在道德責任方面的奉獻精神和行為,國家和社會是否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回報;單位有無形成自我道德習慣和道德心理的監督機制,要求行政人員有著至善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追求,成為踐行優良道德的典范。
和諧社會承載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工程中,政府的管理最為關鍵。加強對政府責任審計,促進各級領導干部正確看待和運用權力,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關注領導干部執行中央及省級政策的力度、宏觀管理水平和執法能力,促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建設。只有在有關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和相互制約下,才能創造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