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基礎成本計算法以作業為間接費用的歸集對象,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作業上,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或顧客上去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在中國,作業成本法在理論上的研究比較深入,然而在具體應用上尚處于探索階段。
1 作業成本的核算
1.1 劃分作業中心 作業成本系統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為不同的作業中心,在每個作業中心要匯集其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從而計算出該項作業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最后分配給每種產品負擔。這與傳統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成本計算是將某一個生產部門作為一個成本中心,而作業成本法是將某一項作業作為一個成本中心。
1.2 成本費用匯集和分配的程序
1.2.1 設立作業中心 在進行作業成本核算時,首先應找出成本驅動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業的生產活動較多,發生的費用也較多,若將每一個作業活動的費用都作為作業成本進行分配,雖然比較準確,但卻比較復雜。所以,可對作業活動進行分類,劃分為若干個作業中心。
1.2.2 將間接費用按作業進行匯集,然后將作業成本分配到各種產品成本上。應正確確定作業成本與產品之間的關系,以便將作業成本分配于各種產品的成本上去。在進行成本的分配時,應注意其相關性原則,以某項作業與產品成本的關系為基礎進行分配。
2 作業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作業成本法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間接費用的分配問題,使成本計算所提供的資料更加準確可靠。不是所有間接費用都可以歸屬于不同的作業,采用作業成本法進行分配。在一般情況下作業成本法只適用于由于生產作業所引起的成本費用,而與作業活動關系不大的間接費用則不能采用此方法。從成本的構成來看,在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不但制造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構成也大大復雜化了。作業成本計算的優點是能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間接費用的來源,并且提出新的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過該系統,找出不能產生價值增值的作業,借以降低成本。作業成本計算以作業為基礎,其計算工作貫穿于作業管理的全過程。由此實現對所有作業活動追蹤地進行動態反映,從而充分發揮其在決策、計劃和控制中的作用,促進作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作業成本計算不僅是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時它也實現了成本計算、成本管理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的運行基礎
盡管ABC的優越已是眾所周知,但在實務中其成功運用率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該方法的運行基礎——環境和條件不到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實施ABC的原因調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過分強調ABC系統的結構及軟件設計,而未能對行為和組織因素給予足夠的關注。根據調查顯示,能否成功實施ABC,關鍵取決如下幾方面:
3.1 明確而一致的系統目標:系統的目標決定著系統的設計及其運行結果,目標不同,系統的結構設計、實施方法及其運行結果均會不同。如果沒有明確而一致的系統目標,必將導致不明確甚至混亂的設計和結果。
3.2 最高管理當局的支持:ABC系統的運行涉及面廣,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最高管理當局的支持與否,是ABC系統能否實施的前提。
3.3 與業績評價和報酬計劃對接:變革常常會遭遇抵制。通過提供必要的激勵,引導員工支持并參與ABC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并保證依據他們的業績進行恰當的評價和獎懲,將有助于系統的推進。
3.4 非會計所有:ABC系統是貫串公司的所有成員的實踐運用,而不是僅僅針對并依賴于會計部門。
3.5 培訓:對管理階層及全員進行有關ABC設計、實施及系統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明白其概念并正確評價其優勢,有利于激發大家的參與熱情。
4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的運行程序
作業基礎成本計算(以下簡稱ABC)是一種基于產品或服務對作業的消耗而導致資源消耗,從而將成本分配至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前提是: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由作業完成,而對作業的需求所耗用的資源導致了成本。資源被分配給作業,及其后作業被分配給成本對象均基于它們的耗用。一個ABC系統至少應包含三個主要步驟,即:①識別資源成本和作業;②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③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 步驟一:識別資源成本和作業 設計ABC系統的第一步即識別資源成本并進行作業分析。資源成本為完成各種作業而發生,大多數資源成本都體現在總分類帳的一級明細帳戶中,如材料、物料、采購、材料整理、倉庫、辦公場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設備、公用事業設備、薪金和福利、工程等。作業分析是識別和描述一個組織中所作的工作(作業)。作業分析通常采用從已有的文件和報告中收集數據,并且采用問卷調查、觀察、與核心人物直接交談等形式。作業分解的詳略程度則取決于系統的目標。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計算,通常將制造過程的作業區分為四類:①單位級作業(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產品單位而發生的作業。單位級作業發生于完成一個單位產品的每一時間,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運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項檢驗等均是單位級作業。②批別級作業(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組產品而非每一單位產品而發生的作業。批別作業發生于生產一批產品的每一時間,比如,機器調整、采購訂單、生產計劃、每一批的檢驗等都是批別級作業。③產品級作業(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為支撐各不同產品的生產而發生的作業。它通常包括產品設計、部件管理、工程變更指令的發出、緊急事務處理等。④設備級作業(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總體上為支撐所有產品生產而發生的作業。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險、維修、工廠管理、工廠折舊、支付財產稅等。
步驟二:將資源成本分配給作業 作業驅動資源成本的耗用。資源動因被用以將資源成本分配給作業。選擇一個好的資源動因的重要標準之一即因果關系,典型的資源動因包括:①用于公用事業的儀表數:②用于薪酬相關作業的雇員人數;③用于機器調整作業的調整次數;④用于材料整理作業的材料移動次數;⑤用于機器運行作業的機器小時;⑥用于門衛、清潔作業的空間大小。資源成本應盡可能通過直接追溯去分配給作業。直接追溯要求計量作業對資源的實際耗用量。
步驟三:將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 匯集了作業成本后,就需要計量每一單位作業的成本。每一單位作業的成本既是將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的依據,還可通過不同時間及與其他組織進行比較,而確定這些作業的效率。作業動因是將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的基礎。典型的作業動因有如采購訂單份數、驗收單份數、檢驗報告數或時數、零部件儲存數、支付次數、直接人工小時、機器小時、調整次數、制造周轉次數。作業動因應該能解釋作業成本為何會上升或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