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以Internet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會計電算化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這些變革為事業單位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內部控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會計電算化的內部控制則是內部會計控制的特殊形式,電子信息技術控制要求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減少和消除人為操縱因素,確保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
一、實現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意義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20世紀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它極大地提高了人的腦力勞動的效能,開辟了人類智力解放的新紀元。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于1946年建成,名叫ENIAC,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
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給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計算機已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會計電算化是會計操作技術的一場革命,是提高會計核算速度與質量的一個全新的手段,也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手段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會計電算化,能夠減輕手工操作下的大量繁重勞動,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有利于領導決策,有利于財務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了解掌握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
實現會計電算化,便于財務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稅務等部門進行財務監督檢查,隨時調閱計算機內存儲的會計資料,既快捷又方便;便于規范化管理。
二、會計電算化為內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會計電算化不僅為實施會計控制提供了眾多機遇,也對會計控制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方面,是電算化會計的實施給會計控制帶來了新的難題。實施電算化會計以后,為一些人利用計算機進行舞弊提供了條件。由于利用計算機進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隱蔽性高、防范困難,加強電算化會計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要在電算化會計程序中增加會計控制功能,并按此思路來進行設計和開發,從而使會計反映和控制兩大職能平衡發展。
(一)操作人員的職能
授權、批準是一種基礎的內部控制。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對于每項經濟業務的各個環節都要經過具有相應權限人員的審核和簽章。實現會計電算化后,職能劃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不加強內部控制,就會加大出現錯誤和舞弊的風險。
(二)原始數據操作的準確度
在電算化會計中,電子計算機輸出的數據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對輸入的數據自動進行加工處理,儲存于磁性介質上。所有記賬、編制及分析會計報表等均在計算機程序的控制下自動進行。自動處理數據的準確性,完全依賴于原始數據輸入的準確性。
(三)避免電腦操作無形化等帶來的風險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檔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保存紙介質會計核算資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質方式存儲的各種會計數據和計算機程序。
三、會計電算化的內控制度
嚴格的內控制度是會計電算化信息真實可靠的保證。內部控制制度要求處理經濟業務的人員既要相互聯系,又要相互制約。嚴格的內控制度有助于防止違法行為的發生。一旦出現舞弊,損失巨大。因此,制定嚴格的內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我國開展會計電算化的應用現狀來看,大部分還停留在一般應用水平上。人們對于人員職責分工、數據備份和保管、軟硬件使用和維護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完善內控制度,提高電算化的科學管理水平是建立現代科技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事業單位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加強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強程序操作控制
為了保證信息處理質量,減少產生差錯和事故的風險,應制定上機守則與操作規程。上機守則主要是對電腦機房內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規定。操作規程提出了計算機業務處理過程的具體操作步驟和要求,包括各種操作命令、各種設備的使用說明以及非常情況的處理等。
(二)人員職能控制
由于會計電算化知識與功能的相對集中,必須制定相應的組織和管理控制,加強組織控制,明確職責分工。所謂組織控制,就是將系統中不相容的職責進行分離,即在系統中的各類人員之間進行分工,并以相應的管理規章與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過設立一種相互稽核、和相互制約的監督機制來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減少發生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
(三)完善系統安全控制
這是為了保證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環境因素導致系統運行錯誤的不安全隱患。主要的控制做法包括:訂立內部操作制度,禁止非電腦操作人員操作電腦;操作權限控制;操作人員身份的密碼控制;數據存貯和處理相隔離;日志控制。
隨著網絡技術快速地發展,加強網絡安全的控制,設置網絡安全性指標,包括訪問控制、身份識別、數據保密等,針對特定的狀況,來保護系統。
(四)強化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既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強化內部會計監督的制度安排。在會計電算化中,“人機”對話的特殊形態,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內部審計必須包括以下幾方面:
1、定期審計,電算化會計賬務處理是否正確,是否遵照《會計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審核簽字是否符合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規范。
2、審查機內數據與書面資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賬冊內容,做到賬表相符,對錯誤的賬表處理應及時調整。
3、監督數據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發生非法修改歷史數據的現象。
4、對系統運行各環節進行審查,防止存在漏洞。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算化信息系統的普及運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中的新問題將不斷涌現。對其深入研究,將使電算化會計在新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也使得電算化會計環境下的內部控制制度不斷地完善,真正做到保證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提高事業經濟效益。
四、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
控制會計信息的輸入、處理和輸出使其符合各種會計法規的要求,保證會計信息能及時、準確、真實、全面地反映經濟活動,保障各方利用會計信息所進行的判斷和決策不被誤導。在實施這一控制時,所設計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應具有防護性功能和自動補償性功能。
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對會計信息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手工會計主要采用結構控制方法,包括設置相互牽制和制約的會計崗位,通過對會計業務的多重反映或者相互稽核關系進行控制。比如,日記賬、明細賬、總賬分別記錄,結果相互驗證;通過對賬和內部審計進行賬證相符。賬賬相符,保證記賬的正確;在電算化會計中,由于工具、載體、賬務處理、會計組織等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會計控制也由人工控制變為人和計算機共同控制,使得會計控制更為復雜,要求更加嚴密。由于目前數據的采集和輸入必須有人參與,而數據輸入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處理和輸出的結果,每一位參與電算化會計的人員都應實施合理授權控制,通過設置操作員口令和上機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錯和舞弊行為;防止無關人員進入計算機程序操作。電算化會計控制的關鍵,一是確定會計信息系統的控制點;二是確定計算機硬件設備及應用程序是否能達到會計控制的要求。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控制自動化的程度就會越高。
五、事業經營管理過程的控制
為保證系統的配合和協調、保證事業管理和系統最優化目標的實現,需要采用一系列會計方法,通過預算、內部控制、分析、稽核、報告等手段,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控制。會計電算化為單位利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創造了條件,這種會計控制通常有以下特征:
第一,充分利用電算化會計信息。借助計算機對會計數據進行重新分類和整理,做到數據共享,一次輸入,多次使用。
第二,需要進行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再開發。增加輔助核算,把以運籌學為主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模型開發成方法庫和模型庫,并同會計信息系統有機結合,利用計算機先進快速的處理和計算優勢實施會計控制。
第三,會計人員可以專注地制定控制標準和參與決策。
第四,計算機實時控制。首先,資產控制。資產控制的目標是保證資產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以實現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其次,風險控制。風險控制的目標是在實現經營獲利目標的前提下,使風險達到最小。風險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具體又可分為決策失誤風險、市場風險、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等。風險會使單位偏離其經營目標,運用恰當的會計控制可減低或消除這些風險。再次,效益控制。效益控制的目標是以最小的資金占用和耗費,最優的資金投入組合,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編制預算等事前控制和跟蹤預算執行、進行費用指標分解、采用限額開支和責任會計等事中控制。生成適合管理和控制要求的內部效益控制報告,對影響單位效益的主要因素著重進行分析、研究。
六、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內部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
建立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明確各個工作崗位的職責范圍,切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要求、工作有檢查。
(二)建立會計電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1、明確規定上機操作人員對會計軟件的操作工作內容和權限,對操作密碼要嚴格管理,由會計主管人員定期更換密碼,杜絕未經會計主管人員授權操作會計軟件。
2、操作人員離開機房前,應執行相應命令退出會計軟件。
3、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由會計主管人員保存必要的上機操作記錄,記錄操作人、操作時間、操作內容、故障情況等。
(三)建立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管理制度
1、保證機房設備安全和計算機正常運行是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前提條件,要經常對有關設備進行保養,保持機房和設備的整潔,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2、確保會計數據和會計軟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對數據和軟件的非法修改和刪除,對磁性介質存放的數據要保存雙備份。
3、健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出現故障時進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證會計數據的完整性。
4、健全必要的防治計算機病毒的措施。
(四)建立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制度
1、電算化會計檔案,包括存儲在計算機硬盤中的會計數據以其他磁性介質或光盤存儲的會計數據和計算機打印出來的書面等形式的會計數據,會計數據是指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數據。
2、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是重要的會計基礎工作,要嚴格按照財政部有關規定的要求對會計檔案進行管理,由會計主管人員負責。
3、對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塵工作,重要會計檔案應準備雙份,存放在兩個不同的地點。
4、采用磁性介質保存會計檔案,要定期進行檢查,定期進行復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質損壞,而使會計檔案丟失。
參考文獻:
1、鄭德武.關于擬上市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08(5).
2、王治安,向顯湖.試論我國的會計改革目標[J].四川會計,1997(12).
3、趙雪媛,曹鋼.對內部控制與企業管理關系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