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構成成本,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是企業根據自身核算需要人為劃分的歸集資源的單位。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中心的,費用的分配應著眼于費用發生的原因,把費用的分配與導致這些費用產生的原因聯系起來,按照費用發生的原因分配,這就是所說的“成本動因”。
資源依據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中去,作業依據作業動因分配到成本對象中,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共同構成了成本動因。
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作業成本法旨在彌補傳統成本會計的缺陷,努力提供及時、準確、相關的成本信息,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可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促使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作業成本的實施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設定作業成本法實施的目標、范圍,組成實施小組
(2)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收集相關信息
(3)建立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4)選擇/開發作業成本實施工具系統
(5)作業成本運行
(6)分析解釋作業成本運行結果
作業成本法出現伊始,主要是解決間接費用分配不合理的問題,而施工企業的間接費用核算一般是不存在分配的問題,因為當我們在使用輔助核算時,每筆費用在發生時就直接計入了它所應該歸屬的項目之中。另外施工企業,不需要計算單個產品成本,產品只有一個,就是所實施的項目,如果包含幾個或者多個單個的建筑物和施工主體,那么他們也是相對獨立的,成本在初始分配環節,能夠比較容易的區分。比如,一個項目部承接了某高速公路的1標段工程,該標段工程包括一段路基施工、兩座橋梁、三個隧道、4個涵洞,合同是單價合同,就是說路基和橋梁等分體工程的都有明確的單價和工程量。這種情況下,項目部的會計核算會要求對路基、橋梁、隧道、涵洞進行分項目的輔助核算,這時會計核算變得較為復雜,間接費用的分配似乎也出現了問題,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施工企業項目上所發生的不能直接計入施工成本的費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員的工資、辦公費、差旅費、折舊費、租賃費、咨詢費、水電費,這些費用之中大部分費用可以根據那個人員去具體辦的什么事情劃分歸屬,不能準確區分的歸屬的費用比例較低,而這些費用與該項目的合同額相比往往是1:10萬甚至1:100萬和工業企業的特征明顯不同。
施工企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它所生產的產品不是能夠用于出售的商品,而是特定的建筑物,如房屋、公路、橋梁等。同時施工企業具有合同工期長、施工范圍廣、地點不固定、受天氣等自然條件限制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施工企業的會計核算也有著自身的特征。
一、 會計核算體系采取分級核算、全集次匯總的會計核算辦法。
大中型施工企業,核算單位通常是集團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項目部幾個級次,會計機構也按照這樣的級次進行設置,實行財務系統的垂直領導和管理,財務報表信息系統采用全級次匯總的方式進行合并匯總。成本費用管理實行目標控制、分級歸口管理原則,各單位及所屬單位、項目部按照本單位管理體制,建立分層分級成本費用管理體系,實行成本費用目標管理。這樣的管理體制,即實現了前沿的成本控制,又實現了財務信息的及時匯總掌控。
二、 核算對象是單個施工工程主體。
施工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較為單一的,有的時候一個施工合同可能包括多個施工主體或者一個大的施工合同包含了一個項目群,這時可以采用輔助核算的方式,將獨立的工程主體作為分項目核算的一個對象。
三、 收入、成本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建造合同》執行。
建造合同準則頒布以前,施工企業往往是按照結算單來確認收入,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因為合同中對結算的規定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按月結算、有的是工程竣工后一次性結算、有的是按照形象進度結算,這導致了收入的確認時點不固定,常常出現在施工的頭兩年一直虧損,竣工后卻突然出現很大盈利的局面,這既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也不利于施工生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2006年12月財政部頒布了建造合同和準則,科學合理的規范了施工企業的收入成本確認問題。
四、 工程價款的結算。
施工企業的工程價款結算一般是按照工程的進度定期進行報驗,經過監理和業主的簽字后予以撥付。
施工企業的項目核算,是企業整體核算體系的末級單位,但卻是成本控制的最前沿,引進先進的會計核算和管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如前面所說,雖然采用分項目核算的辦法能夠基本區分出分體工程的成本,但是這樣的核算體系,也僅僅是簡單的記錄了成本的發生情況,要想把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對比,使其變成有用的信息,并在下一步的施工過程中進行的成本控制過程中發揮作用,是做不到的。
作業成本法應用的核心是依據不同的核算對象建立有針對性的成本核算模型,如果把施工企業的每一個獨立的分體工程作為核算對象,那么不難看出我們目前采用的的核算只能說是一個簡單的流水賬,不能算作模型,目前國際上較大的企業所采用的財務核算軟件SAP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立體的大型成本核算模型,簡單舉例,某公司的一個業務人員支付了一筆裝卸費用,他在自己所屬的部門電腦上輸入了這一信息,此時財務部門的電腦系統內變自動把這一事項的成本記錄在案了,這符合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而如果沒有這一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持,財務部門要等到該業務員拿到報銷發票時才能夠入賬計入成本,這同時也不符合會計核算的及時性原則,當然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主要涉及到了我們的財務核算信息化進程的問題和進一步的開發成本實施工具系統的問題,回到建立成本核算模型上來,我們來看,仍然以前面所舉的高速公路施工為例,針對橋梁施工這一分體工程,如果建立一個立體的成本核算模型,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間接費的關聯因素掛鉤,結合它們的“成本動因”會發現它們的必然聯系和間接關聯因素,這便可以發現當期成本和下期成本間由于那些因素的變化帶動了成本的變化,為進一步的控制成本提供必要的基礎和依據。
作業成本法用用的手段是“細化”,這里的細化范圍較廣,前面所所說的建立成本核算模型,其實同樣是細化問題的一方面,具體講,針對橋梁施工建立的成本核算模型可以針對橋梁施工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按樁基施工、細梁、主梁分為幾個小的核算模型,而成本構成因素只有進一步分解才能夠將其聯系起來,應為表面看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只有果進一步分解,才能發現,簡單舉例,樁基施工時,需要大量的混凝土進行澆筑,此時是建立一個大型拌和站還是建立多個小型拌和站,投入多少人力和機械設備能夠滿足施工的要求同時又達到成本的最低化,只有建立了立體的成本核算模型,對每期同樣的作業進行實時對比分析才能夠得出結論。
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已經得到理論和實踐應用證實的一種先進的會計核算方法,目前不僅僅是解決最初的制造費用非配問題,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廣泛應用時體現其根本價值的地方。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目前作業成本法在施工企業中并未得到廣泛的應用。除了,管理者的重視和支持程度、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進程、及實施工具的開發技術手段的限制;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怎樣先進的技術的應用,首先考慮的是它的應用成本。雖然在施工企業實施應用作業成本法存在諸多困難和限制,但是它所代表的先進管理理念是可以借鑒的,它所包含的某些方面的技術處理手段仍然可以在施工企業的成本核算過程中得到應用,相信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作業成本法是可以在施工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