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羅云]
自由現金流量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由西方學者提出,它在成熟資本市場上公司價值評估業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自由現金流量除了是公司價值評估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外,其在衡量公司經營業績及投資價值上的表現更是優于凈利潤、市盈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等指標。本文從自由現金流量的涵義及其現實意義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這一概念。
一、自由現金流量的涵義
公司作為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其設立的資本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股權投資者(股東)對企業的投入,即權益資本;另一部分是來自債權人的債務資本。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雖然來源有別,但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公司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在扣除對庫存、廠房設備等資產所需的投入及繳納稅金后,其余額應屬于股東和債權人,應提供給公司資本的所有供應者。這部分剩余現金流量就是自由現金流量。應該看到的是,盡管利息費用從收入中扣除,但它仍屬于債權人的自由現金流量,在計算股權自由現金流量時要扣除利息費用,而在計算公司自由現金流量時則不能扣除。即: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自由現金流量也可經對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資本支出調整而得出,這可從現金流量表的編制上找原因。編制現金流量表時,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的列報方法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所謂直接法是指,通過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的主要類別來反映來自企業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所謂間接法是指,以本期凈收益為起算點,調整不涉及現金的收入、費用、非常項目收支以及應收應付等項目的增減變動,據此計算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采用間接法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時,需要調整的項目有四大類:①實際沒有支付現金的費用,如折舊及攤銷;②實際沒有收到現金的收益;③不屬于經營活動的損益,如處置地產、廠房設備的損益等;④經營性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其中,②和④均反映在營運資本的增減變動上。具體項目調整如下: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收益+折舊及攤銷-非常項目引起的收入(減:損失)+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額+遞延所得稅-經營性資產的增加+經營性負債的減少=持續經營活動凈收益+遞延款項-[非常項目導致的收入(減:損失)-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額]×所得稅稅率+折舊、攤銷及減值準備-營運資本增加=稅后凈營業利潤+[利息收入-利息支出+股利收入+非常項目導致的收入(減:損失)-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額]×所得稅稅率+折舊、攤銷及減值準備-營運資本增加。故: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利息收入-利息費用+股利收入+非常項目導致的收入(減:損失)-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額]×所得稅稅率。
因此,自由現金流量可以近似地認為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資本支出之差。同時也應該看到,自由現金流量是企業通過持續經營活動創造出來的財富。通過向股東增發新股、向銀行等債權人發新債所獲得的資金是不屬于自由現金流量的。只有正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才能增加自由現金流量的數值。同樣,向股東派發股利或采取股票回購以及償還債務本金利息也是不直接影響自由現金流量數值變化的,而只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自由現金流量的使用情況。類似地,諸如固定資產變賣處置等其他非經營性項目所引起的現金流量的增減也是不在自由現金流量的計算范圍之列的。
從資金來源等于資金使用上看,有: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攤銷及減值準備+通過舉債方式收到的凈現金+通過發行股票方式收到的凈現金+非營業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支付的股息+支付的利息費用+資本支出+營業資本增加+超常持有的現金或有價證券的增加。則有: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折舊、攤銷及減值準備)-(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支付的股息+支付的利息費用+持有的現金或有價證券的增加-通過舉債方式收到的凈現金-通過發行股票方式收到的凈現金-非營業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二、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實意義
自由現金流量的提出是為了克服會計利潤的不足。首先,針對企業可利用增加投資收益等非營業活動操縱會計利潤的缺陷,自由現金流量認為,只有在其持續的、主要的或核心的業務中產生的營業利潤才是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而所有因非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非經常性收益(利得)是不計入自由現金流量的。其次,會計利潤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確定的,而自由現金流量是根據收付實現制確定的。正因為在會計上不以款項是否收付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利潤才會有較大的操縱空間。而自由現金流量是以是否收到或支付現金為依據,對它來說大部分粉飾利潤的手法不起作用。再者,自由現金流量還考慮到了企業存貨增減變動的影響,而這并沒有反映在會計利潤的計量上。最后,關于股權資本成本的問題,自由現金流量顯然是考慮到了的。因為自由現金流量指的就是在不影響公司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分配給股東和債權人的最大現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