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底,我國和美國達成了加入WTO的雙邊協定,此一過程不僅引起廣泛的關注,也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加入WTO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根據貿易服務(GATS)的有關協定,我國將開放其資本市場,包括保險、金融和股票等行業。毫無疑問,國外資金和專業人員進入我國資本市場會對涉及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也有人認為,我國進入WTO會對會計國際化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回顧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可以發現,早在加入世貿提上中央政府議事日程之前,我國已將會計改革定位于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因此筆者認為,加入世貿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是有限的,真正推動這一趨勢的是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資本市場的重建。
一、國有企業改革和資本市場市建
1978年以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只有國營企業的存在。國家供應所有企業的資金和管理企業的營運,利潤歸國家所有,國家亦承擔損失。因此會計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企業在執行國家經濟計劃時資源運用的情形。此時,我國采用前蘇聯的資金導向會計,這種會計因應資金配給和資金上繳的企業運作基礎,有著詳盡、嚴格和統一的報表格式和會計處理方法,基本上是一種簿記體系。
自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了長達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而改革的關鍵是如何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在改革之初,政府通過下放管理權限給企業管理人員和建立獎勵機制,希望把國有企業轉變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但是,會計準則和實務上幾乎沒有相應的改變。企業仍然采用老一套的資金導向會計,便企業的利潤和虧損都難以體現。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大量外資涌入我國。到1984年底,外商在我國投資已達3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靈活的經營,先進的管理和充足的資金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外資,財政部于1985年3月頒布了《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適用于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這是我國第一次參照國際會計慣例制定的一套會計制度,與國有企業會計制度相比,在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上作出了根本的變革。
為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我國自80年代中試行股份制,國有企業為實現公司化向雇員和其他國有企業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這些股票再上市交易。1990年和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使股票的發行和交易正規化。此后,股份制企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我國企業通過發行A股、B股和H股在國內和國外市場募集資金。很明顯,舊的會計體制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因為舊體制主要為國家計劃經濟提供會計信息,這樣的信息很難服務于新興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的債權人。
90年代,財政部開始著手建立新的會計框架以服務投資者。1992年5月財政部與國家體改委聯合頒布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適用于股份制企業,著眼于推進公司化進程,這是我國第一部適用于國內企業而又借鑒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制度。1992年11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標志了我國會計國際化框架的建立;是我國會計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企業會計準則》適用于所有在我國成立和經營的企業,不分資本來源和經營行業。《準則》采用西方的處理方法和報表。至此,我國會計全面走向與西方會計協調。但是,與西方會計準則不同的是,《準則》仍然要求以歷史成本記帳,并需在附注中披露利潤分配方案。
《企業會計準則》只包括一般性原則,具體會計準則需依照準則的指引制定。在新準則下缺乏具體準則會便會計人員無所適從,因此財政部于1992年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制定了13個行業會計制度,在西方會計的框架下對有關行業的會計制度作出了嚴格和統一的規定。13個行業會計制度只是一個過渡,不久它們將會被制定中的30個具體準則取代。
二、新會計體系及其未來的發展
財政部早在1993年已啟動完善會計體系的三年計劃。隨后幾年中,已發布40多個具體會計準則草案征求各方意見,并于1997年以后陸續頒布正式條文。至2000年3月,已頒布關聯方關系及交易披露,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債務重組,建造合同,投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非貨幣性交易等具體會計準則。
在新體制下,公司經理可以自主地選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例如《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和殘值的計算須符合政府的有關規定,壞帳準備不得高于國家規定的比例,而在新準則下,企業經理可自行選擇。另外,新準則要求存貨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記帳,長、短期投資按市價法披露,這些規定使我國會計制度更接近國際會計準則。
但是,我國會計準則仍然與國際會計準則有一定的差別。根據我國會計準則,固定資產仍必須按歷史成本法記帳,而在國際會計準則下,固定資產可以按歷史成本法或重置成本法記帳。我國會計準則要求開辦費分期攤銷,而國際會計準則要求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我國會計準則中也缺少收入確認和長期合同記帳的有關原則,今后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將會對以上方面作出指引。
綜上所述,我國會計體制的發展,其有計劃地系統地向會計國際化推進的每一步均與同時期特有的經濟現象相關聯。當企業改制產生了以投資者和債權人為導向的信息披露需求時,我國很自然地引人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我國會計改革的參照,并且將這一改革定位于國際化。
該目標的確定早于加人世貿之前已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加入世貿可能會加快這一進程,但其影響不會像有些行業人士估計的那樣強。
三、加入世貿的影響
筆者并無意否認加入世貿對我國的積極影響。相反地,我們也認識到由于有關法制的不健全和缺乏審計獨立性,有些公司的財務報告不能反映其真實經營狀況,從而危害投資者的利益。根據世貿的有關協議,開放我國資本市場將把我國推人一個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一個公司想要在此環境中生存發展,必須向投資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從這一點上看,加入世貿將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新的金融服務協議允許會計公司和會計人員跨境執業,擁有良好的管理機制和國際聲譽的跨國會計公司進人我國市場將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會計執業水平和專業操守,從而改善我國的審計獨立性。而且這些公司的專業人員熟悉國際會計準則,他們的專業水平將會對我國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毫不懷疑,加入世貿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尤其在促進市場有效性和審計獨立性上更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從會計改革的角度來說,其影響是有限的。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一直是根據中國經濟、法律、稅務、銀行及企業等改革的發展而確定的,是否加入世貿將不會對這一進程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