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充斥著社會的每個角落。會計信息的披露更是牽涉到投資人、債權人、政府以及與企業有方方面面利害關系的集團或個人。他們都需要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依據這些信息進行投資、信貸和監管等決策。所以會計的首要目標就是要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他們總是希望獲得全面、準確、及時的會計信息,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在會計信息披露時,出于自身的利益和這樣那樣的目的,它們可能會有時少披露、不披露,甚至虛假披露企業的某些會計信息。這就引起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間的對抗與沖突,從而產生了博弈。

  一、會計信息披露不實的動因

  1.企業出于籌資的目的。如果企業財務狀況不佳,又想籌集到一定的資金,無論是負債籌資,還是股權籌資中的發行上市、配股、增發新股,都可能受到這樣或那樣的限制。這樣,企業為了達到籌資的目的,可能會包裝自己的財務報告,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
  2.企業出于偷稅漏稅的目的。我國雖有稅收法規和相應的條例政策,但監管不力,懲罰不嚴。這樣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存在僥幸心理,提供虛假的納稅申報,隱瞞其收入和利潤。這種情況多存在于“三資”企業、私營企業。
  3.企業為了美化公司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企業經營者更愿意多披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隱瞞對其不利的信息。上市公司為上市及上市后股價不劇烈波動,好向股東交待而調低或調高利潤。
  4.上市公司有時為了配合莊家的炒作,在不同的時段,披露有利于莊家操縱股份的利好或利淡消息。
  5.一些會計信息的披露,出于披露成本、商業機密的考慮,企業可能不愿披露。
  上述五項是從企業本身找原因。而它們之所以敢那樣做、愿意那樣做,更為關鍵的原因是我們的會計準則、制度、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單位外部監督不力。既然有機可乘,上市公司就會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披露一些不實的會計信息。

  二、投資人和上市公司博弈模型分析

  投資人在把資金投入某個企業之前,總是盡可能搜集各種與之有關的會計信息,并辯別真偽,計算自己的期望收益和可能承擔的風險,然后進行投資與否的決策。下面以具體實例說明投資人如何判斷、計算自己的期望收益,并以此與企業進行博弈。
  某投資者擁有40000元資金,決定全部購買X公司每股市價為10元的股票。這樣,他的收益將取決于X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我們定義:狀態1:高盈利能力
  狀態2:低盈利能力
  總盈利=期末市價-購入價(假定中間沒有進行股利分配,沒有交易費用)
  當X公司處于狀態1時,下一期間股票將上升到每股12元;當處于狀態2時,股票將下跌至每股9元,那么,總盈利如下:
  狀態1:12元×4000股-10元×4000股=8000元
  狀態2:9元×4000股-10元×4000股=-4000元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狀態(事件)的概率。若以X公司過去的財務報告為基礎,或以現行市價為依據分析得出先驗概率,則狀態1的概率P(H))為0.30,狀態2的概率P(L)為0.70。但歷史資料僅能代表過去,在一個較為有效的市場中,甚至需要獲取一些額外信息(包括內幕消息),來確定公司未來業績的利好或利淡,并通過條件概率重新修正計算后驗概率。(見表一)并借以計算收益率的期望值。以下假定當期財務報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
  表一 條件概率信息(報告真實)當期財務報告信息
    高(H)      P(GN|H)=0.8      P(BN|H)=0.2
狀態
    低(L)       P(GN|L)=0.1      P(BN|L)=0.9
  
  也就是說,基于對報告分析的廣泛經驗,投資人認為,假如X公司確實處于高盈利能力的話,那么有80%的可能性當期財務報告顯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顯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中第二行。應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得后驗概率。
      P(H) P(GN|H)
P(H|GN)=────────────=0.71
        P(GH)
      P(L) P(GN|L)
P(L|GN)=────────────=0.23        P(GN)

知道收益和狀態的概率后,不難計算該投資方案的期望收益率:
  表二 期望收益率的計算
      總收益    收益率    概率    期望收益率
狀態1    8000     0.2     0.77     0.154
狀態2    -4000     -0.1     0.23     -0.023
                         0.131=13.1%
  
  如果公司財務報告不真實,有被扭曲的信息,則表中條件概率信息將變為表三:
  表三 條件概率信息(報告不真實)當期財務報告信息
    高(H)  P(GN|H)=0.2           P(BN|H)=0.8
狀態
    低(L)  P(GN|L)=0.9           P(BN|L)=0.1
  
  這時P(H|GN)=0.09,P(L|GN)=0.91
  在表三的情況下投資人的期望收益率為-7.3%(計算過程略)
  通過上述投資人支付(期望收益率)的計算,和企業自身效用的考慮,可列出如下博弈矩陣:
  表四 投資人和企業的博弈矩陣
             真實(B[,1])        虛假(B[,2])
    購入
投  (A[,1])      13.1%,7          -7.3%,8
資  不購入
人  (A[,2])       0,3             0,4
  
  表中各組數據代表投資人和企業不同戰略組合的支付向量。之所以出現不論投資人購入或不購入企業X的股票,企業提供虛假信息得到的支付均大于企業提供真實信息得到的支付,就在于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會計信息披露不實所帶來的好處。
  博弈分析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所有參與人都是理性的,在能選擇的情況下,總是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A[,1]B[,1](13.1%,7)不是納什均衡。如果投資人選擇購入,則企業將選擇提供虛假信息,因為這時它將得到更大的支付8。同理A[,1]B[,2](-7.3%,8),A[,2]B[,1],(0,3)不是納什均衡。這里惟一的納什均衡是A[,2]B[,2](0,4),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不買,企業選擇提供虛假信息策略,所得支付為4,大于真實披露情況下的支付3;同時,當企業提供虛假信息時,投資者會作出不買的決策,所得支付0大于選擇購買所得支付-7.3%。故該博弈的納什均衡點為A[,2]B[,2](0,4)。納什均衡是一種僵局。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參與人都沒有改變行動的積極性。但顯然這種均衡不是帕累托(Pareto)最優,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不愿投資,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被隱瞞起來,導致財務欺詐盛行,整個經濟萎縮。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改進博弈矩陣。假定企業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被發現,且被嚴重處罰,在表四中不論投資人購買或不購買,B[,2]的行動支付均減少4個單位,這時表四變為表五:
  表五 改進后的博弈矩陣
            真實(B[,1])         虛假(B[,2])
投   購入
資  (A[,1])     13.1%,7             -7.3%,4
人  不購入
   (A[,2])      0,3              0,0
  
  表面上看企業選擇策略B[,2]的支付均減少4個單位,決策論告訴我們,這樣的改變不會使企業受益。但在博弈論里,如果這個支矩陣的改變為投資人所知,企業的效用就會增加,因為此時投資人知道B[,1]是企業的占優戰略,投資人將選擇A[,1](購入)而不是A[,2]。新的納什均衡A[,1]B(13.1%,7)將會出現,投資人得到13.1%的支付,企業得到7個單位的支付,優于舊的納什均衡。博弈的結果是企業愿意公開真實信息,投資人愿意投資,社會總效用達到帕累托(Pareto)最優。


  三、上市公司和監管部門博弈模型分析

  在第二部分提到,假定上市公司選擇披露虛假會計信息被發現,且被嚴重處罰,可使納什均衡點向社會總效用帕累托(Pareto)最優的納什均衡靠近。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首先是證券監管部門是否有精力對全部上市公司的會計報告進行查證;其次是即使查證,也并不能保證查證完全成功,即有些上市公司的虛假會計信息隱蔽性強,以現有技術手段,可能會出現漏網之魚;再次是查證成功后,對其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公司懲罰程度如何,如果處罰小于它披露虛假信息的收益,也不能對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這一現象進行很好的治理;最后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效果還要看監管部門的收益和成本,只有監管部門有了監管的積極性(收益)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較少的監管成本),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才能奏效。凡此種種表明上市公司和政府監管部門在博弈中不斷優化自己的行動策略。
  以下模型中參與人有二,一個是證券市場的監督和管理機關,在我國是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簡稱“證監會”;二是上市公司。假設證監會有兩種行動可以選擇:即檢查或不檢查;上市公司選擇披露虛假會計信息或真實會計信息。另假定本模型每個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行動選擇都有準確的了解,即參與人的信息是完美的。
  證監會
           檢查P[,c]       不檢查(1-P[,c])
        證實違規 未證實違規   無結果 舉報查證違規
披露虛假    E+I+F-C   -C       0     E+F
信息P[,F]    -F-S    G+E      G+E    -F-S
披露真實     -C     -C       0      0
信息(1-P[,F])   0     0       0      0
  
  E—上市公司通過虛假信息披露所獲得的額外貨幣收入。
  G—上市公司通過虛假信息披露所獲得非貨幣性收入(如優惠政策,廣告效應)。
  S—上市公司受到貨幣處罰后所受的其他無形損失。
  F—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處以的罰款。
  I—證監會查實成功所獲得的獎勵和社會收益。
  C—證監會檢查成本。
  P[,C]—證監會進行檢查(Check)的概念,因而不進行檢查的概率為1-P[,C]。
  P[,F]—上市公司披露虛假(False)信息的概率,因而披露真實信息的概率為1-P[,F]。
  P[,S]—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查證成功(Success)的概率,因而檢查不成功的概率為1-P[,S]。
  P[,D]—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不檢查,但收到舉報的概率,因而不檢查,也沒收到舉報的概率為1-P[,D]。
  (一)給定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的概率P[,F]的情況下,證監會進行檢查和不進行檢查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π[,1]=[(I+E+F-C)P[,S]+(-C)(1-P[,S])]·P[,F]+[-C·P[,S]-C(1-P[,S])]·(1-P[,F])
π[,1]=O·P[,F](1-P[,D])+(E+F)P[,F]P[,D]+O
  當證監會進行檢查和不斷檢查的期望收益無差異時,就可得到納什均衡時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的最優概率。
                      C
令π[,1]=π[,2],得P[*,F]=─────────────────
               IP[,S]+(E+F)(P[,S]-P[,D])
  
  (二)給定證監會進行檢查的概率P[,c]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和披露真實信息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π[,3]=[(-F-S)P[,S]+(G+E)(1-P[,S])]P[,c]+[(CC[,1]+E)(1-P[,D])+(-F-S)P[,D](1-P[,C])
π[,4]=0
當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和披露真實信息期望收益無差異時,就可得到納什均衡情況下,證監會進行檢查的最優概率。
令π[,3]=π[,4]
          G+E        P[,D]
得:P[*,C]=────────────+───────
     [F+S+G+E](P[,S]-P[,D])  P[,D]-P[,S]

  
  故我們所建立的上市公司和證監會博弈模型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為
            C
[P[*,C]=─────────────────

IP[,S]+(E+F)(P[,S]-P[,D])'
         G+E        P[,D]
P[*,C]=────────────+───────]
    [F+S+G+E](P[,S]-P[,D])  P[,D]-P[,S]
  
  (三)模型解的經濟意義和政策含義
  1.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概率的指導意義。模型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解表示上市公司將以最優的概率PF,選擇披露虛假會計信息并獲得相應的期望收益,如果上市公司選擇以概率P[,F]>P[*,F]進行虛假會計信息披露,那么證監會的最優選擇就是檢查,反之就不進行檢查。如果上市公司以概率P[,F]>P[*,F]進行虛假信息披露,那么證監會的最優選擇就是隨機地進行檢查或不檢查。
  模型的納什均衡解中,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最優概率P[,F],取決于C、I、E、F、P[,S]、P[,D],其中,披露虛假信息所獲額外貨幣性收入E和舉報的概率P[,D]是獨立于我們的模型之外的,分析時可以將它們視為不受人為控制的常數,我們所能采取措施改變的是C、I、F、P[,S]這四個變量。由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概率同監管成本C成正比,同變量I,F,PS成反比。因此為了降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概率,應設法降低稽查成本C(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提高證監會查實成功所獲得的獎勵和社會收益I(通過政策導向和社會輿論來解決),加大對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懲罰F,以及改進稽查質量,提高查證效率。
  2.證監會進行檢查均衡概率的指導意義。如果證監會選擇以P[,C]>P[,C]的概率進行檢查,那么上市公司的最優選擇是披露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證監會選擇以P[,C]<P[,C]的概率進行檢查,那么上市公司的最優選擇是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以獲取額外收益;如果證監會選擇以P[,C]=pc的概率進行檢查,那么上市公司將隨機地披露虛假信息或真實信息。在G,E,PD既定的情況下,證監會的最優稽查概率P[,C]取決于F、S、P[,S],且同于F,S,P[,S]成反比。因此,提高對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的信息的罰金F,通過輿論導向加大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無形損失,提高稽查質量均可有效降低證監會的最優稽查概率,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君.會計信息失真為什么會愈演愈烈[J].稅務與經濟,2000,(3).
  [2] 王則柯.拓樸學方法和經濟學應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3] 趙娜.淺談博弈論在會計研究中的應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5,(5).
  [4] 王性玉.反腐養廉博弈模型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2001,(4).
  [5] 朱冬琴.構筑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基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0,(3).
  [6]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馮洪全.試論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中的價值[J].會計研究,1999,(3).
  [8] 趙潔川,陳曉燕.社會參與會計監督的原因與途徑[J].經濟經緯,2000,(6).

本文轉載自《經濟經緯》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