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12
上市公司13種造假術
李先秋
一、銷售造假術
造假術之一:利用控股股東和非控股子公司虛增銷售
上市公司將產品銷售給控股股東和非控股子公司,因無須合并報表,所以不必以對外的銷售作為最終的銷售實現。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銷售收入會因此增加,同時應收賬款和利潤亦增加;而對于控股股東和非控股子公司來說,則是應付賬款和存貨的增加。總體而言,并未對外實現銷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已“合法地”實現了銷售。這種制造利潤的手段很難持續,而且應收賬款的潛在壞賬損失風險較大。
造假術之二:利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調節銷售
在同時擁有幾家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且均經營同一業務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可在這些子公司之間分配訂單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潤,可將訂單全部或大部分交由本部工廠或控股程度高的子公司生產,降低少數股東損益;反之,則是將訂單交由控股程度低的子公司生產,提高少數股東收益,如少數股東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則控股股東所獲收益因此增加。該手段也常被上市公司用來規避稅收。
造假術之三:溢價采購控股子公司的產品及勞務形成固定資產
上市公司如采購控股子公司的產品用于再銷售,則其溢價需合并抵消,因而對合并報表的盈利無貢獻。但如果上市公司溢價采購控股子公司產品及勞務形成固定資產,則子公司的銷售可確認實現。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確認為當期合并報表利潤,而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雖定價過高,但因其折舊分多年提取,因而當期利潤增加因素遠高于因折舊增加而導致的利潤減少因素。
造假術之四:利用變更銷售收入確認方式實現銷售
有些上市公司并非銷售單一產品,而是銷售整個系統,需要實施、安裝與服務,銷售過程持續時間長,因而收入并非一次實現。特別是對于跨年度實現的銷售,需要在年度間分配利潤。一般企業根據銷售的不同階段劃分收入實現比率,而該類比率的變化,無凝會影響到當期盈利。如果當年訂單很多,而公司提高開始階段的收入實現比率,則當期利潤增加。
二、成本造假術
造假術之五:利用變通廣告費用與商標使用費變動成本
對于擁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廣告費用的政策變化主要是:將廣告費用視為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銷售費用或是將廣告費用支出視為資本性支出分期攤銷。該類政策的變化對廣告費用支出較大的消費品類公司影響很大。對于使用控股股東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種情況是控股股東支付當期廣告費用,而上市公司按該品牌產品的銷售額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給控股股東作為商標使用費;另一種情況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標使用費外,還支付當期廣告費用。前一種情況會高估當期利潤,后一種情況則會低估當期利潤。
造假術之六:利用利息費用資本化降低成本
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以及非控股子公司之間存在大量的資金往來,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可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資金較為充裕,因此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較為普遍。對于占用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不收取資金占用費;而收取資金占用費的,其收取的費用比率又有區別。如果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之間資金占用費用巨大,則收取的利息費用對當期利潤影響巨大。此外,利息費用的資本化也常被用來作為降低費用和提高利潤的手段。
三、稅收造假術
造假術之七:利用所得稅返還款的確認期間作弊
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執行地方財政返還 18%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于返還的所得稅款,上市公司有的采用權責發生制來確認,有的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如確認政策有變動,或是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則不同期間的所得稅返還款確認金額存在較大彈性。
造假術之八:通過內部轉移價格逃避增值稅
對于實行垂直一體化的上市公司,其上游環節免交的增值稅額仍可作為下游環節的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則上市公司可通過提高上游環節的內部轉移價格,提高進項稅額,從而達到規避增值稅的目的,對于免交增值稅的企業,其被抵扣的進項稅額將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四、資產造假術
造假術之九:利用資產溢價轉讓提高當期收益
資產轉讓是上市公司提高當期收益最便捷的手段,特別是對于控股股東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對其支持的主要手段便是溢價收購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存貨、投資以及固定資產等不良資產,這通常是資產重組的第一步。
造假術之十:利用不良實物資產對外投資提高當期收益
上市公司以不良實物資產與控股股東合資成立公司,由此來降低該不良資產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損失。
造假術之十一:利用股權投資比率調節當期收益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上市公司對于持有股權比率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對于持有股權比率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權益法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在分紅時才能體現為母公司的收益,而同樣其虧損也不會反映在當期母公司的報表中。而采用收益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一般在當期按母公司持有的股權比率確認。因此對于連年虧損的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將其股權減持至 19%,以暫時隱藏該項虧損;而對于盈利狀況較好的子公司,如股權比率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會將其股權比率提高至20%以上。
造假術之十二:利用折舊和攤銷年限調節當期收益
對于某些上市公司而言,固定資產折舊金額的變化對最終利潤的影響較大。上市公司一般通過將折舊比率確定為一個區間,從而在每年折舊金額確定上擁有較大彈性。上市公司在收購股權過程中會形成股權投資差額的借方余額或貸方余額,對于借方余額,一般是溢價收購所形成,會計準則要求在10年內攤銷完;對于貸方余額,一般是折價收購所形成,要求在10年以上期間內攤銷完。由此在確定攤銷年限方面,上市公司擁有一定的調節余地。此外,溢價收購的資產可產生回報的時間可能僅在五年以內或是更短,而溢價的成本攤銷則可長達10年,因而該項投資短期收益被人為提高,而長期收益會大幅下降,甚至虧損。
造假術之十三: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金的提取和沖回控制當期收益
目前要求提取減值準備金的資產有應收款項(壞賬準備)、存貨(存貨跌價損失準備)、長短期投資(長短期投資減值準備)等。以上各項準備金的提取在實施當年因允許追溯調整,從而給上市公司機會將各類損失在以前各年度體現,因而只影響到當期股東權益的年初未分配利潤,而對當期利潤沒有太大影響。此外,在準備金提取和沖回方面,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自我調節余地。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