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允價值的基本理論問題
1.公允價值的定義。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另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與IASB基本一致, 這也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公允價值概念的指導思想是要求真實和公允。公允價值最大的特點是來自公平交易的市場, 是參與市場交易理性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達成的共識, 這種達成共識后的市場交易價格就是公允價值。
2.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FASB在《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和計量》中也列舉了5種主要計量屬性: 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公允價值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計量屬性, 它涵蓋其他幾種計量屬性, 也就是, 公允價值可以是市價、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短期的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但公允價值不是其他幾種計量屬性的簡單綜合, 它與其他計量屬性有不同之處。
3.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
( 1)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公允價值能夠合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從而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經濟實質的公允價值, 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 從而更確切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 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以其高度的決策相關性受到投資者、債權人以及企業管理者的多方青睞。
( 2)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企業利潤計算是通過收入與相關成本、費用配比進行的, 收入按現行價格計量, 而成本、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因此收入和費用計量屬性不同造成的價差, 不利于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對收入和成本、費用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科學合理。
( 3)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符合配比原則。配比原則通常是指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進行配比, 如果采用歷史成本法, 收入按現行價格計量, 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 由于計量屬性存在的差異, 不符合會計信息配比原則的要求。為了使會計核算符合配比原則,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要求會計核算中推行公允價值計量, 更能體現會計的相關性、穩健性等原則的要求。
二、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的應用情況分析
新會計準則規定, 企業在進行非貨幣交易、債務重組、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都由原來的歷史成本計價改為了公允價值計價。在利潤表里還新增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 來計量由投資性房地產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收益或損失。在已發布的38項新企業會計準則中, 公允價值的全面引入, 更是被稱作“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公允價值被預言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在38項具體準則中, 直接涉及公允價值有21項, 占全部具體準則55% , 直接和間接涉及到公允價值達28項, 占全部具體準則74%, 見下表。可見, 公允價值計量是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的一個十分基礎與重大的問題。
但是,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適用條件是非常嚴格的, 某些情況下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確保可靠性才可以采用。比如對投資性房地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要求,“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 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 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 1.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 2.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 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作出合理的估計。”以目前公布的2007年有關報表來看, 只有極少數上市公司選擇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投資性房地產。
三、制約公允價值在上市公司運用的因素分析
1.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成本高。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動態計量屬性, 對全部資產和負債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就意味著每一個會計期間都要對全部資產和負債進行重新計量, 除了需要專門的評估計量人員從事確定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工作外, 還需會計人員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全面調整的賬務處理, 這就增加了資產評估成本和賬務管理成本。同時, 公允價值的運用對于大多數會計人員來說是陌生的, 比如房地產開發上市公司如果采用公允價值模式, 需要每年聘請獨立的評估師對其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評估, 并在年報中詳細披露房地產當期賬面價值的增減變動情況、公允價值的確認方法及其理由等,這些都會增加公允價值使用成本。
2.公允價值計量增加了經營業績的波動性。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資產、負債的變動將被計入凈資產或者凈損益, 這會導致企業的經營業績波動。以上市公司的股票為例, 假設A公司2007年1月以每股5.30元購入B公司100萬股股票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若2007年6月30日, A股票的價格漲至40元,則A公司當期確認3470萬元的收益; 若2007年12月31日, A股票的價格跌至31元, 則要確認900萬元的損失; 而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 在出售之前, 市價的波動不調整賬面價值, 也不計入當期損益, 除非期末市價低于成本。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 經濟環境和風險狀況的變化以及企業自身信用的變化, 都會引起企業財務報表的波動, 引起經營業績忽高忽低, 給投資者造成企業經營不穩定的現象, 甚至可能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 影響企業價值。
3.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不強。如果一項資產或負債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作為定價基礎, 那么就要依賴專業人士通過可靠的模型和基于現行市場的各項要素做出預測和判斷進行價格評估。在無可觀察的市場價格時, 現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估值技術比較難把握, 在估值技術應用范圍最廣的金融行業只有少數銀行有自己的定價模型。明確的情況是, 沒有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從事現值計量研究, 各種行業的相關統計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不足, 強大的信息網絡尚未建立, 估價技術的難題是上市公司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障礙之一。
4.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素質與公允價值要求不匹配。從企業管理層角度看, 公允價值的使用要求其補充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 結合企業和行業的特定環境確定相關的假設基礎、核算方法, 這對習慣歷史成本計量的管理層來說是一個挑戰。另一方面,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自身特征決定了需要會計人員更多職業判斷, 而目前我國高素質的會計人員特別缺乏, 這也是制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運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推廣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運用的對策研究
1.政府層面要積極推進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運用。新會計準則體系制定、修改了較多的會計準則, 實現了與國際報告準則體系的趨同, 體現了會計國際化的要求, 這對于提高我國財務信息透明度及可靠性、提升我國財務信息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新準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 無論是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 上市公司及其財會人員、注冊會計師等中介機構、還是相關監管機構以及報表使用人, 都需在有限時間內適應和理解新準則的規定, 并為會計準則的實施做好充分準備。新準則與稅收政策的銜接, 相關人員輔導培訓, 公允價值模型建立以及相關歷史數據、市場信息的搜集與整理, 改進現有財務信息系統等等, 作為準則制定方, 財政部應及早制定轉換計劃, 盡量減少準則的轉換成本, 要大力組織開展新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的培訓工作, 積極推進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運用。
2.引導會計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使用和解讀。從20世紀90年代起, 以FASB為代表的準則制定機構在收益確定上開始由“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根據這種新的會計理念, 會計重心在于資產和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居于從屬地位, 收益確定由“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 不僅使計量屬性由側重歷史成本轉向公允價值, 而且將進一步弱化凈利潤與現金流之間的關系。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 現金流量成為衡量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信息使用者應改變以往以市盈率解讀企業經營業績的思路, 從以凈利潤為導向的市盈率模型和以凈資產為導向的剩余收入模型逐漸向以現金流為導向的紅利折扣模型和現金流量模型過渡, 提高會計信息的解讀能力。
3.完善市場經濟建設, 提高估價技術水平。市場價格是最簡便的公允價值來源, 也是最為客觀、可靠的。只有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建設, 建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 才能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場數據支持。當前應該努力培育各級市場, 包括生產資料市場和二手交易市場, 逐步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全國市場價格信息數據網絡, 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公開化, 形成良好的市場價格體系。進而使公允價值的取得更為客觀、直接。對于沒有活躍交易市場的資產、負債信息, 要采用現值技術來計算出相應的公允價值。我國應在會計準則及有關法律規章上給予明確的有利于具體實務操作的規范要求, 如頒布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具體準則及使用指南, 指導如何采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 在指南中應可能詳盡地規定有關現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問題, 明確規定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折現率以及折現方法的選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