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會計2001.12
企業改制后如何開展內審工作
吳美春
企業改制后,由于管理模式不同,所占的股份比例不同,內部結構和經營管理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仍按以前的方法對所屬企業進行內部審計,已無法適應新的情況,現對改制后的企業如何開展內部審計工作談點個人體會。
一、掌握原則,依法審計內部審計工作
首先要通過跟蹤股份制企業的經濟運行,不斷擴大審計的范圍,增強審計的力度,既要適應股份制企業的特點,以促進股份制企業的經濟發展為目的,又要圍繞股份制企業的經濟發展中心任務去開展審計。其次,要不斷探討股份制企業的發展趨勢,修正審計工作思路和方案。再次,要遵守依法審計原則,這是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
二、圍繞股權,實施審計
(一)全資控投企業 主要指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如農資、特產棉花公司以及與農業有關的部門和單位。主要是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開展審計,及時掌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正常審計監督工作則由各企業監事會具體負責,但是,必須同時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全面監督與審計。
內審的主要范圍:一是對企業固定資產情況的審計,主要是掌握改制后企業原有的固定資產增減變化及保值增值情況,這項是審計的重點;二是應收款項收繳情況的審計,特別是改制前應收的款項及新增的應收款項是否及時收繳,有無該收的不收,該繳的不繳現象;三是對重大資金投入決策事項審計(如:工程建設、裝修、商品或物資采購等重大開支);四是股份制企業注冊資本審查;五是保護職工股東權益審查,主要是審查有無侵犯職工股東權益的問題等;六是企業盈利(虧損)核算的審計;七是股東分紅的審計,主要是稅后利潤是否按企業章程和有關規定提足法定公積金、公益金和優先彌補改制前虧損,企業法人和股東是否同股同利等;八是集體其它資產管理情況的審計,有無私自變賣或變相流失等。在審計股份制企業資產負債和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時,還要對企業的資產使用效益進行全面審計,分析企業各項資金的來源渠道、結構比例、資金運用及其結構,看企業的自有資金和借(貸)入資金的比例是否恰當,資本運營是否合理,各項資產的組合是否最佳,是否充分發揮了現有資金的效能并獲得最大效益,從而使集體資產在企業活動中得到保值并不斷增值。
(二)控股51%以上的企業 主要指進出口公司及有出口項目的企業等。對這些企業要監督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如有必要可以延伸審計或全面審計。正常的審計監督工作由各企業監事會進行并向上一級管理部門報告企業經濟活動情況,重大經費的投入與支出必須向上一級管理部門報批。按照股權的大小來確定審計的范圍和重點,按照明確的職責來開展各項正常業務工作。
(三)控股50%以下的企業 主要指再生、物資、土特產公司及基層供銷社等一些長期虧損的企業。對這些企業重點監督在重大問題上有無違規的現象。對控股較少的企業,具體經營活動的監督審計工作由企業監事會負責。上級占股份較少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以自審為主,如企業內部審計力量不足也可請上一級管理部門或社會審計機構協助審計,審計的具體情況向股份制企業本級負責,上級不干涉股份制企業的正常業務工作。
三、轉變傳統觀念,實施科學審計
股份制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要徹底轉變過去那種上級對企業發號施令,政企不分的現象。內部審計工作要以促進股份制企業經濟發展為研究課題,通過內審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給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審計隊伍的建設和審計人才的培養,使內部審計工作向正常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寧波市供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