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速度加快,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組和配置的程度不斷提高,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壓力和挑戰,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為現代企業企業制度的核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關系的探討也成為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公司治理;內部控制?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6-0044-01??
1 公司治理的文獻綜述?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文獻中的時間是八十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過“治理結構”(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這與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當接近。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發表的《公司治理-文獻回顧》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問題包括在高級管理階層、股東、董事會和公司其他相關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具體問題,構成公司治理問題的核心是:(1)誰從公司決策和高級管理層的行動中受益;(2)誰應該從公司決策和高級管理層的行動中受益。當在“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之間存在不一致時,一個公司的治理問題就產生了。哈特認為,在以下兩個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公司治理問題將產生。第一,組織成員之間存在著代理問題,或者說是利益沖突問題;第二,存在著交易成本,從而代理問題小能通過一個完全合同來解決。也就是說,存在代理問題和小完全合同的情況下,公司治理問題就將產生。公司治理可以當作是對初始合同中沒有特別規定的問題作決定的一種?機制。?
?
2 內部控制的文獻綜述?
2.1 國外文獻綜述?
內部控制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總體上說內部控制的發展基本上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四個階段。早期的內部控制是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和財務記錄的可能性,要求企業對交易實行授權與批準,對資產實行控制,對財務記錄的審核與經營保管職務分離。20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出現了大量的財務舞弊現象,一些大公司相繼出現經營失敗,這些現象引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空前關注。為了研究經營失敗及虛假財務報告產生的原因,“反對虛假財報告委員會” ( COSO)對則務舞弊事件進行了全而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大部分財務舞弊事件都是由內部失控造成的,Coso隨即開始研究企業內部控制問題。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布了指導企業內部控制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即著名的Coso報告。?
2.2 國內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內部控制初步發展時期我國的內部控制研究主要側重于會計和審計領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務于審計程序與方法的應用、審計成本的節約、審計效率的提高和審計風險的控制。?
(1)政府法規建設方面。在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政府開始加大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財政部發布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要求注冊會計師審查企業內部控制,并提出內部控制的內容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1999年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項資產減值準各等有關事項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00年1月國家審計署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都從不同方面對內部控制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時期的法規的出臺,基木上都是圍繞確保企業資產的完整、會計核算資料的真實為主要目標的。?
(2)理論研究方面。這一階段的理論研究主要側重介紹歐美國家內部控制思想,以及如何從審計會計方面,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閻達五、楊有紅等以會計控制為主線研究內部控制,石本仁,方紅星等以審計為目標導向對內部控制進行相關研究。李鳳鳴、吳水澎等結合COSO框架進行內部控制研究,介紹了該框架的部分內容,并從內部控制的整體架構、設計和評價、風險管理等方而來闡述內部控制理論。?
3 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想關聯的文獻綜述?
3.1 國外文獻綜述?
有關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關系的研究,國外主要是以卡德伯利報告、哈姆佩爾報告和特恩布爾報告,以及COSO的內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則》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稱為英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研究歷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早在1992年,卡德伯利報告就從財務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將內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內,明確要求公司建立審計委員會、實行獨立董事制度,并以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前提,明確要求公司改善內部控制機制,建議董事會應就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聲明,外部審計師和審計委員會應對董事會發表的聲明進行復核。?
1999年被作為公司治理委員會綜合準則指南的特恩布爾報告指出,董事會應對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負責,制定正確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尋求日常的保證,使內部控制系統能有效發揮作用,還應進一步確認內部控制在風險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別指出,董事會應在謹慎、仔細了解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形成對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確判斷。?
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則》規定:公司治理結構應確保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指導和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對公
司和股東的責任和忠誠。同時,要求董事會確保公司會計和財務報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獨立審計師的完整性,確保公司具備恰當的控制制度,特別是風險管理制度,財務和營運控制制度等,確保公司的行為不違反法律和相關的準則等。?
3.2 國內文獻綜述?
(1)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關系。主要有四種觀點,混合論,即將兩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區別的相互串用;割裂論,即將兩者完全分割開,彼此將對方視作無關聯因素;環境論,即將公司治理作為內部控制的環境看待,例如吳水澎指出公司治理結構是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閻達五也指出內部控制框架與公司治理機制是內部控制管理監控系統與制度環境的關系;嵌合論,在2005年由李連華提出了,認為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
(2)不同產權結構下內部控制的效率。一般認為,不同產權結構下的內部控制特別是內部會計控制具有不同的效率,私有產權結構下獨資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對員工具有較高的效率,但對業主往往是失敗的;而合伙企業內部控制的效率則主要取決于在合伙契約及相關規章中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國有獨資企業是公有產權結構企業的典型代表,這類企業的內部控制很多處在初稚狀態,流于形式,內部控制效率極低?;旌袭a權結構下的現代股份公司則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使得內部控制具有極高的效率。關于不同產權結構下內部控制的效率分析,各方的意見比較統一,主要的研究者包括馮均科,李培根、李希富。?
(3)通過公司外部治理手段來克服內部控制的局限性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劉明輝、張宜霞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內部控制局限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其目標沒有與企業的整體目標相結合,從而導致不能從企業整體的角度構建內部控制。因此,應該打破傳統內部控制的狹隘性,拓寬內部控制的內涵,由局部的會計控制、財務控制擴展到整個企業的資源管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設中重視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己形成企業內部控制和資本市場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4 結論及今后研究方向?
內部控制發展至今,其內涵已大大延伸,與公司治理有著越來越多的結合點,因此以后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中,都應將內部控制問題置身于一個更大的環境中來研究和對待。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健全的內部控制也將促進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吳水彭、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0,(4).?
[2]?閻達五、宋建波,雙元控制主體架構下現代企業會計控制的新思考[J].會計研究,2000,(3).?
[3]?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