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根堡姆(A·V·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質量成本”這一概念。他指出:“應把產品質量預防和鑒定活動的費用同產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起加以考慮”。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質量管理科學的發展,這一概念已逐步完善和精確。
⊙ 質量成本管理的意義和作用
質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用貨幣形式來反映企業質量管理活動的情況和成效,為企業全面質量管理工作提供數據。其重要意義在于:①通過質量成本核算反映和監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開展質量管理活動的各項費用支出和各種質量損失;揭示企業在管理、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企業在質量管理職能上存在的薄弱環節;為企業推進質量管理活動提供依據。②通過質量成本核算,可以洞察和正確分配各種質量成本,計算某一產品的總質量成本和單位質量成本。為編制質量成本計劃,進行質量成本分析和質量成本責任考核,實施質量成本控制提供準確完整的數據。質量成本核算的數據可靠性如何,對整個質量成本管理的成效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③通過質量成本核算,可以找出質量合格率和質量成本間的函數關系,以改善質量成本結構,從而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經濟性。④通過質量成本核算,可以促進企業內部質量責任跟蹤,業績評估。由于產品質量是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階段、各環節形成的,涉及到企業各部門及各項管理工作,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質量管理工作趨于全面化、復雜化。開展質量成本分析,通過在企業范圍內集中收集和核算同質量有關的一切費用,從而明確各部門在產品質量方面所承擔的經濟責任,為實行企業有關人員崗位責任制提供了依據。另外,通過質量成本計算出的經濟指標,是衡量企業經濟狀況的通用指標,使企業質量管理業績有了考核和評價的標準,對內使企業管理者對其產品質量水平,質量成本結構有了直觀的了解,對外為企業利害關系提供產品質量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時,利用指標的可比性,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質量管理評價體系和競爭機制。
市場經濟迫使每個企業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參與市場激烈的競爭。這要求企業要挖掘內部潛力,探求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的有效途徑。質量成本是企業總成本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質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總成本水平。通過質量成本管理,可以衡量質量管理的有效性,尋求經濟合理的、用戶滿意的產品質量,為降低消耗和提高經濟效益指明方向,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 質量成本管理的構成與設置
質量成本是一種管理會計形式,它是從客觀上進行成本分析,提出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上來促進質量改進活動。質量成本分為內部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內部運行質量成本又分為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其中:①預防成本是指預防故障的費用;②鑒定成本是指為評定是否符合質量要求而進行的實驗、檢驗和檢查的費用;③內部損失成本是指交貨前因產品未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④外部損失成本是指交貨后因產品未能滿足質量要求所發生的費用;⑤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就是為了獲取顧客要求的客觀證據而進行論證和證明所支付的費用。質量成本科目設置見圖1;質量成本科目與會計科目關系見圖2:
⊙ 質量成本管理的實施與考核
為對質量成本管理實施有效的管理,企業應抓好以下工作:①必須成立質量成本管理的組織機構,并規定其職責和權力。②確定各質量成本項目及其分類方法。企業可根據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即研制設計——采購——制造——銷售這四大環節中出現的主要質量損失費為線索,采用因果分析法來確定其相應的保證與確定活動費用,逐一確定各質量成本項目。③應規定各項質量成本費用的計算方法和各級質量成本報表的項目格式,以利于質量成本的歸類統計分析。④應確定設計研制、采購、制造與銷售各環節質量成本歸口管理部門,分別組織本環節的質量成本統計分析,并提出需改進的問題點、措施和責任單位。⑤企業質量成本的總歸口管理部門應負責組織工廠總質量成本的統計分析,提出改進項目、措施、要求、完成期限和責任單位,并報企業最高管理者批準,行文發布實施。
如何對質量成本管理效果評價與考核,直接影響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實踐證明,這種計劃指標的管理方法,只適宜于國家主管部門對企業的宏觀管理,不適宜企業內部的微觀控制。企業應通過質量成本的統計分析,觀察各項質量損失的大小及原因,審視各保證、確定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認真執行,以經濟的觀點尋找可調整、改進的目標及措施,一旦目標和措施確定就必須貫徹執行。考核重點應放在措施的執行上,否則目標無法實現,也無法驗證措施的適合性,要有懲罰和獎勵。
⊙ 質量成本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質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企業應深刻理解質量成本的內涵,把質量成本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以取得實效為目標,逐步探索出適應我國企業的質量成本管理模式。①在企業中廣泛宣傳質量成本管理的優越性。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對質量成本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對質量成本核算的內容、目的和作用及與財務成本核算的關系知之甚少。因此,應廣泛宣傳質量成本管理的意義及重要性,普及質量成本管理觀念,為深入質量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基礎。在員工中樹立全面的質量意識,把質量和效益統一起來。②完善和規范質量成本內容。鑒于目前我國推行質量成本核算的企業,大都采用朱蘭博士提出的四大類、22小類的標準化核心項目作為基本核算內容,因此建立規范化的質量成本指標體系應主要以此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增加“質量提高成本”和“質量計劃損失成本”兩大類。③由企業廠長(經理)親自出面協調、明確財務部門與質量成本核算的歸口管理部門,對質量成本項目準確性、完整性負責。④持之以恒。質量成本管理決非一年半載就能奏效,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遠大目光。⑤密切結合質量控制和改進活動。質量成本核算和分析只是單純定期以整個企業為對象是不夠的,應根據質量控制和改進的需要采取定期與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并把質量成本分析與因果分析和工序分析結合起來,以尋求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