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近期發布實施采購、應收、應付、電子商務4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
業內技術專家表示,標準發布為相關軟件產品創新提供新的契機和支撐與促進作用。作為應用系統技術支持方,審計、會計和ERP軟件不但要具備執行和接入相關標準數據的能力,還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向前加工處理業務數據這一命題。
兼顧標準化和擴展性
“此次發布的采購等4項標準反映了中國企業的信息化數據結構、業務模型,充分適應現階段企業內部控制和審計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用友網絡副總裁付建華表示,此次發布的4項標準覆蓋采購、應收、應付和電子商務領域,是企業產生成本收入、存貨資產、資金收付的主要場景,也是企業合規風險高發地帶。無論從企業內部精細化管控,還是從外部審計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她進一步表示,采購數據標準提供了與海關、快遞等相關的數據結構,應收、應付數據標準提供了與賬齡分析、壞賬準備及信用風險管理相關的數據結構,能夠有效支撐企業往來追蹤、債權債務風險管理。電子商務數據標準圍繞電子商務經營模式、特點,給出了公共基礎、銷售、銀行流水和風控4個模塊的審計數據模型,涵蓋電子商務行業的典型數據規范,包括合同、訂單、出庫、發票、簽收、退貨等全生命周期場景,為電子商務行業內部控制及審計,以及系統建設過程中的數據模型、格式和結構的確定提供清晰指引。
在久其軟件解決方案總監史瑞超看來,此次發布的4項審計數據標準兼顧標準化和擴展性,為推動審計領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效能、新要素。
他分析稱,首先,這4項標準對審計數據的采集、交換和分析等環節提出標準化要求,有利于提高數據披露的質量和可比性。在規范數據標準的同時,重視審計在業務領域擴展性,從數據治理和業務循環角度對審計數據標準循序擴展。相關標準著眼于企業日常運營必需的基礎數據,聚焦企業銷售業務的核心數據及銀行流水數據,從而確保審計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所需的核心線索信息完整。
同時,此次發布的數據標準以數據驅動理念,為數據資源應用擴展、數據中臺以及人工智能在審計領域的應用轉化作出必要的技術標準探索,從根本上為提升審計效率、促進技術創新、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及推動數據要素流通提供保障。
“標準化的數據使不同企業、行業間的數據更易于比較和共享,促進信息和數據的流通,助力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這不僅有助于注冊會計師行業內部的數據共享和協作,還能為其他行業和領域提供參考和指導,推動整個社會的數據資源優化配置。”史瑞超說。
推動軟件產品創新
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企業管理系統的數據質量及數據治理能力。此次發布的4項標準,結合首次發布的銷售等數據標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場景形成閉環,實現針對企業管理關鍵場景的全面數據支撐。
久其軟件資深行業專家陳曉軍介紹,數據驅動和基于數據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成為產業界對審計、會計和ERP軟件發展趨勢的共識。財政部修訂印發的《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已經把會計相關處理流程描述為會計數據采集、處理和應用,從數據角度對會計處理進行“重構”。數據標準的制定為推動審計、會計和ERP軟件創新發展提供了數據基石。
他解釋道,首先,就降低審計軟件數據整合成本來說,傳統審計軟件主要聚焦賬表審計,對原始憑證和業務流程的審查相對有限,此次發布的標準為相關業務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建模提供了治理依據。
其次,在推動會計電子憑證入賬標準的同時,此次審計數據標準是從整體社會數據治理和推動數據要素流通角度強化數據要素的應用場景,可以預見,相關標準對數字化轉型的影響會超越傳統審計、會計和ERP軟件的范疇。
最后,不論是審計軟件、會計軟件還是ERP軟件都已經進入中臺化階段,數據治理和人工智能應用成為這一階段關鍵的創新支撐。進入中臺化階段數算融合、模型創新將愈發普及,結合近年來在部分央國企審計數字化轉型項目的經驗觀察,跨業務領域的審計模型成為審計部門關注的重點內容,中注協本次發布的審計數據標準將為更深入的財審模型構建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能源”。
“標準的發布為相關軟件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支撐與促進作用。軟件廠商可以參與到智慧監督、智能審計等產品的創新和研發,進一步加強與外部的生態鏈接,打通與審計相關的社會級數據,并不斷在核心的數據處理和數據服務能力方面開展研發和創新。”付建華說。
她進一步表示,數據標準的發布為軟件廠商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業務依據。軟件廠商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客戶個性化場景需求,進一步進行智慧監督和智能審計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幫助企業及時識別和應對違規行為,助力提升審計和監督能力。
做好軟件適配共同推動標準落地
在參與財政部《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會計軟件基本功能和服務規范》等制度規范制定過程中,史瑞超深刻體會到“鼓勵會計信息系統適配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鼓勵會計軟件服務商提供的會計軟件適配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本次標準覆蓋范圍廣、涉及鏈條長,不可避免造成不同行業在操作層面的數據差異。在標準涵蓋的數據范圍內,大量數據存儲和應用在業務軟件中。因此,相關處理不僅要求財務部門發揮其作為企業管理數據中心的數據治理和存儲職能,而且對審計軟件的數據接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史瑞超說。
作為技術領域的支持方,他認為,相較于本次數據標準,企業當前面臨的監管遵從和數據報告愈發多元。因此,企業應站在整體數據資源的角度審視不同的數據規劃需求,以動態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管理和運營變革。
付建華表示,從軟件研發和適配角度來看,數據字段、表單是軟件廠商產品的重要構成,軟件廠商在該方面的產品設計將具有更加清晰的行業標準化文件參考,在軟件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可以綜合考慮審計數據標準的要求,完善產品功能,對相關的數據標準進行適配,滿足審計和內部管控精細化的場景、模型和數據需求。對于已經進入到運維階段的客戶,軟件廠商可以進一步協助客戶進行現有系統數據字段與審計數據標準的轉換與銜接,提供定制化服務,助力企業更有效地對審計要求進行響應。
她進一步表示,軟件廠商需要持續深入進行生態鏈的打通,不斷加強與各類外部公共系統的集成能力,例如銀行、稅務、海關、物流等,以更好地符合審計數據標準的要求。
“審計數據標準化建設落地的核心在于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即精細化業財數據的采集、轉換、加工、分析、挖掘的能力,這也是軟件廠商的重要核心競爭力之一。”付建華表示,軟件廠商需要不斷在該方面進行解決方案和技術的研發、創新、迭代,開發更加豐富的數據場景和模型,為企業提供從滿足報表展示、數據分析、風險預警、決策支持到管理創新需求的多層級的全面數據服務,應對內外部日益精細的管理要求。
對于企業來說,她認為,其可以以該標準為依托,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業財數據標準體系,進行相關系統的建設和升級,滿足內控及審計要求。同時,所發布的系列標準已到表單級及字段級的細度,使得企業必須依托于更加強大的ERP系統進行精密的業財流程、數據的管控和記錄。為此,企業需要統籌推進系統升級和數智化轉型,實現全面精細的業財一體化建設,應對日益精細、復雜的內部管控和外部審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