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使得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從而賦予了會計監督更為重要的使命。目前,我國出現很多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我國會計監督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要加強和完善會計監督。會計監督作為經濟監督的重要內容,是從本單位經濟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正確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全面的監督。
[關鍵詞]會計信息 會計監督 內部控制 外部監督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經濟呈現出多種經濟形式和利益主體的格局,這種格局一方面調動了不同部門、單位和企業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經濟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一些深層次的管理矛盾。表現在會計工作上就是一些部門和單位受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驅動,違規違紀、弄虛作假,造成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投資人、債權人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也阻礙了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正常進行。由此可見,會計監督已經成為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加強會計制度改革的一個主要課題。
一、會計監督的內容
會計具有監督的職能,這在我國經濟領域中已被廣為認同、接受。會計監督就是指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據各項財經法規和財務制度,通過記錄、計算、分析、檢查等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使之能夠按既定的目標和要求來進行。由此我們可知,會計監督的主體是經過授權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由于監督是一種權力約束機制,企業領導人作為授權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本單位的利益,授予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監督權力后,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在會計管理過程中,貫徹領導的意圖。具體講,會計監督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利用會計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其二,是指對會計工作本身的監督,二者缺一不可。其監督對象是單位的經濟活動過程及其所引起的資金運動,因此會計監督的內容覆蓋企業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會計監督是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對企業的資金運動和經營管理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而這三個方面的監督必須相互協調,形成一套嚴密的監督體系。
二、我國會計監督的現狀及其分析
(一)我國會計監督的現狀
會計監督職能伴隨著會計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我國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生活逐步與國際接軌,會計監督體系逐漸建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現階段也還存在著不足。目前社會上,有一些部門和單位受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驅動,會計工作違規違紀,弄虛作假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也阻礙了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正常進行。比如,在2001年3月財政部公布的對159家企業1999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戶企業中147戶資產不實,157戶利潤額不真,這嚴重阻礙了會計工作秩序的正常進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體現在會計監督職能的弱化:一方面會計監督不力,會計工作者往往要無條件的服從管理者的意志,會計工作根本無法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另一方面會計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開展不利。比如說會計監督和審計監督,大部分單位將兩者進行等同,以致于淡化企業會計監督的事前監督職能,或者根本就沒有事前監督,只是決策憑“長官意志”,執行“順其自然”,事后“審計算帳”。再者,由于會計監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會計監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環下去,我國會計監督的職能將會無止盡的淡化下去。因此強化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切實做好會計監督工作是當務之急。
(二)我國會計監督存在問題的分析
我國會計監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會計監督法律約束機制不全,使得會計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監督職能,導致企業會計監督不力。比如,新的《會計法》雖已頒布,但是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卻沒有跟上。相應的法律條款對其直接責任人進行制裁,使得會計監督形同虛設。還有有的企業在新的財務制度運行之后,仍用傳統的做法來看待新制度,沒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現“新制度、老觀念、老辦法”,會計管理混亂。再者,在會計監督過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說會計監督、審計監督概念模糊,執法機構職責、權限有待明確。
第二、企業管理體制不全,內部控制制度失調。我國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體現在有的單位是根本就缺乏內部監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則單位雖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但這些制度形同虛設,沒有得到有效執行,以致會計秩序混亂,徇私舞弊現象經常發生。例如,曾經聞名全國的鄭州亞細亞集團,它曾有過幾個“全國第一”:全國商場中第一設立迎賓小姐、電梯小姐;全國商場中第一設立琴臺;第一個創立自己的儀仗隊;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輝煌一時。而它的倒閉,內部控制的缺失和缺陷難逃其咎。
第三、企業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不全,阻礙了會計的有效監督。目前,在一些單位中企業管理者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權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做假帳,偽造會計憑證,辦理違法會計事項,從而使得會計工作受制于管理當局,不能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破壞了正常的會計工作。比如“紅光實業”上市公司的虛報瞞報,包裝上市,坑害了廣大社會公眾股東,究其原因有部分就是因為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不全,阻礙了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督。
第四、 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有待加強。一般來說,企業虛假的會計信息也是出自于會計之手,因此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職業道德觀念在會計監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改革開放加快了會計與國際接軌的進程,因此前些年我國會計人員奇缺,而現階段,雖解決了量方面的問題,但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而且有的還是無證上崗。再者,會計人員的監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從,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在所難免。
三、完善會計監督的對策
我國現已加入WTO,會計工作與國際接軌力度將會加強,因此我認為,要防范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的上述種種弊端,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力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監督:
(一)加快法律體系建設,為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離不開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加強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我國已頒布了新《會計法》,應盡快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滿足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要;明確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以實施清晰明了的監督職能;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企業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同時還要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如《經濟法》、《證券法》等,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
而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主要是體現在:參與經濟業務事項的所有過程的工作人員要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要明確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序;明確財產清查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程序。這些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實施的關鍵就是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
(三)加強外部監督即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的作用
社會審計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根據有關規定,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目前很多注冊會計師就沒有確實履行其監督職能,前不久的“銀廣廈”案例給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警示就在于注冊會計師對現有準則的執行存在重大疏忽與不力。政府監督主要是指財政部門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我國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會計監督檢查,進行宏觀調控。
(四)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加強會計職業道德觀念的建設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由于會計人員出具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他的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的輸出結果。所以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首先,是要有較強的法制觀念,這樣才能在國家會計法律體系下真正履行會計人員的職責。其次,是要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有一定的行為規范來自我約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譽。然后,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較強的綜合能力。最后,會計人員還要有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因為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也承擔著一定的風險。而且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人員面臨的經濟事項會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能夠在保持職業的謹慎性和規范性的同時,能從整體的角度,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明確的理解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找出解決的辦法和思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建立的新形勢下,會計監督的內涵也正發生著變革,較之原來意義上的會計監督更有廣度和深度。加強法律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加強外部監督、加強單位負責人的會計監督責任、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員。與此同時還要逐步完善和改進會計人員管理制度,形成一個有利于充分調動積極性的、科學的會計人才評價選拔和培養體系,更好地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以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發展。
參考文獻
[1]《淺議會計監督及其運作要求》,財經理論與實踐
[2]《淺談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揮會計監督職能》,財務會計
[3]《淺析“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財務會計
[4]《新“會計法”對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意義》,財務會計
[5]《從“不做假帳”談會計監督》,財會研究
[6]《完善財務制度加強監督職能》,財會研究
[7]《建立有效的會計監督體系》,經濟論壇
[8]《試論完善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機制》,財會研究
[9]《實施會計監督辦法的有關思考》,河北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