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勇擔神圣使命 服務國家建設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注冊會計師行業工作與發展成就掠影
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誕生于20世紀初,主要服務于當時蓬勃興起的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注冊會計師行業在國民經濟恢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之后隨著逐步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一度中斷。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重建并不斷發展壯大,并在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實現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社會公眾廣泛認可和受人尊敬的行業,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專業力量。
1988年11月15日至18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開始進入自我管理新階段。圖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大會會場。
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組織黨建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2009年10月,財政部黨組批準成立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黨委,是全國第一家全國性中介組織黨委,成為社會組織黨建重要的體制創新。2010年,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在行業的全覆蓋,理順行業黨組織隸屬關系和黨員組織關系,創建“條塊結合、充分發揮行業黨組織作用”的黨建工作管理體制,為社會組織開展行業黨建探索了新路。2022 年,中注協被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列為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基層聯系點,是全國唯一一家行業協會聯系點。
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行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勇擔社會組織黨建“探路者”和“試驗田”的職責使命,扎實推進行業黨建各項工作。全面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建管理體制機制,深入落實財政主抓、協同聯動的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了以“主題年”活動為載體的黨建業務融合機制、行業黨校為主陣地的黨員教育培訓體系,會計師事務所“黨建入章”實現動態全覆蓋,行業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基層黨組織功能作用有效發揮,行業大統戰工作格局基本建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目前,注冊會計師行業有會計師事務所黨組織3 887家、黨員49 013人;會計師事務所團組織1 517家、35歲以下青年注冊會計師25 623人,共有32個集體和40名個人獲得共青團中央有關榮譽稱號;行業共有代表人士2 138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748人,其中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2人、全國政協委員9人。
1995年6月19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中國注冊審計師協會實現聯合,組成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96年6月5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全國特別代表大會。圖為大會會場。
作為行業人才選拔的重要制度安排,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是國家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1980年,財政部印發《關于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明確采取考核的方式認定注冊會計師。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條例》,規定采取考試和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授予注冊會計師資格。1991年,建立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制度并首次舉辦全國統一考試,拉開了通過規范、嚴格的考試渠道認定注冊會計師的序幕。2009年,將注冊會計師考試劃分為專業、綜合兩個階段,形成“6+1”的考試科目體系,完成考試基本制度改革。2012年,實行計算機化考試,完成考試組織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來,中注協緊扣考試組織實施“職業導向、原理導向、考生友好導向”三原則,從考試大綱、試題命制和考試制度三個環節入手,不斷健全完善考試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著力實現考試制度改革的整體效應。堅持考生至上,持續提升考試服務工作質量。2020年,優化“一站式”網上報名機制;2021年,首次設置 “報名冷靜期”,即報名與交費分開,引導理性報考;2022年,又進一步允許報考人員在交費確認期間結合自身備考實際調整報考科目。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注冊會計師事業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重視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培養工作,并將行業人才培養工作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199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大力開展注冊會計師培訓工作的會議紀要》,成立由財政部等八部委領導組成的注冊會計師培訓工作領導小組,決定籌建3個注冊會計師全國培訓中心(之后建成北京、上海、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先后在23所高校設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1995年,中注協制定實施《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培訓制度(試行)》,全面推進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2005年,中注協制發《關于加強行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行業人才培養戰略。2022年,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行業人才“選、用、管、育、留”的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
近年來,中注協按照“全國一盤棋”的工作思路,統籌行業繼續教育和行業黨校兩個培訓工作載體,實現執業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推進實施;統籌全行業繼續教育工作,形成中注協牽頭抓總、地方注協屬地管理、會計師事務所支持配合、廣大會員廣泛參與的行業繼續教育工作格局;建立了以中注協為龍頭、地方注協為樞紐、會計師事務所為主體、國家會計學院為依托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以高端人才為示范、廣大注冊會計師為中堅、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院校學生為后備的行業人才梯隊。
審計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執業的重要依據,高質量的審計準則對于提高審計質量、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基礎作用。中注協于1991~1993年先后發布檢查驗證會計報表規則等7個執業規則。在此基礎上,1994年成立獨立審計準則組,參照國際慣例先后制定實施了6批共計48個準則項目,基本形成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框架體系。2005年,中國審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國審計準則與國際準則實現趨同。2006年,財政部發布48項審計準則及應用指南,標志著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實現了趨同。2009年,中注協發布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實現與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的趨同。2011年,中注協與香港會計師公會分別簽署聯合聲明,確認內地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守則與香港地區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守則實現了持續等效。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已經建立起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順應國際趨同大勢的專業標準體系,具體包括業務技術標準體系、職業道德守則體系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準則體系三部分。其中,業務技術標準體系51項,包括鑒證業務基本準則、審計準則、審閱準則、其他鑒證業務準則和相關服務準則等;職業道德守則體系6項,包括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第1號至第5號)和非執業會員職業道德守則;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準則體系2項。此外,針對上述業務技術準則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準則,制定了53項配套應用指南。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已經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新支撐和新動力。上世紀90年代末,中注協完成了網站、郵件、內部局域網和全行業廣域網等信息化建設項目。2010年,中注協五代會確立了行業信息化戰略。2021年,中注協專門印發《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建設規劃(2021-2025年)》,提出了“十四五”時期行業信息化建設“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目標。2020年起,在財政部指導下,中注協與相關單位合作共建第三方銀行函證平臺,推動實現函證數字化。2022年,中注協制發《推動會計師事務所普及應用審計軟件工作方案》,指導會計師事務所根據業務特色普及應用審計信息化產品,提升信息化環境下的專業交付能力;建成全國注協機關協同辦公系統及全國非定點視頻會議系統。2023年,中注協首批發布公共基礎等4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全科合格證等2項電子證照數據標準及注冊管理1項行業管理服務數據標準,對構建行業數據標準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2023年度行業信息化建設投入約18.77億元。
目前,全國92%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建成了審計作業系統;76%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日常工作中采用了內部管理和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部分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已經開始建設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工具、智能文檔審閱平臺、共享中心等,實現了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
會計是國際通用語言。中注協積極打造注冊會計師行業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利用國際資源和借鑒國際經驗推動行業發展,為行業國際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中注協分別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加入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并與50多個境外會計職業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和交往關系,與20多家境外會計職業組織簽署30余項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在考試、繼續教育、信息化等領域進行密切交流與廣泛合作。中注協積極參與國際會計行業治理,累計派出和推薦代表37人次在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亞太會計師聯合會等國際和區域性會計職業組織中任職,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會計界話語權和影響力。
誠信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核心價值,是行業的立業之本和發展之要。中注協于2002年確立了以誠信建設為主線的行業發展思路,將行業的人才建設、標準建設、繼續教育、執業質量監管等各項工作納入誠信建設框架,建立行業誠信信息監控系統。2023年,財政部發布《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綱要》,對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緊緊圍繞加強行業誠信建設這條工作主線,聚焦落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客觀需求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內在需求,抓住誠信標準建設、誠信標準執行、誠信監督管理等主要環節,推進構建行業誠信閉環管理體系。
執業質量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從行業恢復重建至今,行業不斷創新提升執業質量監管的方式方法。行業恢復重建初期,會計師事務所掛靠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管理。1998~1999年年底,注冊會計師行業率先在專業服務業完成脫鉤改制,實現了與會計師事務所掛靠單位在“人事、財務、業務、名稱”等四個方面的徹底脫鉤,改制成為“自我發起、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獨立專業服務機構,這對加強行業監管和誠信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這一時期,注協的行業監管工作主要是專案調查和以“清師、清所、清業務”為主要內容的清理整頓。
中注協于2004年開始實施執業質量檢查制度,建立了以執業質量檢查為重點,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監管、任職資格檢查等為支撐的行業自律監管體系。現行有效的行業監管制度共17項,主要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會員執業違規行為懲戒辦法、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監管工作規程、任職資格檢查辦法等。2019年,財政部修訂印發《注冊會計師注冊辦法》,嚴肅注冊會計師任職資格檢查。2020年,財政部監督評價局與中注協聯合制發《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聯合監管若干措施》,共同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管和行業自律監管有機融合、一體推進。2023年,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要求,中注協積極參加財政部財會監督專項行動,先后開展“自律監督提升年”“執業監督提質年”主題活動,完善自律監督工作機制,推動形成自律監督全國“一盤棋”,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監督質效,提升審計質量,嚴肅財經紀律。
會計師事務所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體。1980年,財政部發布《關于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會計師顧問處即會計師事務所前身。2000年,財政部印發《會計師事務所擴大規模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推動會計師事務所上規模、上水平。2007年,中注協發布《關于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意見》《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指南》。2010年,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印發《關于推動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的暫行規定》,推動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轉制為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2021年,制發《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確立了“十四五”時期行業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發展的主要目標。2022年,財政部印發《會計師事務所一體化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2024年,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專業服務業的唯一代表,受邀首次參加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中國品牌日活動。
注協是承擔行業管理和服務職能的法定組織,承擔著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責任。1988年11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隨后各地方相繼組建省級注冊會計師協會,為行業全面恢復重建和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1993年10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明確了注協在組織實施注冊會計師考試、準則制訂、執業質量和任職資格檢查等方面承擔法定職責。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中注協與中國注冊審計師協會聯合,對社會審計行業實行統一管理。2003年,中注協制發《關于加強協會自律管理體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以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為核心的決策組織體系,以會員為中心的行業管理服務職能,以及以秘書處為主體的注協執行體系。2018年,中注協組建了第一屆監事會,進一步完善了行業治理結構和組織體系。2023年,中注協召開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組建新一屆理事會、監事會。目前,中注協理事會下設11個專門(專業)委員會;中注協秘書處內設部室15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
注協建設的實踐證明,在財政部門黨組的領導下,通過注協履行對行業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與發展的一大政治優勢、制度優勢。2021年,中注協榮獲“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單位”,連續第三次榮獲“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和“5A等級全國性社會團體”;中注協黨委在財政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兩優一先”表彰中被評為“財政部先進基層黨組織”。2022年以來,中注協黨委辦公室(綜合部)黨支部、人事部(紀委辦公室)黨支部、考試部黨支部先后獲評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
縱觀恢復重建以來的發展歷程,注冊會計師行業始終與改革開放和國家建設共生互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不斷提升,行業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行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行業價值和作用不斷提高。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時代新征程,中注協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領會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財政部黨組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工作總體要求,錨定服務國家建設主題和誠信建設主線,持續全面深化改革,銳意進取、踔厲奮發,著力提升行業服務國家建設的質量和行業自身發展的質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