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2023年1月財政部發布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從立身立業、崗位履職、職業發展等方面對新時代會計人員提出了“堅持誠信,守法奉公;堅持準則,守責敬業;堅持學習,守正創新”的職業道德要求,旨在引導會計人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樹立良好會計職業道德風尚,以財務治理現代化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創新是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開展的戰略舉措。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既需要強化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又要結合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面向、行業產業特征等,加強平臺載體的協同建設,拓展融合創新路徑,營造良性融合生態,實施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促進思政育人與學科育人、專業育人、課程育人的高質量融合。
一、理論路徑
(一)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指引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財務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會計人員道德素養與智慧水平的現代化。會計人員既是財務治理現代化的主體,也是財務治理現代化的客體,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要立足推動會計人員思想觀念、能力素質、行為規范等的現代化,在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上下功夫,深度激發廣大師生的能動性與自覺性,推進會計類專業大學生精神生活、心靈世界與人格素養的現代化,為財務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二)堅定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追求
會計人員作為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應將“堅持誠信,守法奉公”視為立身之本。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構建會計信用體系,堅守會計誠信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完整真實的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應有的職業價值追求。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建設、商業精神等深入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樹立一流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理念,涵養一流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環境,全面提升青年大學生“內誠于心,外信于人”的職業精神信仰,增強青年大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深刻認知與情感,發揮好會計職業道德的精神引領與價值驅動作用,使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成為滋養商業環境、凈化資本市場、完善人格素養的重要舉措,引導青年大學生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激發創新活力
新發展理念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動力、結構、方式、路徑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回答。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作為財務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與抓手,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動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用創新理念激發教育教學改革活力,用協調理念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資源,用生態理念凈化會計人文環境,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前瞻性、純粹性和協同性,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價值觀、生態觀與風險觀。
二、實踐路徑
(一)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頂層設計
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抓好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要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深入挖潛職業道德教育的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人格價值與職業價值,強化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政策實施、制度建設與指導協調。高校黨委在職業道德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政治領導、思想領導與組織領導作用,強化政治責任、政治擔當,正確處理好職業道德建設與黨的建設、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校風學風建設的關系,構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大戰略、大格局、大視野。會計學院(或會計類專業所在的其他學院)要立足新經濟基礎、新科技革命、新產業特征與新生產方式,對會計職業道德的科學內涵、時代價值進行深度挖潛,重構會計職業道德觀念與精神,深化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準則,打造“黨建+會計職業道德”與“智慧+會計職業道德”有機融合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超前性與純粹性,培育誠信會計文化生態,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效應。
(二)完善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三級體系”建設
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實施學科體系、專業體系、課程體系一體化建設,推動學科鏈、專業鏈、課程鏈有機結合。要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馬克思主義學科與工商管理、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與思政類、法律類、人文類專業的交叉融合,搭建融合平臺,共享融合資源,構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體系,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必修課、畢業實習教育中。聚焦財務治理現代化需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突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目標導向、過程控制與質量監督,著重培養青年大學生正確的會計職業理想、端正的會計職業態度、強烈的會計職業使命、嚴明的會計職業紀律,引導大學生樹立“倫理比能力更重要,道德比才能更重要,誠信比知識更重要”的理念,抓實抓細大學生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科學規劃與評價監督。
(三)加強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會計職業精神培養
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抓住教師這個主關口,切實加強教師隊伍的會計職業精神培養,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全方位貫徹到專業教師職業發展、教師崗前培訓、教師實踐鍛煉、師德師風評價中。
對于思政課教師,要深刻認識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政治價值、思想價值、人性價值與人格價值,提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政治站位,主動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學習培訓,破除院部之間、學科之間的隔閡壁壘,主動邀請財政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業界專家或財務會計專業教師到馬克思主義學院常態化開展學術交流與經驗分享,不斷拓展思政課程的知識體系,讓誠信教育等緊扣會計行業發展前沿,切實擔當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光榮使命。
對于專業課教師,深化會計職業道德的文化認知、理性認知,把誠實、誠懇、信用、信任視為職業信仰,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堅持專業知識能力培養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引領青年大學生堅持誠信、守法奉公,弘揚誠信至上的會計職業精神,樹立會計職業榮譽與尊嚴,把“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視為職業律條,筑牢會計信用創新的價值根基。
(四)健全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共建共享機制
會計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需要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會計類專業學院通力合作,建立動態聯絡機制、會商機制,加強經驗交流與協同合作。
一是健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共享平臺,加強專業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聯系,針對性地組建思政課程團隊和會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在一定時間范疇內授課專業要盡量保持固定,這不僅可以讓思政課教師熟悉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特征,掌握會計職業道德內涵和精神實質,使教學設計和內容更有專業針對性,還有利于維護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穩定聯系與協同合作。要致力打造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共同體,做到會計職業道德建設資源共享、模式共享、成果共享,避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各自為陣”等現象。
二是整合優化課程內容,強化會計職業道德的案例資源庫建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經濟管理類相關課程要設置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模塊,提煉思政教學元素,加大案例教學、情景教育、實踐教學力度,突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正面教育與警示教育相結合。
三是加強教育教學改革,開展職業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創新,解決好教改過程中“最后一公里”的課堂教學難點問題。要抓住課堂內外兩個主陣地、主途徑,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全過程融入到青年大學生的知識培養、情感體驗、人格塑造與價值判斷中,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人格化、人性化、人文化,將會計職業道德內化為會計人才培養的價值驅動、精神驅動和人文驅動。
(原文載于《財務與會計》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