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影響下,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陸續向金融體系注資,各國正在極力采取措施防止經濟走弱。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由于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國際金融變化對中國出口影響深遠。
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出口主要面臨兩方面風險,一是在金融危機可能蔓延至實體經濟的風險下,我國外需持續減弱的風險,二是匯率波動加劇的風險。
我國出口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強
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外部需求放緩就成為影響我國出口的原因之一,特別是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跡象明顯,主要出口目的地歐、美、日等需求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影響了企業出口。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是影響企業出口的最主要因素。
今年前8個月,我國出口9376.9億美元,增長22.4%,增速有所放緩,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
不過,由于此前美國經濟出現問題的領域尚局限在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因此對外需主要是產生間接影響。但最近美國金融風暴加劇了人們對衰退擴散至實體經濟的擔憂,我國出口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強。
“對金融風暴可能對美國經濟的進一步打擊要給予充分考慮和高度關注,如果美國經濟走弱,將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世界經濟走弱,因此要關注美國經濟走弱對我國出口的抑制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評價說。
就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來看,外需減弱問題可能不會在短期結束。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預計,外需減弱將在明年繼續影響我國出口行業。
努力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面對外需減弱和前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加快給出口行業帶來的沖擊,我國在財政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自8月1日起調整部分紡織品、服裝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也是我國自2006年下調企業出口退稅率以來的首次回調。
專家認為,如果未來外需進一步減弱,財政政策可能會繼續發揮其支持經濟中薄弱部分得到提高的作用,通過減稅等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莊健指出,我國應努力通過擴大內需來抵消外需減弱帶來的影響。
今年以來,我國進入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消費增長最好時期。國家統計局9月12日發布的數字顯示,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8億元,同比增長23.2%。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一增幅加快了6.1個百分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上半年數據看,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速都有所放緩,而同時股市、樓市低迷導致財富效應下降,這些因素對未來消費持續快速增長構成不利影響。對此,專家認為現在應考慮從機制和政策上找到支持消費持續增長的途徑。
企業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匯率波動
除了外需減弱風險,今年以來,出口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匯率波動風險。今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先是經歷了對美元快速升值期,之后又上演了對歐元和英鎊更為快速的升值。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美元是我國出口企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而大部分企業出口議價能力不強,因此,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降低了企業利潤。為了應對這一風險,很多原本用美元結算的出口企業轉為用歐元結算。
不過下半年,在美元走強使人民幣對美元進入雙向波動期以來,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的升值速度明顯加快。9月2日,人民幣對歐元今年以來首度升破1比10整數關口,8月14日和9月11日,人民幣對英鎊相繼升破1比13和1比12整數關口,這又給以歐元和英鎊結算的企業帶來不少壓力。
一位企業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穩定預期人民幣升值來說,人民幣匯率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的影響更大。因為很多訂單都是數月甚至數年后交貨,匯率的不確定使得進出口雙方定價爭議很大,而未來收入的不確定,也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不確定影響。
在匯率波動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企業金融避險需求增強。專家認為,金融機構需要增加外匯衍生產品,提供更多的理財產品,延長遠期結售匯期限,為企業提供優質信息咨詢和財務顧問服務,從而有效地為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
從企業層面來說,也需要主動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來拓展利潤空間和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談判,維護出口產品價格;提高品牌影響力或創立自主品牌。此外,長期訂單分拆、將匯率浮動條款寫入合同等方式都能幫助企業積極有效規避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