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堂是實施素質教的主要陣地,但不同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不同,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也不盡相同。我在財會專業的課堂教學中對素質教育作了如下探索:1、利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2、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學生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3、重視實驗,培養學生專業技能;4、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5、利用財務觀念,培養學生理財能力;6、圍繞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思維能力;7、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8、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會學”。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各級各類學校都把素質教育提上了議事日程。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但不同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不同,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也不盡相同。近年來,我在財會專業的課堂教學中,對素質教育作了如下探索。
一、利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求廣大職工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有李素麗那種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財會人員職業道德的高低,關系到國家的財務制度、法規是否能夠貫徹執行,關系到國家資金、財產物資能否正確使用。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專業知識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遵守國家財經法紀。教師可以根據所講的內容,引進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違紀案例,讓學生去討論、判斷、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及正確做法。也可引進堅持原則,敢于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的案例,從正面引導學生。如在講現金管理時,我列舉了某單位各科室自收自支,不通過財務室入帳的例子,讓學生懂得單位不得設立“小金庫”;在講銷售時,又列舉了某單位將“現銷收入”列入“應收賬款”的例子,使學生懂得不能通過賬戶的錯記而挪用公款。
二、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學生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
江總書記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人才,關系到我國的興旺發達,決定著我國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能否贏得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形式多變的、生動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培養學生創新品質,訓練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教師可通過設問、獨立思考、討論等形式,進行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擺脫常規的思維方式,進行發散思維、聯想思維等,進而提出一些新見解、新設想、新方法。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進一些發明家和先進工作者,以及一些青少年發明成功的事例,讓學生受到啟迪,從而對發明創造產生濃厚興趣。如在講無形資產時,我引進了一個小學生發明鉛筆頭上帶膠擦子和一個中學生發明喂魚器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重視實驗,培養學生專業技能
模擬實驗是一項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通過模擬實驗,使學生將自己置于現實工作中,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為畢業后盡快從事本質工作打下基礎。模擬實驗應在教師指導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并做到單項練習與綜合練習相結合,集中練習與分散練習相結合。通過教師的指導和示范,既能讓學生獲得規范化的技能動作,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會計教學中,我以實際工作中典型的經濟業務為主,將學生分成六、七人一組,將每組成員分為出納、會計、審核、采購等職務,輔導他們完成從建賬到編制報表的整個實習過程,實驗中還每隔一定時間變換職務,讓學生熟悉各環節的業務,并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四、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下,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現象。所謂“低能”,就是指學生動手能力差,知識運用能力低。因此,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通過有目的調查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如在《統計》教學中,在講到統計調查時,我出了一個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對“重慶第一財貿學校職工9月份的消費情況”設計一調查方案,并進行實際調查。這就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統計調查方案、調查方式和方法、調查表等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
五、利用財務觀念,培養學生理財能力
現在很多企業經營不佳,甚至處于虧損、破產狀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理財不當。作為財會人員,不僅僅是要做好賬,更要善于理財,成為廠長、經理的得力助手。為此,教師就有義務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確立市場經濟意識,在此基礎上樹立一定的財務觀念,特別是時間價值觀念和風險收益均衡觀念,并將這些觀念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如在講投資時,我先引進風險收益均衡觀念,告訴學生如果企業自身面臨高風險,就必須要有高收益,否則就不能投資。同時為了實現風險吸納效應,以提高收益,弱化風險,還要進行不同性質的投資組合。然后列舉某企業對外投資可購買股票、債券、股票和債券的有關數據,讓學生獨立計算、分析、選擇最佳方案。
六、圍繞教學任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用實例或舊知識的復習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新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如在講調和平均數時,我首先舉了一個實例:某廠一次性買了1萬元每立方米1250元的一級木材,1萬元每立方米800元的二級木材,1萬元每立方米650元的三級木材,問核批木材的平均價格是多少。數學基礎好一點的同學,一般都能做起這道題。然后讓學生思考該題的已知條件和計算形式與前面學過的算術平均數有何區別。從而引申出調和平均數的含義和應用條件。這樣,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復習中,輕松愉快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既克服了學新知識的畏懼心理,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七、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素質教育就是要把主導和主體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舞。”這就要求教師民主教學,多為學生創造參與的條件與機會。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爭辯,讓學生自己出題測驗,讓學生上臺講課等。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既掌握了知識,又體驗到老師上課的辛若,以后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同時為以后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積極參與打下了基礎。
八、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會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啟發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只有教會學生“會學”,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包括制訂學習計劃、預習、聽課、做作業、復習、記憶、使用工具書等方法的指導。如在預習方面,我告訴學生要先通讀教材,對重點、難點內容分別作上不同的記號,然后專攻這些重點和難點。在記憶方面,我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編成短語或順口溜,以加強記憶。如對于統計指數的編制,可歸納為“數質基,質數計”,對債券溢、折價的攤銷,可歸納為“溢減折加”。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要作相應的改革,素質教育會有更新的辦法和內容有待于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