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逐漸開始實施數字化轉型。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整個金融行業的信息科技發展作出了總體規劃。2020年10月,中央“十四五”規劃再次提出了“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要求。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為金融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同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數字經濟建設,全面推進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任務。大數據時代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不僅為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為商業銀行內審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與挑戰。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審計工作質效,成為新時代下審計工作的重點。
圖片
圖片
01
審計抽樣的變革
在既往的審計工作中,受限于抽樣技術和條件,審計檢查無法做到對樣本的全覆蓋,抽樣效果往往和審計人員的經驗有極大的關聯。抽樣過程中存在的偏見,或抽樣覆蓋率的不足都會引起審計結果與實際的偏差。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審計抽樣不僅可以實現全覆蓋,更能夠整合多條線數據,全面多維度的進行審計分析,從系統上降低了審計風險。目前我行基于大數據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完善了內部審計管理監測系統,審計人員利用該平臺,通過表與表的連接,整合行內業務數據并通過設置閾值和規則對全量樣本進行抽樣和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審計抽樣覆蓋率和工作效率。
02
審計模式的變革
在傳統審計模式中,往往以審計人員奔赴被審計單位的現場檢查為主,非現場檢查為輔。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內、外網對所需資料進行訪問和分析,逐漸形成了非現場分析、發現問題疑點,現場進行核驗的的工作模式,有效減少了現場檢查的時間和工作壓力,減輕了被審計單位的壓力,縮小了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提升了審計質效。
03
前瞻性審計的發展
傳統審計較多以事后檢查為主,通過對事后風險暴露的分析,識別現行風險控制體系的問題,難以及時有效的揭示并控制風險。大數據技術的推廣使得審計人員可以對數據進實時監測,在事中甚至事前對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預警。目前我行已逐步完善基于非現場篩查規則的風險監控體系,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不斷優化異常數據篩查規則,提高風險識別精準度,可初步實現風險監控預警需求,使風險發現和控制前移。未來,也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機構風險畫像,聚焦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審計活動,實現前瞻性審計。
圖片
圖片
01
審計人員能力的培養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審計工作的廣泛應用,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審計業務能力,同時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科技技術。目前,審計人員大多只具備審計業務能力或信息科技技術,業務與科技復合型人員較為稀缺,這使得審計數據人員不能較好的理解審計關注點,從而無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風險精準識別,同時審計業務人員不能熟練的應用信息技術,依然采用較為低效的審計方法進行檢查,從而導致審計工作質效難以提高。因此,對于復合型審計人員能力的培養成為審計人才建設的重點。
02
審計領域的擴大
隨著智能風控的發展,許多風險控制環節完成了從人控到機控的轉變,部分貸款產品已實現自動審批。機控流程和智能風控算法成為了大數據時代下新的風險關注點。同時,對于數據安全、系統安全、數字資產管理等方面也逐步納入了審計工作的范圍,并成為今后審計的重中之重。
03
審計數據安全管理
大數據審計不僅為審計工作帶來了便利,同時,對海量審計數據的保護也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數據作為全行的重要資產,不僅本身管理過程中會面對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合規等問題,數據的不當應用更會帶來業務上的風險,因為審計人員開展工作時,往往需要極高的數據權限,審計單位如何對數據權限進行控制,同時滿足工作需要將數據進行最小授權,對數據使用周期嚴格把控防止外泄成為了審計工作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綜上,大數據的發展不僅對審計工作帶來了改革式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審計條線作為全行風險防控的“第三道防線”,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發揮審計優勢,揭示影響全行穩健發展的總體性、系統性、機制性問題,助力銀行業務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于微信投稿,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姜波
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審計局直屬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