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一、高校智能財務內部控制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財政部從2012年開始陸續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和《財政部關于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財會〔2017〕1號)等文件;教育部于2016年制定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和《教育部關于開展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通知》,為高校建設和完善內部控制提供具體指引。
從組織結構上看,高校既有行政和輔助管理部門,又有從事教學科研的學院,還有營利性的校辦企業等單位,同時隨著辦學規模擴大異地校區增多,部分二級單位還是獨立核算的體制,所以高校財務管理難度不亞于大型集團公司。從經濟活動上看,高校經費體量增長較快,辦學經費來源渠道多樣化,財務管理業務越來越復雜,高校財務管理面臨著較大挑戰。因此,加強高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既是外部制度和監管的要求,也是提高財務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內在需要。
智能財務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新一代財務,進行“技術+財務”的全面融合,提升財務管理效率和效果。大多高校已經建立較為完善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覆蓋從預算到決算的流程,并和校內其他相關業務的信息管理系統互聯互通,處于智能財務的初步轉型階段,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建設智能報銷系統、智能預算系統和智能決策系統。
技術越發展,內控越重要。內控智能化將防范風險、內控要求和應用智能技術、建設智能財務系統結合起來,為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環境,進行全鏈條、系統化的風險控制,保證高校各項經濟業務合規安全,促進高校提高財務管理成效。
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高校智能財務的建設及發展以及高校內控規范體制機制等方面,或是基于企業的實踐案例分析結合數字化技術進行內控管理,鮮有文獻對高校智能財務背景下內部控制管理進行研究,在智能財務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高校財務管理如何構建的智能化內控體系仍存在諸多空白。本文從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在智能財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內部控制建設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結合高校具體情況從實踐應用層面探討了內控智能化建設的具體措施,豐富了內部控制建設的實踐研究,為高校契合智能化發展浪潮提升內控管理水平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高校財務管理智能化是應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自然語言處理 NLP、財務專家系統、物聯網等新技術,準確高效自動地辦理財務業務,完成線上審批和智能報銷、智能預算管理、智能決策分析,構建智能便捷的信息服務和管理系統。目前,大多高校都已有較為成熟的財務報銷預約系統、核算系統、薪酬管理系統,部分高校還有預算管理系統、決策分析系統、材料集中采購平臺、差旅一體化平臺等正在建設的信息系統。概括而言,高校財務管理智能化就是建設新系統、優化老系統、應用新技術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經歷較長的時間,所以會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內控理念和流程沒有很好地融入到現有及新建的業務信息管理系統中,無法有效防控各類風險;二是僅考慮個別業務模塊的內控,未形成全鏈條、多系統聯通的內控體系化流程;三是未關注獨立核算二級單位的內控系統化建設,和學校本級財務管理有脫節的情況。所以,高校在智能財務轉型的過程中需要貫徹內控理念,內控流程及時跟進新技術新系統,保障財務系統穩定運行。
根據《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高校內部控制有十五類模塊,控制環境屬于單位層面的內部控制,其他屬于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其中預決算、資產、債務、收入、支出、合同、采購、工程項目管理是基本業務,科研項目、財政專項項目、所屬企業、教育基金會、其他附屬單位管理是特色業務,經濟活動信息化管理是技術性支撐保障業務。以下從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詳述智能化內控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單位層面
高校的經費規模、經費類型和財務管理模式不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只有結合自身特點、契合高校財務管理實際情況的內部控制系統,才能有效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高校智能財務內部控制建設有兩種思路:一是建立獨立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二是業務管控的智能化,即通過信息技術,把內部控制要求嵌入各項業務系統中,實現智能監測和控制。從適應性原則和成本效益角度出發,高校建立獨立的全流程內部控制信息系統是不現實的,將內部控制制度和要求嵌入已建立的預算、收支、政府采購、建設項目、合同管理以及資產管理等業務信息系統是更為適合的規劃。對于現有業務系統,采用升級和優化的方式,完善內部控制功能;對于新建業務系統,將內部控制理念、制度、措施與業務流程一起規劃設計,系統建成后自帶內控功能。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隨著新形勢新政策新技術不斷更新完善,保持內控系統和業務系統的同步性。
在技術路徑上,基于數字簽名、身份認證、電子檔案、光學字符識別(OCR)、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 (XBRL)、自然語言處理(NLP)、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智能搜索、模式識別、數據分析、智能控制等方式,識別和評估業務風險點,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通過中間庫和數據接口等對接模式,設定標準化數據交換內容,建立財務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精準進行動態監測、數據分析和風險預警,有效防控風險。
在全鏈條流程管理上,梳理業務流程和關鍵環節,精準定位信息系統的內控嵌入點,融合財政預算系統、政府采購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等外部系統,將日常管理的標準化事項自動化程序化,全過程留痕增強流程的剛性,定期提取整合和分析數據,對重要事項全過程跟蹤管理,促進管理規范化、決策科學化、監督實時化。
在組織結構上,逐步推進高校獨立核算單位內控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在梳理業務內容和流程的基礎上,分析可操作性,將符合條件的經濟業務全部納入學校的信息系統進行智能化管控。同時,可以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二級單位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全面加強二級單位的內控建設。
這樣,在高校財務管理智能化的基礎上,擴展內控的廣度和深度,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內控體系,促進高校經濟運行的規范化。
(二)業務層面
在業務層面,核心是基本業務,特色業務和技術性支撐保障業務都是圍繞基本業務開展的。所以重點關注預決算、資產、債務、收入、支出、合同、采購、工程項目管理的業務,梳理關鍵控制點,通過數據共享、風險提示、指標監控、參數設定、管理權限界定等手段,將制度明細和預算要求嵌入信息系統,把內控措施固化在各項業務信息系統中,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表1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選取了部分業務環節,分析其主要風險及相應的智能化內控措施。
高校經濟活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收支業務,通過內置規則和后臺計算,達到收支業務智能化合規、風險提示的需求,向智能稽核轉型。表2列舉了收支業務的主要風險及相應的智能化內控措施。
此外,在內部控制評價和報告的環節中也需要智能化助力。高校的內部控制評價包含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評價,可以采取表單化管理,所需數據從財務核算系統和預算管理系統直接抓取,系統智能化程度越高,數據信息越全面,從而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之后,高校和企業的會計準則制度趨同,財務管理的先進性提速,和優秀企業的差距越來越小。智能財務在很多企業里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也是高校財務管理未來的發展趨勢。高校可以借鑒其他部門或優秀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模式和方法,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財務管理智能化內控方案。
作者:沙勁竹、蔣 科 、秦 慕 浙江大學計劃財務處